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狀元李樂和父母
春節将至,大家将要回到父母的家中,
有這樣三位年輕人,
親手為老家的父母設計房子,
幫助他們實現了住房自由:
一位90後的清華狀元,
回鄉為父母建房,
新穎的房子引全村人圍觀;
攝影:陳遠祥
一位同濟畢業的建築師,
研二時設計了湖南老家500㎡的家宅,
為十幾口人的大家庭建四代同堂之家;
一位97年的建築系大學生,在杭州臨安老家,
僅用70多萬為父母造了4層别墅。
父母是這些年輕建築師的第一個“甲方”,
他們用樸實的方式,
建造了讓當地人羨慕的“豪宅”。
“哪怕是最親密的家人,
關系也是需要呵護的,
我們想用建築的方式呵護人心。”
撰文 倪蒹葭
地點:湖南婁底市,雙峰縣
建築面積:560㎡
造價(包括裝修):86萬
特點:用家宅處理四代同堂的人情世故
湖南雙峰縣的村子裡,有一幢造型奇特的家宅,這是建築師王旭潭設計的四代同堂之家,2013年設計時,他26歲,還在同濟大學讀研二。
王旭潭的父母養育了兩個兒子,一個女兒,都已經各自成家。一個家衍生出了三個小家,家宅也是如此,一層大鋪開的傳統坡屋頂支撐起三個獨立的簡約方盒子。
“四代同堂之家” 空間攝影皆為陳遠祥
王旭潭手繪草圖
一樓是爸媽、奶奶以及公共的起居空間。其他空間安排來源于血緣關系。
哥哥生活在老家,他的套間非常接近父母所在的一樓,便于照顧,王旭潭和哥哥的套間扭結在一起,有一個公共樓梯。
姐姐遠嫁,和姐夫一家人回來的時候,需要一個相對有安全感的距離,所以在東側有一個獨立套間。
農村的傳統是兒女成家後,便要分家或擴建老宅,如果家人距離遠了,就産生隔閡,但擠在一起生活,又往往矛盾争吵不斷,甚至反目。從小在村裡長大,王旭潭見過太多這樣的例子,包括自己家中,奶奶和媽媽,長年以來婆媳矛盾激烈。
他越來越明白,哪怕是一家人,關系也是需要呵護的,所以想用建築的方式呵護人心,這個房子處理的是最普通的人情世故。
一層的坡屋頂,象征父母和長輩被壓彎的腰,承擔起上面3個套間。王旭潭想用農村最傳統的老青瓦做屋頂和外立面。
現在建房都用瓷磚,青瓦很難找到,父親去鎮上倒閉了十幾年的瓦廠,把囤積在那裡、被看成是垃圾的瓦片拖了回來。從高處俯視這座房子,青瓦與田地十分相融。
王旭潭在新房結婚時,家人圍坐在長桌
一樓餐廳,王旭潭特意找來一張大長桌,全家人逢年過節都能在一張桌上吃飯,因為從前孫輩和老人都是分散在小方桌吃飯,本來一年也見不到幾次,分開更加隔閡了。
哥哥的套間中,設計了一邊高、一邊低的樓梯,孩子最喜歡在這裡玩,父親砍來的木枝做樓梯支撐
哥哥的套間,設計了獨立的廚房,這就避免了嫂嫂和母親之間的婆媳矛盾。
因為姐姐平時不住在家裡,奶奶就住在姐姐相對獨立的套間,也有自己獨立的廚房。每個套間甚至都有自己的電表。從前在老宅中,家人就常因為做飯、用電這些小事而争吵。
在王旭潭自己的套間裡,因為他喜歡聽下雨的聲音,設計了一個天井。庭院中種上竹子,現在已經駐紮了很多鳥窩,小鳥會從窗洞飛進飛出。
宅子的門口做了木頭長椅,因為房子接近田地,村民幹活回來的路上,都可以聚集在長椅上休息,王旭潭的父母也會請他們喝茶,長椅設計了一高一低,所以還能躺着,頭頂屋檐遮風避雨。
