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十年不知一日長夢醒方覺人生短

十年不知一日長夢醒方覺人生短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04 16:21:21
導語:

在中華曆史民族的曆史長河當中,有一類人神秘而又獨立;他們被人稱之為隐士,在人們的印象當中,一提起隐士,就會想起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其實不然,陶淵明雖有隐的身份,卻無士的地位。

何為隐士

隐士,在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認知體系裡有非常特定的含義。所謂隐,并不是指那些本來就與山水為伍、與稼穑為友的本然狀态便是隐。他們不是隐士,是農夫。而士,他的本然狀态是入仕

孟子說,"士之仕也,猶農夫之耕也",也就是說士和農夫一樣,或入仕或稼穑都不過是各司其職而已。如果要說某人隐,是指他違背了他的身份的本然狀态,扭頭離開了,才能算是隐。

十年不知一日長夢醒方覺人生短(一生不祿悄立市橋人不識)1

閑詞詩話

隐,在大多時候,在中國古代文人的話語體系中,總是和志懷霜雪、操拟松柏這類形容緊緊相連。但是,不能以為這些字眼看上去有多幹淨,他的行為就有多幹淨;也不能以為他的行為看上去很飄然,他的動機和目的就真的很飄然;更不能因為他身處深山老林做清高素節狀,就說明他是完全徹底地要和這個肮髒污濁的廟堂徹底剝離。

十年不知一日長夢醒方覺人生短(一生不祿悄立市橋人不識)2

閑卧石上的隐士

果是這樣,就中了他們的奸計了。加上很多時代稍微明智一點的皇帝都有求賢招隐的願望,很多文人也就順理成章地把隐當作了一種實現自己政治理想的手段,以隐的方式來擡高自己的身價,标榜自己的名節,借名養傲、沽名釣譽為其真實目的,這就和所說的一生不祿沒有任何粘連,實無異于居心叵測的一類人。

隐士的内涵

隐士須有自己的内涵,生活本就是殘酷且無情的。茫茫大地,随便你如何才高八鬥,傲視一切,但歸根結底,隐士也需要基本的油鹽柴米、茅屋衣裳,這樣,方可存活于世。

除此之外,作為一個男人,還需要掌握養家糊口的基本手段或基本技能,這樣,才可能孝敬父母,傳宗接代,光宗耀祖,達到一個古代儒生最基本的倫理和道德要求。

十年不知一日長夢醒方覺人生短(一生不祿悄立市橋人不識)3

隐士的風骨

再之外,還得需要閑暇的時間和多餘的精力讀書寫字,和文友唱和切磋,這樣才可能有一個基本的文人騷客圈子,把自己的詩歌文字流傳出去。

隐士的記載

在唐代以前,史料中很少出現關于隐士的記載,所以在這一時期;即使有一種從來不和朝廷發生關聯的隐者的存在,但是因為他們從未和主流社會發生過任何關系,和朝廷以及朝廷中各類文人墨客沒有往來;其詩文作品流傳下來的就相對較少。他們即使曾經寫下過偉大的詩作,我們今天的人也終未看見;不免讓人感到遺憾。

十年不知一日長夢醒方覺人生短(一生不祿悄立市橋人不識)4

放浪形骸之外

而到了唐代之後,就出現了被明确記載的隐士;如《隐逸傳》中曾記載,其中有一批唐代的詩人,比如王績(新舊唐書)、賀知章(《新唐書》)、陸羽(《新唐書》)、陸龜蒙(《新唐書》)都在此列。

這些人物或是棄官而隐,比如王績;或是年老緻仕而所謂隐,比如賀知章。不過包括陸龜蒙、陸羽在内的很多被列入《隐逸傳》的文人确實從未仕進。

但是,是否仕進從來就不是一個人是否成為隐士的必然條件,把這些不曾為官的詩人列入《隐逸傳》和他們是否仕進無關,而是特指他們精神身份和精神歸宿的隐逸特征;這時所記錄的隐士,隻是折服于他們的風骨和他們所表現出的氣節。

隐士的無奈

曆史上,很多的隐士并不是一生不祿,他們不是不願意,隻是機遇不順,沒辦法而已。盛唐時有一個詩人叫沈千運,算是一個貨真價實的白衣詩人。

他多次參加考試,卻屢試不第,他毫無疑問地認為自己是賢良,但結果還是不幸被遺棄了,而且是被"聖朝"遺棄了,"一生但區區,五十無寸祿"(《濮中言懷》),最後隻得耕織稼穑而生。

