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詩曰:“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在古時,唯有人品超然、學養豐碩才可稱之為風流,可見孟浩然的才情非同一般。
但是,才華橫溢的孟浩然,他的求仕之路卻極其坎坷。
從25歲辭親遠行到40歲決意歸隐,在近十五年的時間裡,他并沒有為自己求來進身的機會。
科舉不中,幹谒無果,好不容易有了面見唐玄宗的機會,卻又因為“不才明主棄”的詩句惹惱聖上,而錯失良機。
為求權貴引薦,孟浩然寫過許多幹谒詩,《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就是他在開元二十一年寫給張九齡的投贈之作。
雖然,這又是一個無言的結局,但他給世人呈現出的八百裡洞庭,卻是如此地波瀾壯闊,雖是幹谒未果,但卻成就了一首著名的山水傑作。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唐 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簡譯:
仲秋八月,洞庭秋訊,湖水暴漲,幾欲岸平,水天相接,交相輝映,恢宏闊大。
雲、夢兩大沼澤氤氲在洞庭湖白茫茫的水汽中,洶湧的波濤好像要搖動整個嶽陽城似的。
湖面寬廣無垠,湖中波濤洶湧,想要過湖去,卻沒有渡水的船隻。
生逢太平盛世,自己卻閑居在家無所事事,深感愧對聖明的天子。
坐看垂釣之人多麼悠閑自在,隻是可惜自己不能親力親為,隻能空懷一片羨魚之情而已。
賞析:
這是一首幹谒詩,前四句描寫洞庭湖的壯麗的景象和磅礴的氣勢,後四句借此抒發自己的政治熱情和出仕的希望。
詩的一、二句描寫洞庭湖的遠景,首句點明時令,次句描寫湖水。
“八月”是秋訊,所以湖水豐盈,“涵虛”是指湖水包含着無垠的天空,狀洞庭湖之大。“太清”是天空,“混太清”則指水天相連,寓洞庭湖之闊。
三、四句是近景描寫,三句贊頌洞庭湖的博大,四句描寫洞庭湖的氣勢。
位于江南和江北的雲、夢兩個大澤,得到洞庭湖水的滋養,生機盎然。
而當西南風吹起時,波濤翻滾着湧向東北岸,好像要搖動岸上的嶽陽城似的。
三句的“蒸”字說明洞庭湖蘊含着無限生機,而四首的“撼”字則描繪出了洞庭湖的恢宏氣勢。
如果說前兩句的遠景描寫,是從平面的視角展示洞庭湖的浩瀚無垠,那麼三、四句的近景描寫,則是從沼澤和江濱小城的立體倒影來襯托洞庭湖的磅礴氣勢。
在詩人的筆下,八百裡洞庭湖不僅寬廣博大,浩瀚無邊,而且還充滿無限生機,蘊含蓬勃的生命力。
前四句的景物描寫為開啟後面的述懷埋下了伏筆:這樣浩瀚富有活力的洞庭湖,怎不讓人心潮澎湃希望滿滿呢。
詩的第五、六句是由眼前景物聯想到自身境遇,對引薦者剖白心迹。
洞庭湖浩浩湯湯,一望無際,想要渡過湖去卻沒有搭載自己的船隻。
這情景就像正在尋找出路的自己,想要進入仕途有所作為,卻苦于沒有賞識和引薦自己的人。
适逢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做個閑居的隐士,也想出來成就一番事業,否則,都覺得愧對聖明的君主。
詩的後兩句直抒胸臆,希望得到您張丞相的引薦和錄用。
“垂釣者”意寓執政的張丞相,“坐觀”則表明自己的布衣身份,因為沒有入仕,所以不能追随丞相左右,為您分憂解愁。
“羨魚情”,是表達自己對張丞相主持國政的敬佩之情,但因為自己還是布衣的身份,所以隻有徒然地表示欽羨之情罷了。
詩的後四句主要就是表明心迹,渴望出仕,希望得到張丞相給予援引和錄用。
作者通過描寫洞庭湖波瀾壯闊的景觀,來襯托自己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态,表達了自己想趁年富力強的時候,為國效力建功立業的信心和決心。
整首詩語句委婉,措辭雅緻,借景抒懷,極具藝術魅力,即是一首求引薦的幹谒詩,同時也是一首描繪洞庭山水的上乘之作。
寫在後面:
孟浩然,字浩然,世稱“孟襄陽”,出身書香門第,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
唐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39歲的孟浩然又一次科舉未中,但這一次他出衆的才華卻深得一衆公卿折服。
盡管他懷才不遇,終生布衣,甚至直到終老也沒有得到出仕的機會。
但是,他卻寫出了那麼多清新自然的山水田園佳作,為自己在大唐星光璀璨的詩壇上占據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想到這個與王維齊名的山水田園詩人,讓你脫口而出的可能是他那首脍炙人口的《春曉》。其實,他的山水田園詩不僅有清新自然的一面,也有雄渾壯闊的一面,就如這首《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讀來同樣令人口齒噙香,印象深刻。
注:本文系劉玲子candy原創,謝絕搬運和抄襲,圖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不妥聯系立即删除,謝謝您的關注和支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