屋外一點圍牆也沒有,王旭潭每次回家,發現村裡的小朋友都聚集到這裡來玩。
王旭潭的媽媽在門前田地
保留了門前50㎡的菜地,“看着房子建好,我媽真的非常開心,她變得喜歡在房子外部做很多的美化,種上了果樹,種了花,有任何的收成她都會給我寄來,蘿蔔白菜、整袋的橘子……”
現在的家宅中,幾乎沒有了争吵聲。而且有了更多空間,王旭潭的小叔一家人也會回到奶奶身邊過年,她很高興。
王旭潭(右一),王旭潭哥哥(右三),王旭潭父親(右四)
2013年,王旭潭建築系研二,過年回家,爸媽時常念叨着子女都長大了,要重修房子,王旭潭便開始琢磨,他從家人關系的角度在思考,想了快半年,終于想出了四個空間相連又獨立的家宅模樣,但它一直停留在圖紙上。
直到2015年春節,王旭潭已經工作了半年,有了些積蓄,便和哥哥姐姐三個人商議,三兄妹一起出資把這房子建起來。
父親本身就是一位工匠,他帶領村子裡的泥瓦匠人,親手一磚一瓦地蓋起房子。起初,村裡人的非議和争議不斷,說這個房子奇形怪狀。
直到有一天,爺爺生前的一位朋友,他遠遠看到這個房子,骨架都出來了,通風采光也能感受到,他走進來和父親在屋頂上聊天,他說爺爺要是看到這個房子,做夢都會笑。
父親也漸漸覺得有些驕傲,這是兒子作為建築師的第一個作品,他親手幫兒子實施了出來。
“我們在上海工作,外面再怎麼好也并不覺得是家,所以我才會有這麼濃烈的想法,在又沒錢又沒經驗的情況下,去做這件事。”建房的那一年,王旭潭的收入全部投了進去,都是靠太太養活。土建加上裝修,最後花了86萬。
家宅建好之後,一位同鄉慕名找到王旭潭,請他為他們四兄弟建别墅。“還有個40多歲的大叔通過各種渠道找到我,他說看到我那張草圖,哭了很久。因為他也在農村長大,了解這種家人之間的關系。”
“做這個設計的時候,我還是學生,可能各方面能力都不強,但是我覺得哪怕到了再大的年紀,回想起來,出發點才是這個建築最精彩的地方,之後的工作不會再有這麼純粹的追求。”
地點:浙江甯波市,象山西周鎮
建築面積:258㎡
造價(包括裝修):140萬
特點:将生活美學帶進父母日常
2010年,甯波西周鎮上的人都知道,幹洗店李家的兒子成了浙江省高考狀元。高考放榜的前一晚,清華北大的老師就已經打聽到了李家的住處,同時開車趕來。
一層是李家的幹洗店
2016年3月,剛從清華建築系畢業的李樂,接到爸媽的電話,說家裡要蓋房子,還是在原來住的地方,保持一層幹洗店、樓上居住的格局。
“我們肯定不會找别人來建房子,李樂他是學這個的,當然就找他,”媽媽回憶當時,肯定地說。
能照顧到店裡生意的廚房餐廳
李樂和爸媽溝通了一下,他們提出的需求是,一樓有寬闊的店面,獨立的幹洗操作間,
能看到店面的廚房,吃飯的時候也能照顧生意。
參考日本茶室,用了不同間距的木條做空間隔斷
李樂偏愛日式的房子,那段時間反複地看宮澤賢治的詩集《春天與阿修羅》,還有以侘寂風格著稱的阿塞爾·維伍德的建築作品。
二層的茶室與客廳相連
茶室外是花園
4月份,媽媽突然通知,家裡房子已經拆了,當時我吓了一跳,那時候的方案還真不能算方案,隻能在工作之餘的晚上,趕緊修改。5月份回到家,帶着半成品的平面圖,爸媽的需求和我自己的設想基本成型了。”
