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漠裡種樹,比養活一個孩子都難,我們還必須這麼做,就是為了把環塔克拉瑪幹沙漠鐵路最後一塊補上,這是南疆數百萬老百姓的盼頭啊。”在沙漠修了20多年鐵路的王盡忠說。
王盡忠(右)和中鐵一局的工作人員查看和若鐵路沿線植物生長情況(5月19日攝)。 新華社記者丁磊 攝
塔克拉瑪幹沙漠,當地人也叫“死亡之海”。2018年12月,連通南疆和田地區和田市與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的和若鐵路正式開工建設,作為國家重點鐵路建設項目,風沙防護工程是守護這條南疆鐵路動脈的“生命線”。
盡管修了一輩子鐵路,新疆和若鐵路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盡忠對“死亡之海”的威力還是頗為忌憚。
和若鐵路全長825公裡,其中受風沙影響段落超400公裡。“在和若鐵路建設初期,我們就提出要‘治沙先行’,将風沙防護工程與鐵路建設同步進行,這在國内尚屬首次。”王盡忠說。
風沙防護工程并非隻是在鐵路沿線種樹那麼簡單。蘆葦沙障、蘆葦方格和耐旱植物,被稱為防沙“三件套”,施工人員會在鐵路兩側由外向内依次設置蘆葦沙障、蘆葦方格,再種上喬木、灌木組成的植被條帶,防護寬度110米至400餘米不等。
這是5月19日拍攝的和若鐵路沿線種植的沙拐棗。新華社記者丁磊 攝
“在植株未長大前,我們會用外側1.5米高的立式沙障阻擋流沙,内側靠近鐵路設置0.3米高的蘆葦方格固沙。随着風沙侵蝕,幾年後,高立式沙障、蘆葦方格慢慢失效,這時長大的植株就會發揮防沙作用了。”王盡忠說,外側高大的喬木能降低風速、攔截來沙,靠近鐵路的灌木則固定流沙,經此設計,梯次型防沙體系便可層層攔截風沙。
在王盡忠眼裡,比沙漠更頑強的是人。
3年多來,曆經1000多個日夜,施工者在和若鐵路沿線共修建草方格近5000萬平方米,種植梭梭、柳、沙棘等灌木和喬木近1300萬株,林帶覆蓋面積超過11萬畝。
在和若鐵路沿線,工作人員在種植防沙植物(2020年3月24日攝)。(受訪者供圖)
眼下,這條長300公裡的“綠色走廊”成為防風治沙天然屏障,守護着世界首個環沙漠鐵路的最後一塊“拼圖”——和若鐵路沿線。而即将通車運營的和若鐵路,将串起新疆于田、策勒、洛浦等地,讓群衆出行更加便捷。不久後,當“鋼鐵巨龍”穿行于沙漠,車窗外除了滾滾黃沙,還會有片片綠意。(記者關俏俏、白志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