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收藏拍賣雜志)
最近考古挖掘發現了一件寶貝!11月16日,湖北雲夢鄭家湖墓地聯合考古隊正式對外披露,該墓地發掘出土一枚戰國晚期木觚,觚上以秦隸書寫約700字。這件觚是迄今我國考古出土的年代最早、篇幅最長的,因此被譽為中華“第一長文觚”。
什麼是木觚?這些木觚背後承載了哪些古人秘密?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看看這些有故事的角 瓜(觚)。
01
寫了啥?
中華長文觚
這個被譽為中華“第一長文觚”是由一截圓木縱向中剖而成,長34厘米、寬3.5厘米。半圓形木面修削成七個棱面,每個棱面寬約0.5至0.6厘米,均書寫文字;平整剖面亦分七行,其中六行書寫文字,一行留白。
· 中華長文觚局部
觚文記載了謀士筡(tu音同塗)遊說秦王寝兵立義的故事。事件發生在戰國後期,當時秦國勢頭強勁,東方五國結盟抗秦,取得暫時勝利,謀求與秦休戰,故派謀士筡前往秦國遊說秦王。筡引經據典,又以自己所見所聞,勸說秦王止兵,使民安居樂業。最後,筡細述秦國地廣、兵強、人衆、物豐,暗喻秦王應當“知足”停戰。
該觚文是一篇全新策文類文獻,風格與《戰國策》相似,未見于傳世文獻,屬于佚篇,為今人探讨《戰國策》一類文獻的流傳與演變提供了新材料。學者李天虹還稱,觚文記載的筡遊說秦王事件提供了一幅戰國後期東方國家與秦争鬥、斡旋的畫面,同時觚文涉及春秋戰國之際魏、越、吳之間的關系,豐富了我們對某些重要史事的認知。此外,觚文大多數清晰,字體是秦隸,個别文字篆書意味較濃,是研究秦隸的寶貴資料。
看到這裡可能還有小夥伴疑問木觚如何制作與進行寫作的呢?我們來繼續往下看看~
02
探究竟!
木觚的“身世”
木觚,從字面意思來理解就是古代用于書寫的木片,它是古代的木質酒器。關于它用來寫字的事情,早在《急就篇》中就有記載:卷一“急就奇觚與衆異。”唐代的顔師古 提到:“觚者學書之牘,或以記事,削木為之,蓋簡屬也……今俗猶呼小兒學書簡為木觚章,蓋古之遺語也。” 再例如,章炳麟的《訄書·儒法》:“箸之簡牘,拭之木觚。”而它關于木質酒器的記載在宋人張掄的《紹興内府古器評·商木觚》:“ 商 木觚,銘一字。”
· 木觚書寫方式示意圖
漢代的書寫材料主要是簡牍,有竹、木兩類。圓木被削成柱狀的多面體,被稱為觚,是簡牍中比較特殊的一種。木觚有三棱、四棱、六棱甚至八棱多種形狀。木觚各面寫了還能再削,削了可以再寫,如此反複,有些木觚的棱就不明顯了。
為了使送遞的公私文書保密,當時人們使用一枚木簡蓋在上面,并在緘繩的交叉處押封泥,若有人擅自開啟,便有痕迹可查。這枚發揮封緘作用的木簡被稱為“檢”,檢面上通常題寫了收件人的姓名、地址以及寄送方法,相當于今天的信封。
03
非孤例~
木觚的其他發現
不過,除了湖北武漢發現的這件觚文,其實還有其他的一些觚文被發現。
例如甯波餘姚市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牍類文書是本次考古發掘的一項重要收獲,發掘過程中出土了封檢、木觚、正反面墨書的木闆各一件。封檢殘長22、寬5.6、厚0.8厘米,底部有封泥匣、穿孔和溝槽,檢面墨書經紅外掃描後或可釋讀為“王仲郵棨”。
· 發掘全景
所以我們就看見了這件神奇的小信封~
· 封簡
這枚木觚棱角分明,有些特殊。首先,木材上刷有朱漆,意味着已經“定稿”,不會再動刀。其次,木觚上的字是一次“書寫”而成的。
對木觚進行初步釋讀可知,其内容為東漢永平十七(公元74)年“天帝使者”為餘姚縣官鄉臨江裡男子孫少伯祈福禳病而告社君的文書。研究專家解釋道:“這一年,在餘姚縣官某鄉臨江裡,一位名叫孫少伯的人病了。于是天帝使者以祈神的方式,給孫少伯寫了一篇祈福驅災的文書用來祭祀。”
· 木觚
該遺址出土的木觚文書,是餘姚作為“文獻名邦”的實證,更是研究東漢早中期東南地區民間宗教信仰的重要材料。這些木觚、木闆不僅是餘姚作為東南名邑、文獻名邦的實證,更是研究東漢早中期東南地區民間宗教信仰的重要材料。
此外,在甘肅玉門市花海鎮的一座漢代烽燧遺址中也看到了一些木簡等文物。不過,這次發現還真是一個意外~竟然是一名小夥俯身系鞋帶時,忽然在城牆的拐角處發現了幾根筷子一樣的東西,仔細一看上面隐隐還有字迹。他把這東西帶回去後,交給了當地博物館的專家。
專家意識到不對勁,很重要!所以我們看到了這件寶貝!
· 西漢“武帝诏書”七面棱形木觚
這件在“七面棱形觚”上面寫的内容竟然是漢武帝劉徹遺诏的一部分!更令人震驚的是,專家組翻遍了古籍,也沒有發現關于漢武帝這個遺诏的隻言片語。人們終于意識到,這件斛上書寫的文字可能就是失傳已久的一份漢武帝遺诏中的内容。
觚文上寫有:“皇太子(劉弗陵),朕(漢武帝)體不安,今将絕矣!與地合同,終不複起謹視。皇天之嗣加曾,朕在善遇百姓賦斂以理存賢近聖。必聚請士,表教奉先自緻天子胡亥自圮。滅明絕紀,審察朕言,終身毋已,蒼蒼之天不可得久視,堂堂之地不可得久履!道此絕矣……”
· 西漢“武帝诏書”七面棱形木觚
但是經過文史學家在仔細分析後得出一個結論:1977年甘肅玉門花海出土的漢代七棱觚并不是真正的漢武帝遺诏。理由是武帝猝崩,幼主新立,劉弗陵的幾個哥哥燕王、廣陵王觊觎皇位大搞陰謀,朝野内外人心浮動,霍光等輔政大臣為了輔助幼帝渡過政治危機,拟武帝口吻制作的所謂“武帝遺诏。
所以這件器物竟成為了類似于小學生書本的東西~唉~
· 西漢馬圈灣習字觚局部
· 西漢馬圈灣習字觚局部
· 西漢馬圈灣習字觚局部
不過,也因為木觚的特殊材質,容易腐爛,比較難以保存,所以現留存不是很多。但現如今出土的這件”中華第一觚“卻讓我們看到了更為豐富與精緻的觚文,與此同時我們也一起賞閱了現存的其它觚文。觚作為書寫載體的一種,讓我們看到了那一時期的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由于時代久遠,部分文獻已經遺矢,從而無法獲得更為細緻的信息,而這些存世的木觚不僅給我們看到古時人們書寫的載體,更是給我們提供了有關文化史、法律、書法等方面的信息,它所承載的價值這是不可估量的。
咱們今天不僅欣賞到了保存完好的觚,還看到了上面如此豐富的書法藝術。所以,今天有關觚的瓜你吃夠了嗎?
(本文作者 步搖)
(本文轉載自收藏拍賣雜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