李樂希望将二層的客廳、茶室、室外花園等公共空間連通起來,通過一些弱的變化,比如台階、吊頂的變化,及一些弱的遮擋來暗示空間和功能的變化,借此形成一個大的“地形”。
空間和功能都變得暧昧,一家人能自由找到場所來活動,彼此又不會被隔斷。設計就是依據這種“似是而非”的原則,讓家顯得圓潤和順滑。
到了三樓的卧室區域,又變得私密,形成安靜的休息空間。
房子正在搭骨架的時候,李樂站在父母三樓的卧室,感覺到弄堂風從東南角吹來,于是又為父母在卧室外建了一個露台,夏天在這裡喝茶,清風習習。
爸爸在刷洗螃蟹
父母在李樂初中時買下這幢老房子,他們在此已經住了十多年,周圍鄰裡再熟悉不過。
房屋的東側有一口水井,村裡人仍然頻繁使用着,李樂在門口做了一個洗菜池,西周鎮人每天都能吃到最新鮮的水産,習慣都是把海鮮在屋外處理好再拿進去,父母在這裡洗菜,還能和往來的鄰裡交流。
鎮上人蓋新房,通常是把面積盡可能占滿,房屋外牆如鐵桶一般,但東側李家的大門,留了種植花木的地方,和鄰裡之間的界限不是“一刀切”的,少了一種拒絕感。
“當時我在一家建築工作室工作,同時負責兩個項目,加上家裡的就是3個,每天早上7點,肯定是家裡工地的電話先來,一天需要對接五六十通電話,因為家宅很快就施工了,所以是我第一個真的被做出來的作品。”
當時爸爸就成了工地的監工,圖紙的事情都先和他反複确認,特别是幾根建構空間的鋼柱如何連接,才放心讓師傅去做。村裡的師傅第一次進行這樣的施工,所有人都很忐忑。當時,還租了吊車來吊裝這幾個鋼柱,村裡人都過來圍觀。
鋁鎂錳金屬屋頂
木頭吊頂
爸媽作為甲方,看效果圖他們并不是很能理解,但到現場對着效果圖,很快感受到了簡單明快的風格。
李樂當時在負責的項目正好使用了新型的鋁鎂錳金屬屋頂,他覺得有現代感,又保溫隔熱,于是給家裡也裝上這種屋頂。
有了大緻空間以後,父母對項目的信心起來了,對李樂的設計細節更熱情地想辦法實現。比如木頭吊頂,是爸爸去買了龍骨條,去工廠車成地闆條的形狀,然後木工師傅一條條拼裝起來。
木工也被折磨得夠嗆,李樂為幹洗店的客人設計了一條五條腿的長凳,長凳的造型來源于亞述文化著名的五條腿人首翼牛像。客人可以坐下來等待休息。
幹洗店内的鋼架櫃子,也是爸爸找朋友按效果圖焊接起來。
“一個新的空間誕生了,但我和爸媽對于如何在這空間中生活的想象還是貧瘠的”,于是李樂網購了很多軟裝來嘗試,耗費了很長時間。
不少燈和畫買回來都會發現在原先的位置并不合适,在房子裡轉了又轉,和爸媽拿着紙膠帶,嘗試各種擺放的位置,才能定下來。
父母搬進來之後,最明顯的感受是敞亮。二樓花園包圍茶室的氛圍,坐在陽台上感到風拂面而來,都覺得喜歡。二樓的花園請了一個叔叔來種的植物,李樂也買了一些日本紅楓、鸢尾花等等,但長得不好,反而他種的很多薔薇、繡球和雛菊長得很好。
之前在老宅,父母還沒有種植花木的習慣,現在有了地方,也就有了熱情,爸爸冬春的時候去山上挖筍,順手帶回來的幾棵樹,都活得不錯,開了不知名的花。
父母變得更好客,以前廚房和店面是隔斷的,現在是能互相望到,幾乎每餐吃飯的時候,來幹洗店的客人,都會過來聊聊天,一樓的餐廳廚房,有了小的會客功能。
