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塔是古建築中的一種類型,最初專門安置供養舍利或經文,或者供養高僧大德的牙齒,發髻,衣服等法物的建築,所以塔和寺廟一直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中國早期的佛寺布局以塔為中心,随着時代變遷,逐漸演變成以寺廟為中心的布局。
佛塔源于古印度,梵文音譯“窣屠婆”(Stupa),中文譯為“浮屠”、“高顯”、“圓冢”、“靈廟”、“舍利塔”、“七寶塔”等,隋唐時,将譯名統一為“塔”,并沿用至今。塔的分類有以下幾類:
覆缽式塔
覆缽式塔,俗稱喇嘛塔,分為塔刹、塔身、塔座三部分。
塔刹是塔的頂端裝飾,為全塔的收束部分,有非常高的藝術觀賞性,體現了古代工匠的精湛工藝。塔身形狀為半圓體,宛如倒扣的缽體,前面開設壺門。塔座安置須彌座,級别高的喇嘛塔會有雙層須彌座。覆缽式塔的代表作品有山西五台山顯通寺喇嘛塔、北京白塔寺喇嘛塔、北海公園喇嘛塔等。
樓閣式佛塔
樓閣式塔源于中國古代的高層樓閣式建築,一般是全木結構,後來轉變為木頭和磚石相結合的結構,常見的樣式為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圓形等,其代表作品為山西應縣木塔。
應縣木塔建于遼清甯二年(公元1056年),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古的木構塔式建築。木塔高67.31米,底層直徑30.27米,平面八角形。全塔耗用木料3000立方米,達2600多噸。塔内供奉着兩顆佛牙舍利。
亭閣式佛塔
亭閣式的塔身為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圓形的亭子狀,一般是單層,有的在頂上加建一閣,早期木結構,因木頭容易腐蝕,所以後來逐漸适應磚等材質。塔身内設龛安置佛像,一般作為僧人的墓塔,例如五台佛光寺的祖師塔。
佛光寺祖師塔,為二層樓閣式磚塔,通高約達8米。塔體外觀通刷白灰,整潔古樸,其平面呈等邊六角形,塔分上下兩層,用條磚建于平矮的塔基之上。塔的第一層為中空小屋,外面通體素淡平整、明快簡潔,正面開有拱券式小門,用圓弧火焰裝飾門頂。
第二層塔身,在下層屋頂收縮部位砌築須彌式平座,須彌座上作仰式蓮瓣三層,連同角部每面八瓣蓮葉。其上是仿木形制的束腰,做成胡床形式,每邊立角柱,皆裝飾三朵仰蓮,柱頭内傾,收分明顯,正面隐刻壺門,門頂部刻作拱券火焰形裝飾,其餘刻直棂窗。上部塔身用仰蓮捆束,每朵五瓣。塔頂的脊刹造型十分優美,以二層仰蓮為座,仰蓮上安六瓣覆缽,其上又出蓮瓣兩層,承托塔頂寶珠。
密檐塔:
密檐式塔是在木結構樓閣式向磚石結構轉化過程中出現的,因為木結構容易損壞,所以就衍生建造出磚結構的密檐式塔,其區别是密檐式塔内沒有樓梯,一般是實心或者空心,所以無法登高瞭望。密檐式塔更加注重裝飾性,塔身常常雕刻佛像以及仿木鬥拱等飾物,層檐之間無窗,柱子較短,塔檐緊密相連,層層重疊。代表性密檐式塔有河南登峰嵩嶽寺塔。
嵩嶽寺塔為密檐式磚塔,平面呈十二邊形,通高37米,由基台、塔身、疊澀磚檐和塔刹組成。塔上15層疊澀密檐,自下而上逐層内收,構成柔和的抛物線。嵩嶽寺塔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磚塔,在結構、造型等方面對後世磚塔建築有着巨大影響。
金剛寶座塔
金剛寶座塔源自印度,傳入中國後結合本土文化,把底部基座加大,并且雕刻佛像裝飾等,基座上面建有五座閣樓式或者密檐式佛塔,東西南北四座較小,中間最大。這是按照佛教密宗曼荼羅金剛界五佛所築,分别代表大日如來佛、阿閥佛、寶生佛、不空成就佛和阿彌陀佛。代表性金剛寶座塔有北京真覺寺寶座塔。
總結歸納佛塔的種類:
以塔的形狀來分,有方塔、圓塔、六角形塔、八角形塔等。
以塔的樣式來分:有覆缽式塔、樓閣式塔、密檐塔、金剛寶座塔,喇嘛塔等。以塔的層級區分:三十七重塔、十七重塔、十五重塔、九重塔、七重塔、五重塔、三重塔等。以塔内納藏物來分:舍利塔、發塔、爪塔、牙塔、衣塔、缽塔、真身塔等。
以塔的材料區别:磚塔、木塔、石塔、玉塔、土塔、鐵塔、銅塔、金塔、水晶塔、琉璃塔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