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中國#
呂不韋,姜姓呂氏,姜子牙的第23世孫,是戰國末期的一位奇人,他以一己之力改變了秦國的曆史走向。史書中并沒有記載呂不韋出生于哪一年,我們隻知道他在公元前235年收到秦王政的一封信後便飲鸩自盡了。
這封信的内容是這樣的:
“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于秦?号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
這封信是對呂不韋的否定,而這個否定,其實也恰好佐證了呂不韋的蓋世其功:
其一,助嬴異人和嬴政登上秦王之位;
其二,任秦國丞相(相邦),滅東周,招門客,促發展。
1,呂不韋原本是一介商人,但卻完成了向政治家的華麗轉身。呂不韋的政治投機不隻是為了榮華富貴,而是他政治生涯的起點。
我們甚至可以說,呂不韋是一個天才的政治家,即使放在整個人才濟濟的戰國時代也毫不遜色。
呂不韋時期,秦國繼續開疆拓土,并通過奪取韓趙魏的大量城池,将東方六國分割成為南北部分,徹底斷了六國合縱的可能,為秦王政後來的統一戰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呂不韋興修水利,修建鄭國渠,促進秦國農業發展,增強了秦國的經濟實力。
事實上,秦王政也正是在呂不韋死後五年便開始了統一六國的戰争。
2,呂不韋的三千門客遠勝戰國四公子魏國信陵君、趙國平原君、楚國春申君、齊國孟嘗君并稱戰國四公子,四人門客均号稱遍布天下,但要說門客的才幹和水平,這四人其實都比不上呂不韋。
戰國四公子,為何不加上呂不韋組成戰國五公子呢?因為呂不韋是商人,“士民工商”,商人排在最後,讀書人自古瞧不上“唯利是圖”的商人,出身就是出身,即使他後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從養士的目的而言,戰國四公子主要是為了自己,而呂不韋是為了秦國,是為秦國儲備人才,典型的代表就是李斯。如果說秦始皇是千古一帝,那麼李斯就是千古一相。
呂不韋的門客絕非雞鳴狗盜之徒,他們在呂不韋的組織下編撰了一部《呂氏春秋》,由此呂不韋被視為雜家的代表人物,司馬遷甚至稱其為“呂子”:
“孔子之所謂“聞”者,其呂子乎?”
“聞”,自然是司馬遷對呂不韋道貌岸然卻道德敗壞的否定,但“呂子”這一稱呼其實卻表達了某種尊敬,呂不韋也是司馬遷著《史記》過程中的偶像: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傥非常之人稱焉。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膑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乃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不韋遷蜀,世傳《呂覽》”,司馬遷将呂不韋與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孫膑、韓非相提并論,一起稱之為“聖賢”,可以說評價非常高了。
3,《呂不韋列傳》中的呂不韋形象實在不佳把呂不韋稱為“呂子”的是司馬遷,但将呂不韋寫的十分不堪的也是司馬遷。
《史記》有七十列傳,《呂不韋列傳》位列第二十五,而整篇列傳就是呂不韋的政治投機史和秦國後期的政治鬥争史。
在這篇傳記中,太史公通過對呂不韋這個有着醜惡嘴臉的商賈和政客的描寫,表達了對整個秦王室的憎恨和輕蔑,而呂不韋的個人形象就此定型:
奇貨可居、政治投機、以趙姬色誘嬴異人,之後又淫亂後宮、獻嫪毐惑亂宮闱……
呂不韋留給後人的形象大緻如此。
所以,司馬遷筆下的呂不韋是矛盾和分裂的,或者說司馬遷筆下的呂不韋是一個醜惡的、黑點衆多的聖賢。
聖賢也會醜惡嗎?應當說,任何一個曆史人物都是複雜的,包括所謂的聖賢,他們都不是非黑即白的符号。
因此,曆史上的呂不韋既是道德敗壞、謀略無雙的政客;也是對秦國影響深遠,對我國文化思想貢獻巨大的聖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