作為西周鎮上最大的幹洗店,爸爸覺得店面氣派了不少。房子建好的時候正是冬季,本來就是幹洗店生意的旺季,之前為了蓋新房把店搬到了老宅,位置比較偏僻,生意受到影響。這次搬回來,新房子稀奇古怪的鋼柱廊、條石台階、超大面的玻璃推拉門吸引了很多客人。
李樂回家的時候,也在店裡頭幫幫忙。
設計的空間随着生活慢慢有了新的變化。
茶室成為媽媽抄佛經的地方。李樂房間的陽台通風很好,因為他經常不在家,成為媽媽曬衣服的地方。李樂給自己設計的書房也不太用了,他最喜歡在被植物包圍的茶室中工作。
爸爸習慣通過卧室小木窗喊媽媽上樓
父母晚上關了店,兩人一個在卧室裡看電視,而另一個在客廳看,都能看到自己想看的節目。卧室的小木窗,原本是用來采天窗的光,但現在變成了爸爸叫媽媽該上樓睡覺了的窗口。
李樂說,這個房子實現了大家的願望,是個讓人開心的房子。
“天井之家”攝影皆為俞晨濤
地點:浙江杭州市,臨安郊區
建築面積:270㎡
造價(包括裝修):70多萬
特點:低價造出平民“豪宅”
97年出生的俞晨濤,在沈陽念建築系,剛好在大二住宅課程結束時,接到父母打來的電話,說家裡房子要拆了,準備建新房。
父母本隻是想通知他一下,但他提出不然就由自己來建,如果找别的設計師,既費錢,也不像他這麼了解家人的生活習慣,如果有不懂的地方,他還可以向學校的老師請教。父母漸漸地被說服了。
俞晨濤的家位于杭州臨安的郊區,他覺得從小生活的老宅缺點非常明顯,房子朝東,背靠西邊小山,因為老一輩想的是有靠山,但是造成了夏熱冬冷。二樓通往各個卧室的走廊是在室外,“我小時候上樓挺害怕的。”
他希望家宅能夠朝南,光照充足,并且把家都圍合在一個空間裡,所有空間都是串聯在一起,能夠流暢行走其中。
最重要的是希望家裡有棵樹,陽光照下來,枝繁葉茂的感覺,所以他一直想做一個天井。因為自建房有規定的面積,天井也算入建築面積,還占了30多平方,父母是比較反對的。
俞晨濤反複地畫圖,發現把天井放在房子中央,整個空間變得十分合理,一樓的客廳、廚房、餐廳圍繞着玻璃牆面的天井相互連接,通透地相互看到,樓上圍繞着天井做内部走廊,相比外部走廊更節省面積。
後來事實證明,雖然房子造價最貴的就是天井,但它也讓家宅更明亮、通風,是使建築靈動起來的核心。鄰居就是種林木的,俞晨濤去他的園子裡逛,看樹葉在光影裡感覺,他看中了一棵葉片大、又耐陰的七葉樹,種在了天井中。
俞晨濤設計的剖視圖,樓下兩層自住,3、4層出租
作為甲方,父母提出考慮到減輕家裡經濟壓力,2層用來自住,要把3層和4層用來出租,每層都要有4個同樣大小的房間,都有獨立的廚房衛生間。
俞晨濤做了一個專門的樓梯通往出租房,租客和主人都更加方便。為了保證出租房面積足夠,本來想把房子造型做得錯落有緻,也不得不妥協,房子外觀就是一個“桶狀”,隻能用窗戶來實現變化。
一樓客廳
二樓主卧的落地窗
客廳朝南的面做了大落地窗,“我喜歡攝影之後就發現,就算室内空無一物,陽光照進來,也感覺滿滿當當。”
二樓父母的主卧也做了落地窗,和一樓客廳的落地窗在視覺上相連,“這是我大學老師幫我調整的,這樣外立面不會顯得太闆正。”
