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考古挖掘漢代王墓原版

考古挖掘漢代王墓原版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1 03:50:00

考古挖掘漢代王墓原版?洛陽鏟,又名探鏟,是一個因一時風靡的盜墓題材文藝作品而廣為人知的工具其實,它與種類繁多的手鏟和大小不一的毛刷一樣,長久以來一直是考古人員手中勘探遺址現場的利器通過這個看似簡單的圓筒形鏟子,考古人員敲開了一座座古墓的門,讓埋葬、沉寂千年的文明重返地面《洛陽鏟下的古國》是由導演王璐執導的一部考古類紀錄片,以短短6集的篇幅,描述了中國古代四個古國的文明發展和曆史地位與以往的同類型紀錄片同而不同,《洛陽鏟下的古國》從命名便可見端倪——随着千年曆史更疊,許多文明與他們的締造者、延續者和傳承者一并深埋地底,于史冊書籍中斷絕音塵,直到一面石闆、一幢石墩、一塊陶片被後人偶然發現,人類文明發展脈絡的空白終于得以填補這些文明的光輝或許相對黯淡,消聲在王朝更替的鼓角争鳴中,但曾在這片土地上蔓延的風俗和信仰得以延續至今,成為一個個文明曾經存在的強力佐證,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考古挖掘漢代王墓原版?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考古挖掘漢代王墓原版(從古墓到古國的文化視聽盛宴)1

考古挖掘漢代王墓原版

洛陽鏟,又名探鏟,是一個因一時風靡的盜墓題材文藝作品而廣為人知的工具。其實,它與種類繁多的手鏟和大小不一的毛刷一樣,長久以來一直是考古人員手中勘探遺址現場的利器。通過這個看似簡單的圓筒形鏟子,考古人員敲開了一座座古墓的門,讓埋葬、沉寂千年的文明重返地面。《洛陽鏟下的古國》是由導演王璐執導的一部考古類紀錄片,以短短6集的篇幅,描述了中國古代四個古國的文明發展和曆史地位。與以往的同類型紀錄片同而不同,《洛陽鏟下的古國》從命名便可見端倪——随着千年曆史更疊,許多文明與他們的締造者、延續者和傳承者一并深埋地底,于史冊書籍中斷絕音塵,直到一面石闆、一幢石墩、一塊陶片被後人偶然發現,人類文明發展脈絡的空白終于得以填補。這些文明的光輝或許相對黯淡,消聲在王朝更替的鼓角争鳴中,但曾在這片土地上蔓延的風俗和信仰得以延續至今,成為一個個文明曾經存在的強力佐證。

本片囊括的古國遍布中國各地,從廣東的南越國、新疆的龜茲國,到江蘇的泗水國和山西的霸國,除了展現中國文明曆史之久遠外,更是印證了各地考古人員在上下求索時的不懈精神。在地理地貌各不相同的古墓發掘地上,洛陽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将四個在史書上鮮有記載的古老國度串聯起來。

與其他考古類紀錄片稍顯不同的是,本片并未對某一古國的全部曆史進行冗繁的闡述,而是由實地考古發現的墓穴作為切入點,從重重謎團抽絲剝繭,找尋古國存在的證據以及其曆史發展走勢的根本誘因。在每一次的發掘中,考古人員們展現了極高的專業素質和嚴謹的學術精神,依憑實據推斷,大膽猜測小心求證,還原了一個個被歲月遺忘侵蝕的器物,從中找尋中國地方文明的發展進程。

以第一、二集講述的南越國為例,墓葬的發現始于一次工地施工,占地近百平方米的古墓立刻引起了考古人員的高度重視。以時任廣州市文物管理研究委員的黃淼章、考古專家麥英豪為代表的考古人員經過仔細勘探,排除了最先開始猜測的南明墓葬,而是将目光轉向了西漢時期曾在嶺南地區建立政權的南越國。因為缺乏證據,研究員們遲遲不能斷定墓主人的身份,隻能逐一排查名目繁多的殉葬文物,其中包括象征地位的絲縷玉衣,奢華的青銅制編鐘、編磬,以及一枚刻着墓主人姓名的龍鈕帝印。但是,因為印章名字“趙眜”與史書記載的出入,考古人員并未就此下定論,而是選擇繼續探索,直到發現了刻着“文帝行玺”的印章,才初步斷定墓主人的身份為南越國第二任國主,文王趙胡。

