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大寒的正确吃法

大寒的正确吃法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27 18:55:58

【第一候 雞始乳】

意為大寒節氣雞提前感知到春天的陽氣,開始孵小雞。

【第二候 征鳥厲疾】

征鳥指鷹隼之類的飛鳥,厲疾是厲猛、捷速之意。征鳥盤旋于空中獵食,以補充能量抵禦嚴寒。

【第三候 水澤腹堅】

水域中的冰一直凍到中央,厚而實。而寒至極處,物極必反,堅冰深處春水生。

大寒的正确吃法(大寒糯米飯驅大寒)1

圖片來源于視覺中國

寒為萬病之源,至冷莫過大寒。“大寒食糯米”的習俗,将一種普通食物,推上了尊崇之位,也釀出數不清的溫暖味道。

最冷的時光,臨近最暖的節日

北宋哲學家邵雍寫過一首《大寒吟》,他這樣描述大寒的景象:“舊雪未及消,新雪又擁戶。階前凍銀床,檐頭冰鐘乳。清日無光輝,烈風正号怒。人口各有舌,言語不能吐。”這天氣冷到了極緻吧?以至于唐朝有位詩人感概地建議:“大寒宜近火,無事莫開門。”

冷則冷矣,大寒卻也是四序掃尾、年度收官的最後一個節氣,在1月20日前後準時降臨。

喜歡花花草草的家,此時會一下子變得香氣盈盈,因為按照大寒的花信,瑞香花該盛開了。假如讀過宋代《清異錄》上的記載,你很可能會喜歡上這種花。相傳有位比丘,在青石上小眠,被夢中一陣強烈的花香吸引,醒來求而得之,取名“睡香”。人們稱奇,認為這是花中祥瑞,紛紛引種,又改其名為“瑞香”。它的悠悠花香提醒人們,該伸伸懶腰,開始忙年了。

大寒這個節氣,就是這麼糾結。既凍得人“三九四九”不能出手,卻又喜逢年關,要鼓着勁忙前忙後。而且,大寒還是唱壓軸戲的大腕,不由人不去重視它。

中國人表達重視的方法,少不了美食。這是因為,餐桌上的一蔬一飯,口中的一飲一酌,牽動自然時序,也使人變得喜悅。

大寒的正确吃法(大寒糯米飯驅大寒)2

圖片來源于視覺中國

消寒糕,年年高

老北京四九城裡充滿了老規矩。北京城的大寒尤其冷,水域的冰也結得最厚,明清年間,人們在這時開始采冰貯冰,還把潔白的雪密封在罐子裡,待夏天把雪化了,煎茶燒菜,蚊蠅不侵。這一天也有榨豆油的,有個應景的名字叫“臘油”,據說用它來點燈,小蟲都不撲。與這些“浪漫”的規矩相比、流傳更久更廣的,當然還是吃的規矩。

有一年,大寒這天,我在北京街頭看到一家賣點心的老字号——稻香村,店門前排着長龍,人們跺腳哈氣,原來是在排隊買“消寒糕”。再看那紅彤彤的三個字,印在點心盒上,透着喜興。

這“消寒糕”其實就是北方常見的一種白年糕、樣子再樸實不過、四四方方的,可那光透亮的質感,芯子裡凝着的一粒粒核桃仁、紅棗和桂圓卻十分誘人。買回家放在鍋上一蒸,香甜軟糯又彈牙。按照習俗,“消寒糕”一定要一家人分吃,還能得個“年年高”的好口彩。

“消寒糕”這個名字好理解,是從大寒的節氣而來。但為什麼要消寒呢?