房子建造了一年半時間,在學校的時候,俞晨濤基本上每天都打電話回家,在宿舍裡一有空就打開模型推敲,因為從來沒有嘗試過設計了一個東西,真的建出來了,他充滿了一系列的不确定,擔心比例不對,空間設計得太小……
“那時候真的很魔怔,做夢都在想,做夢都在房子裡面走,想象人在裡面是什麼樣子,光照進來是怎麼樣。”
俞晨濤在木質落地飄窗上
建造過程中,俞晨濤就一直在想室内設計的營造,最初他喜歡那種酷炫的工業風,但是國内仿制的工業風家具很難保證質量,他在網上發現了很多小衆有情調的木質家具店,能看到真材實料和做工,木頭又有一種溫潤感,所以整個軟裝都選擇木質風格。
書房
二樓書房,他定制了木頭書架,和木質的落地飄窗,讓整個木質的感覺延伸到地面。
為了找木質的吊頂,俞晨濤暑假滿城地跑,找到顔色合适杉木扣闆,才放心地去學校。
媽媽使用最多的廚房做成了開放式,用了強吸力的集成竈,油煙不會影響到餐廳。
廚房的台面,考慮到媽媽的使用,俞晨濤設計兩種高度,75厘米高的用來炒菜,85厘米高的用來洗碗洗菜,媽媽說用起來很舒服。
客廳沒有裝電視,直接用投影儀投在白牆上,媽媽能在這裡對着視頻做瑜伽。
爺爺喜歡在小院子裡坐着
因為簡單的磚混結構和材料的選擇,4層别墅包括裝修,隻花費了70多萬。
俞晨濤大二做好的設計圖,大四寒假過年的時候裝修完成。一家人在新房過年,親戚朋友來逛,都說這個房子真透亮。
“奶奶本來跟我們住在一起,可是她在建造的期間去世了,我隻能想象她在新家裡生活的樣子。”
透過天井能看到爸媽在餐廳
媽媽住進來之後,真的是回歸田園了,因為要管理出租房,她不再去上班,就在家裡面種了不少菜。本來房子東側俞晨濤留着一塊土地,想等再有錢一些種上竹子,讓房屋外觀有些層次,但現在媽媽已經種上了一片綠油油的小青菜,蔬菜基本都自給自足。
爸爸上班早出晚歸,晚上媽媽就把菜熱一熱,陪他一起吃點,“透過天井,我能在客廳看到餐廳的狀态,看着爸媽坐在燈光下,喝着小酒,我覺得這個作品是做出來了。”
回鄉為父母造房Tips
為父母造家宅,是不少年輕人的心願。而建築系的年輕人,能依靠專業優勢,親手設計家宅。他們在沒有什麼經驗、資金的情況下,在設計中傾注對于家庭的溫柔感情,同時也完成了自己的首個作品,表達出個人早期的設計理念。以下是他們分享的一些建造家宅tips:
1)造家宅通常是把父母的真實需求和自己的設計理念相結合,所以首先仔細了解他們的要求,再融入自己對家的想象。
2)父母在當地生活多年,新房不應該把他們和鄰裡隔斷,和鄰裡的溝通互動也應考慮在設計中。
3)通透、不隔斷的公共空間,能增加家人的溝通和相處的機會。
4)農村自建房總是空間很大,其實裡面都是空的,而且用了很多種裝飾風格,比如羅馬的、歐式的,徒有其表,注重攀比。但其實家人的感受才是真正重要的。
5)細節上的考慮,比如廚房台面的高度根據家人身高設計;衛生間淋浴空間如果太局促,老人用起來有風險。
一棟家宅會改變家人的生活方式,家可以累積記憶,可以再創造新的生活。
你最喜歡哪個家宅的設計? 多選
0人 0%
湖南四代同堂之家
0人 0%
甯波幹洗店之家
0人 0%
杭州天井之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