除了對史料與出土文物的反複對比以确認科研的嚴謹性以外,本片的講述嘉賓,即南越王墓的發掘人黃淼章、麥英豪對于考古工作的變通思考、批判性思維也讓人感到意外。在墓道狹小的情況下,彼時身材瘦小的黃淼章為了不破壞墓室中的文物,選擇隻身由石闆縫隙鑽入墓穴的行為足以體現他的膽大心細。而在主墓室大門因機關而難以完整打開的情況下,考古人員選擇了求助采石工人,借用他們的專業經驗和技術,破解了卡住主墓室大門的機關,在未損傷墓室内任何一件文物的前提下,達到了科學考古、保護為主的目的,使得更多保存完整的文物得以今日被展示在博物館内,供人們觀瞻。

除了體現考古人員對于文物的追本溯源以外,本片還在推理古國滅亡始末的環節中插入了由真人出演的“實景再現”,使人物關系躍然屏幕,将觀衆一同帶入了兩千年前劍拔弩張的南越國鴻門宴中,這樣一來,南越國複雜的人物關系以及在短短數十年内統治者的不斷變換也躍然眼前,減少了曆史類紀錄片較易出現的說教感,十分生動靈活。

第三、四集所講述的龜茲國故事與前篇截然不同。相較于古墓的直接發現,龜茲國篇引入了對于中國西部地區盤根錯節的調查和探尋,從側面講述了地域曆史對于國家乃至世界的巨大影響。英國探險家在龜茲國發現的“天書”和供養人壁畫,以及中國考古人員後續借此為線索發現的昭怙厘伽藍(即寺廟)和“太陽墓地”“樓蘭美女”“小河公主”等多具幹屍,無一不印證了中國西域由于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而産生的人種、文化融合的現象。

本片的最後兩集分别講述了泗水國和霸國的考古發現,在漫長而艱辛的科考過程中,鏡頭再一次向觀衆展示了考古人員在面臨盜墓等破壞行為時,所表現出的臨危不懼、應對有術的專業素養,也展現了在除了必須進行的搶救性發掘以外,考古人員所遭遇的安全威脅和極大的心理壓力。結合真實的影像資料和3D建模技術,本片将盜墓犯罪行為帶給古墓的巨大傷害直接呈現在觀衆眼前,這也警示着一批盜墓題材文藝作品的創作者和觀衆、讀者,在創作和欣賞富有戲劇色彩的相關題材文藝作品時,應正視盜墓行為之卑劣,區分誇張創作和實際犯罪行為,時刻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切莫助長違法亂紀者的嚣張氣焰。

相較前篇所述的其他古國,霸國更是考古界一個全新的發現。這個從未在任何史書上出現過隻言片語的春秋諸侯國,因為其統治者——霸伯的墓地的出土才再一次出現在世人眼前。近年來,互聯網上流行着“真正的死亡是被這個世界所遺忘”的說法。我想,對于霸國而言,正是現代考古人員的執着探索,才使它的存在有迹可循,讓這個曾統治一方水土的文明古國“死而複生”。

然而,雖然制作方誠意滿滿,但片中仍不免出現一些美中不足的細節,比如“實景再現”部分演員的服化道較粗糙,盡管表達手法相對直觀,但在觀看古裝演員假發套不貼合、妝容過于現代的片段時,觀衆總是難免出戲。片中穿插模拟古代生活環境的動畫制作也欠考究,例如第五集講述西漢年代的泗水國時,動畫鏡頭中出現了穿着直到隋唐時期才出現的高腰襦裙的侍女形象,以及寫着“包子”兩字的招幌。而據考證,“包子”這一名稱的使用始于宋代,出自王栐《燕翼诒謀錄》,成書于公元1227年,距離片中所講述的泗水國(建立于公元前113年)有1300餘年,顯然與史實不符。此外,片中對于仍舊存疑的細節過于笃定,譬如南越武帝趙佗的卒年,因《史記》與《漢書》記載中的相悖之處一直頗具争議,因此片中稱趙佗享年103歲、是世上最長壽的帝王一說有待考究。而這樣不僅失去了紀錄片原本應具備的嚴謹性,還容易誤導對曆史缺乏一定了解的觀衆。不過,作為一部小成本紀錄片,這些不足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本片的觀感,但尚有情可原。

總體而言,《洛陽鏟下的古國》是一部環節緊湊、引人入勝的紀錄片。從一次次考古的實際發現入手,不僅激發了觀衆的觀看興趣,更向業外人士展現了考古學的立論之嚴謹、探索之艱難,也讓觀衆對于片中出現的知名考古學家以及他們背後衆多不知名的學者多年來為探究人類曆史作出的貢獻感到由衷欽佩。希望随着越來越多同類型紀錄片的誕生,考古可以進一步掀開它神秘的面紗,更多更好地展現其獨有的人文魅力和史學地位。

作者:孔令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