美味與健康兼顧,是中國的飲食學,而在中國人的觀念裡,健康最大的敵人就是“寒”,古往今來都有“十病九寒”“百病寒為先”“萬病之源是寒濕”的說法。中醫認為寒為陰邪,被寒邪侵犯,人的肌膚就會收縮,汗孔不開。更重要的是人的氣血遇寒而凝,運行遲滞。一且寒邪入侵,就要将它驅趕出來。如此看來,大寒消寒正當時。

北京人以白年糕消寒,看中的是年糕的原材料——糯米。

大寒的正确吃法(大寒糯米飯驅大寒)3

圖片來源于視覺中國

糯米那些事

不知道大家是否喜歡吃糯米?我是喜歡的。

糯米在南方叫糯米,北方一般稱之為江米。江米制成的食物,過去又統稱為黏食,這個黏字後來通了“年”,黏糕也成了年糕。

細究起來,江米和南方糯米應該算兩種不同的稻米。江米粒偏圓一些,南方糯米則偏長。這也是物種的神奇之處,北方的稻米(包括江米)都是粳米,南方的稻米(包括南方糯米)多是籼米。粳米圓而籼米長,糯稻也是稻,所以也逃不過這個規則。

在《詩經》那個年代,《周頌・豐年》有“多黍多稌……為酒為醴”的句子,所謂的稌米即糯米,那時糯米就是中國稻類的主角。

實際上不僅在“詩經時代”,直至明清時期,稻作中糯稻的比例都要高于非糯稻。中國人對糯米的愛惜,從飲食文化形成之初,就注定了。

中國人,被稱為粒食之民,以“糧”為綱。要知道單獨吞咽“粒食”對咽喉和食道是個挑戰,所以古人食必配飲,飯必有羹。人們還認為,所謂美食須“調以滑甘”(見《周禮・天官》)。“滑”這個字,甚至被放在“甘”之前。稻米裡最滑的是“糯米”,所以古代糯稻一直優于普通稻米。

一年分四季,糯米在秋收冬藏時節算是“剛需”。“年”字從小篆看,上半部分是一個禾字,禾在南方,一直指稻米。《山海經》說:“其祠之禮……糈用稌米“,”祭祀也首選糯米。

稻為什麼會糯?當今科學可以解釋。從分子學角度看,糯米的支鍊澱粉含量較多,澱粉分子的支鍊一多,就像我們人工栽培的果樹那樣,樹本身不高,但枝權多、結的果子就多。支鍊澱粉多,澱粉糊化的能力也更強,或炊或煮,做熟成飯,糖分更容易被釋放,再一吃就又滑又甜了。

糯米有着驅寒的功效,最大的功臣還是澱粉,糯米裡的澱粉含量高,所以能為人提供高能的熱量。而且糖分使人的身體得到滋養,精神得到滿足,過個暖意融融的“大寒”。由此可見,祖先培育出來的糯稻,完全符合中國飲食文化中對食物最根本的追求。隻不過,糯稻的收成遠沒有普通稻米高,近現代種的就少了。也因為如此吧,吃糯米,更有年節的味道。

北方把糯米蒸成了年糕,那麼南方呢?

大寒的正确吃法(大寒糯米飯驅大寒)4

圖片來源于視覺中國

江南糯米的華麗變身

偶讀《公羊傳》,看到“衛孫林父會吳于善稻”的句子,衛國的孫林父與吳會盟,地點選在“善稻”,當地人稱“伊緩(糯)”,在今天的江蘇盱眙縣東北一帶。早在春秋時,那一帶的民衆就善于種植糯稻。

盱眙是南京的後花園,我想南京正好享受良稻的好處。事實上,南京大寒時節吃的"八寶飯”,也是我的最愛:把米蒸熟,拌以糖、油、桂花,倒入紅棗、薏米、蓮子、桂圓等等果料再蒸,熱氣騰騰騰的一大團。花枝招展地裝在雪白的盤子裡,還要再澆上糖鹵汁,可以一直甜到骨子裡。

糯米除了高澱粉帶來的高熱量,還性溫、味甘,熱着吃,格外暖胃。尤其以南京、蘇州為代表,每到寒冬臘月,小寒大寒,總會準備各種與糯米相關的食物。什麼糯米粉腸、糯米藕、糯米糍粑、糯米粥……更有意思的是糯米冬酒。清代金孟遠的《吳門新竹枝》有雲:“冬陽酒味色香甜,團坐圍爐炙小鮮。”描寫了冬月裡溫暖的家庭聚會的場景。所謂冬陽酒,就是将秋收的糯米釀成甜酒,任由兒孫們争飲。尤其在大寒時節,喝冬酒暖身的習俗,在江南一直沒有斷。