稍晚,還有一個詩人叫張祜。他出身大戶人家,性情放誕,放浪形骸之外;這人也是一生不祿,不是不願意,而是機會不好。他說來也算是社交場上的高手,猶喜結交朋友。

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萍水相逢的四方豪傑、道士僧人。他也曾拜谒過元稹和白居易,卻遭到冷遇。有人說他的不仕是因為元稹和白居易屬于李黨,對來自牛黨的令狐楚推薦的人不予理睬之故。總之,張祜忙碌一生總不為所用。

十年不知一日長夢醒方覺人生短(一生不祿悄立市橋人不識)5

隐士的無奈

不得不承認,那些所謂"一生衣,終身不祿"的文人隻有極少部分是世界觀上的絕對清醒以至于能做到主動刻意避世的,而絕大多數人的人隻是生不逢時或命運不濟的結果,并非有意為之。

其中他們的很多人在自己生命力旺盛的時間段裡,幾乎無一例外渴求功名,隻是在經受了生活的打擊和摧殘之後,玄鬓已皤,壯心日灰,這才決定停止向前的腳步,摒除自己天真幼稚的濟世願望,扭頭轉身,走向深山老林,和廟堂絕緣。

隐士中的大佬

北宋時期,真正出了一個隐得大名遠揚的隐逸詩人,這人叫林逋。

《宋史·隐逸傳》中記述這個林逋,杭州錢塘人,一生都隐居西湖孤山之畔,說他恬淡好古,不趨名逐利,即使家貧到衣食不足,也完全無所謂,二十年都不踏入城市一步。

在當時,林逋的書法和詩歌都算有所成就。一次,他一時興起寫了詩,随即就将其随意丢棄。别人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為什麼不考慮流傳後世。林逋回答說,我不過是留了一點印記在林壑之間而已,根本不在乎詩名,更不在乎後世之名。

林逋一輩子沒有娶妻結婚,孤身一人,無兒無女,但是一輩子酷愛梅花,寫了篇著名的詠梅詩;這就是著名的《山園小梅》。

這首詩名氣太大,大到直至把他弄成了中國古代最會寫詠梅詩的詩人。不僅蘇東坡推崇他,辛棄疾也喜歡得不得了;但是僅僅如此,他還夠不上"第一隐士"之名。

一般來說,一個隐士有了一個事物就夠了,林逋有"梅"也應該夠了,但,林逋先生,除了梅,他還有另外一個标志性符号,"鶴"。

當他外出之時;家裡如有客至,他的家童便放飛一隻鶴報信。林逋見鶴,必棹舟歸來。

十年不知一日長夢醒方覺人生短(一生不祿悄立市橋人不識)6

梅妻子鶴

因了"梅"與"鶴"這兩個極其高雅的标簽,林逋一生的基調也就定性了,人說他"以梅為妻,以鶴為子",即所謂"梅妻子鶴"。

其實,林逋先生活得如此高雅和逍遙自在也還有别的緣故——他并沒有隐得讓所有人看不見。經過口口相傳,他隐的大名傳到了當朝皇帝宋真宗的耳朵裡。

宋真宗欣賞他,給他賜了粟帛,也就是給他送了吃的和穿的,同時還诏令地方官要時時去慰問和看望這位著名隐士。皇帝欣賞的隐士肯定會受到非同一般的待遇,高官顯貴上門造訪的不計其數,後來還有丞相和太守拿出俸銀為其重修宅邸。

到林逋過世時,已到宋仁宗時代了,宋仁宗賜林逋谥号和靖先生。在中國古代,皇帝賜谥号的隐士卻是不多見的。

隐士的道理

作為隐士,隐得引起了當朝皇帝的關注和高官顯貴的造訪,隐得最後得到一個谥号,也就是隐得最後得到了皇上的加冕,這隐也算是隐得夠水準了,或者說隐得夠高調了。

想來,獲得如此之多的關注,絕對不應該是大多數隐士的初衷,也絕不是林逋本人的願望。皇帝和高官顯貴的關注一定是打擾了林逋離群索居的生活的,但好像林逋也并沒有拒絕這些打擾。

不禁讓人覺得,物質上的饋贈沒有也不可能阻礙林逋繼續他的精神追求,反而從某種程度上為他一意孤行的歸隐生活提供了一些物質保障,如是,可也。也許這就是讓許多文人騷客向往的"真正的隐士"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