12月10日上午,第四屆成都國際詩歌周之“疫情以來的人類世界與詩歌表達”主題讨論活動在成都新華賓館舉行。中國作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吉狄馬加,四川省作協副主席、成都市文聯主席梁平,《中國藝術報》總編輯康偉、魯獎獲得者閻安、魯獎獲得者林雪,以及哥倫比亞詩人李戈、美國詩人小易等國内外傑出詩人參與了交流。
談到2020年的疫情對世界與人的改變,女詩人施施然回憶起許多人在封閉中度過的這個春天,“窗外,柳枝綠了,花兒漸次綻放出鮮麗與芳香,燕子在檐下翻飛,鴿群在空中翺翔,一切仿佛都是自由的,隻有人類被禁锢在玻璃窗内,一步也不能離開。”
那段時間,面對大一放寒假在家,不能返校上課的兒子,施施然第一次意識到:是時候盡早和他談談死亡,以及親人的離世問題了。“我想預先給他一些有關死亡的教育,這樣才不會在遇上意外情況時因措手不及而心理失重。然而,當我在餐桌上注視着少年清澈的眼神,竟難以開啟這一過于沉重的話題。”于是,她隻好采取迂回方式,從其他話題談起。之後她以此為題材,寫了《死亡是一種教育》《隔離》等有關疫情的詩歌。
6月的一天,埃及漢學家、學者米拉·艾哈邁德在微信聯系到施施然,詢問她是否寫了有關疫情的詩。當時中國的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各省市基本上已恢複工作、生産以及出行,而身處埃及的米拉則正經曆着居家隔離。
“我非常理解她的心情與處境。我整理了幾首在隔離期間寫的疫情詩給她,她當即表示非常喜歡,沒有任何閱讀障礙,因為我們都在承受着同樣的經曆。”施施然說,災難面前,再沒有種族、膚色的區分,而詩歌打通了彼此的心靈和情感。“詩人觀察世界,也記錄人類心靈的溝壑,這就是詩歌的力量,也是詩人的擔當。”
紅星新聞記者 邱峻峰 曾琦 編輯 喬雪陽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