做罷米酒,富餘的糯米還會被舂成粉團。古時候,從冬至一直到年下,門洞、裡巷打糕團的聲音不斷,比搗衣的聲音還要動人,往往是遊子們懷念家鄉的情結之一。

除此之外,還有将麥芽與糯米、粳米,一道熬成糖的,叫饧糖,潔白甘甜,鮮美絕佳。有趣的是,天暖時的饧糖軟溜溜的,等到天寒地凍,朔風一吹,又脆又硬,正好應節。

江南吃糯米的方式,讓人眼花缭亂吧?其實,這都是唐宋以降,一方經濟繁盛,人民富足所緻。更古時候的越地士著,最常吃的其實還是樸素的糯米飯。後來一些江南土民向南遷徙,直至嶺南。如今,嶺南的食俗倒保存了某些江南的古風。

論起全國,“大寒”吃得最講究、最認真的還屬兩廣地區。别以為那隻是簡簡單單一碗糯米飯,嶺南人可是将全國人民都熱衷的糯米吃出了新高度。

大寒的正确吃法(大寒糯米飯驅大寒)5

圖片來源于視覺中國

兩廣糯米飯,南下的真功夫

大寒時節的廣東街頭,那種冷,不及北方的“千裡冰封”,也不及江南的“寒色青蒼”,嶺南的民諺說:“大寒大寒,無風自寒”,那種冷是冷在人們的意識當中。舊時大寒這天,廣東人會上街争相購買芝麻稭,等到除夕用來踩碎,所以這一天也很具“驅兇迎祥”的意味。

廣東人最講究食補,據說,吃過糯米仮,一冬不怕冷。

大寒這天,老廣們會起個大早,蒸一家人的糯米飯,因為傳統上糯米飯應該早上吃。如果是純糯米飯,難免會太糯,而沒有口感,所以還要加些沒有黏性的“沾米”……再看掌廚的身邊,那花樣繁多的配菜、配料,才真讓人心服口服。

米飯裡最普通也是最不普通的,就是“有味糯米飯”。所謂“有味”,指鹹鮮的味道,米本身甘甜,搭配鹹鮮,就怎麼吃都不會膩了。

“有味糯米飯”的煮法,并不複雜。按照美食古籍《食經》的記載,其制作關鍵在于各樣配料的火候要掌握得當。如果想借用元貝、海米的鮮味,得首先将這兩樣滾湯,再用滾好的湯來煮仮。如此一來,不但飯裡有元貝和海米的味道,飯熟的時候,元貝和海米也剛剛夠火候。處理臘腸一類的,則要等飯裡的水分差不多煮幹,飯的表面生出鴿眼大小的洞時才下鍋,當飯煮熟了,臘腸也恰恰蒸熟,味道方是最佳。

還有制作“鯉魚糯米飯”或者“鯉魚釀糯米”的,在南嶺以北很少吃得到。烹任時,必先要有兩杯“雙蒸酒”、幾片姜和糯米一起拌勻,然後再去與鯉魚同炊。據說這種飯的熱性最大,年輕小夥子吃不得,吃了是一定會流鼻血的。如此美食,對抗大寒當然不在話下。

而我以為,糯米飯裡最好吃的,是“生炒糯米飯”。

這種流行于嶺南各地和港澳地區的美食,做起來極為不易。要生米下鍋,一邊炒、一邊下豬油、上湯、上水,還要一邊焖、一邊焗。看恰當的時候,加入各式肉蔬配料,直至完全炒熟。這樣一碟飯,有經驗的廚師、至少要不間斷地炒30分鐘以上,考量的不僅是廚藝,還有廚師的心思。香噴噴的生炒糯米飯,不隻飯粒味道甘美,還非常爽滑,調味複雜,但又有條不紊。有偷懶的掌廚,先将米炊熟再妙,結果大失味道。即使不是老廣,有機會一定也要吃一吃,保證一吃不忘。

大寒至寒,然而,在這凍掉下巴的數九寒天裡,卻能看到一幅又一幅溫暖的畫面,由五花八門的糯米美食,釀出懷舊的味道與鄉情。

又想起一句俗諺來:“大寒到頂點,日後天漸暖。”大寒再冷,也不過是強弩之末,吃罷驅寒飯,轉眼是春天。

(據中新網、環球網、中國國家地理網綜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