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做冥想記錄時,老師鼓勵我們列出所有的債務清單。她告訴我們:列清單時,不羞愧、不責怪。記錄的過程不是為了自我評判,而是覺察和看見,看見從何來,看見因何走。
這裡沒有任何批判或承諾,也不用因此責備或批判自己。
本因為現狀浮躁而焦慮的我,在看到這些字眼時,神奇地平靜了下來。
我想:這就是語言的力量。
語言被濫用,我們可能會因此焦躁、憤怒、帶來無窮盡的負能量;而那些溫暖的語言、質樸的詞彙,卻也能在不經意間帶給我們撫慰人心的力量。
閱讀這本《慰藉之書:52個撫慰人心的關鍵詞》,更是帶給我全新的感受。
這本書的作者——哲學家大衛·惠特,選擇了52個關鍵詞,帶我們探讨詞語背後的核心真谛。
詞語背身并無優劣高下之分,使用在人,诠釋在人。
我們對不同詞語好壞的解讀,其實都是我們内心世界的映射。
大衛·惠特是英國當代著名詩人、哲學家,他的詩歌、散文等文字,總是能喚醒我們内在的自我,與心對話。
他在這本書中指出:
很多日常中被大量使用的詞,我們其實并不真正理解它們,沒有盡力或者不辭辛苦地去實現它們可能給我們的生命帶來的意義。
而這本書中的52個詞,其實既是對詞語本源的追溯,也是與心靈的對話。
那些聽起來并不美好的詞美好的詞語當然讓人感到幸福,但那些聽起來并不美好的詞,那些你對它有偏見的詞,有哪些呢?它們本身是怎樣的?
我選了3個我對它有偏見的詞:鬧鬼、拖延、逃跑。
鬧鬼鬧鬼:來自尚不可言者的拜訪,反映了我們從這個世界遊離的程度;也代表着我們的恐懼和放不下。
它們本身也在尋找解脫之道,它其實是在提醒我們:聽從内心真正的召喚,才能驅逐錯位的事物;不強求不屬于自己的東西,原諒過去的過錯,從自己的生命中覺醒出自己。
拖延讓我們能淺酌不情願之事的味道。
一說到“拖延”,我們往往隻想到表面的拖拖拉拉,不負責任;但作者說:
拖延是美麗之事,就像一位耐心、友善的朋友,以及真實模式的揭示者。
憎恨我們的拖延傾向,某種意義上就是憎恨我們與時間本身的關系。
學會靜待時機成熟,等待心靈的醞釀;學會淺酌不情願之事的味道,去了解創作中我們究竟在害怕什麼?從拖延中學習,而不僅僅是在當下試圖擺脫控制自己的行為本身。
逃跑這個容易被看作“懦夫之詞”的詞語,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它幫助我們的祖先得以幸存下來,并刻在我們的基因中傳承了下來。
我們的祖先從森林的危險中逃跑,而現在的我們想要從各種不舒适的環境、婚姻、或工作中逃跑。
當我們有了逃離之心,當我們開始反抗,這時的我們才是最完全的人。
是轉過頭來直面恐懼,還是轉身遠離戰場;在與困難的對抗中,我們越發了解自己,越發明白自己想要選擇的路。
這時的我們才能變得更明智,更成熟,更寬容。
讀完這本書,對不同的詞語有了更深層認識的同時,何嘗不是更全面地認識了自己呢?
更能包容自己,更能寬恕,也更能理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