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哪個國家平均年齡不到30歲

哪個國家平均年齡不到30歲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27 16:57:05

哪個國家平均年齡不到30歲?蒼茫大漠中,幾十輛推土機次第排開,在漫天黃沙中縱橫往複,機車的履帶把沙地壓出一道道轍痕,随即又被風沙掩蓋……大自然的偉力與人類的不屈在這裡交鋒,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哪個國家平均年齡不到30歲?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哪個國家平均年齡不到30歲(平均年齡29歲他們征服了)1

哪個國家平均年齡不到30歲

蒼茫大漠中,幾十輛推土機次第排開,在漫天黃沙中縱橫往複,機車的履帶把沙地壓出一道道轍痕,随即又被風沙掩蓋……大自然的偉力與人類的不屈在這裡交鋒。

這場持續5年的較量終見高下。6月30日,南北貫穿“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幹沙漠的尉且沙漠公路正式通車,成為祖國南疆又一條交通大動脈。自此,新疆且末到庫爾勒的行車裡程縮短了280公裡,時間從12小時縮短為6小時。

網友驚呼:“基建狂魔征服‘死亡之海’!”這看上去戰無不勝的“基建狂魔”其實是由1000多名平均年齡僅29歲的建設者用智慧和汗水鑄就的。

1700多個日日夜夜,他們深入無水、無電、無信号的沙漠腹地,與風沙、高溫、寂寞為伴,用青春開辟出堪稱奇迹的“生命之路”。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

尉且沙漠公路地處塔裡木盆地,穿越被稱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瑪幹沙漠腹地。全長334公裡的沙漠公路沿途有30多座高大的沙山,最高的接近百米,還有30多處窪地,最長的綿延12公裡。

擺在中國交建建設者面前的是看似難以完成的任務——在沙漠裡挖平沙山、再填滿窪地。

在沙漠裡修公路,推平沙丘是路基施工的前奏。楊文傑和同事們如同螞蟻搬家一樣,駕駛推土車重複着推沙、鏟沙、運沙的動作,從日出到日落。

推平一座沙山的方法聽上去很簡單:把推土機開到山頂,然後從不同方向向下推沙。這個過程被稱為“剝洋蔥”。

40多台大型履帶式推土機在沙漠裡一路推進,直到一座30層樓高的沙山出現在眼前。

這沙山綿延兩公裡,現場最有經驗的師傅都感慨,“幹了一二十年,沒有見過這麼大的沙包!”大家一起“剝”了七八天“洋蔥”,沙山看上去卻沒有變化。楊文傑他們必須拿下這隻“攔路虎”,在沙漠腹地,他們一幹就是4個月。

春夏季節是塔克拉瑪幹沙漠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夏季最熱時地表溫度接近70攝氏度,滾燙的流沙可以直接把生雞蛋烤熟。沙漠裡沒有水、食物以及其他生活物資,一切全靠外運。最近的取水點,往返一次要250多公裡。

施工的分分秒秒都在考驗人的生理極限,這些年輕人知道,必須速戰速決,最大限度提高效率。他們一邊施工一邊研讨,經過10餘次頭腦風暴,大家最終選定“三層推法 皮帶機傳輸”施工法。

沙山太大,推土機需要把推下的沙送到500米外,可如此往返不僅耗費時間,且沙子容易漏,增加工程量。

不到30歲的闫海帶着團隊嘗試了各種辦法,最終大家參照煤礦運輸方式,設計了一條輸送帶,一端位于沙山底部,另一端延伸到填方段或棄土場。推土機駕駛員隻需要将機鬥裡的沙子卸在輸送帶上,就能掉頭繼續推沙,施工效率明顯提升。

就這樣,年輕建設者們在沙漠中将大大小小的沙山夷為平地,推出了一條300多公裡長的平整沙基。整個項目挖填方量高達2500萬方,約等于2.5個西湖蓄水量。

在最苦最累的時刻,這些年輕人最常說的一句話是:沒有比腳更遠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

學會與風沙和酷熱打交道

在沙漠裡搞建設,每個人都要學會與風沙和酷熱打交道。

這裡是中國最幹旱的地方,全年平均降水不超過100毫米,而平均蒸發量卻高達2500-3400毫米。

來到這條被稱為“施工條件最惡劣、建設難度最高”的沙漠公路之前,闫海一直在福建修高速公路。初來乍到,還沒來得及欣賞大漠風光,他就收到了一份印象深刻的“見面禮”。

那天,沙塵暴席卷了尉犁縣城,“天與地連成灰蒙蒙的一片,人站在窗前,看不見對面的樓”。在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這樣的沙塵暴再平常不過了。

90後譚陳是尉且沙漠公路項目的測量隊長,他與同事要用腳步丈量公路途經的每一寸土地,在實地做好标志。可沙漠裡隻要刮一場風,線路上的标志和記号就會被破壞,他們隻能“反反複複、邊修邊測”。

一次,譚陳和3名同事正在野外作業,沙塵暴呼嘯而來,“人被風推着走”。譚陳回憶,當時根本看不見周圍的同事,更聽不到他們的聲音,耳邊隻有風卷着沙子的嘩嘩聲。

所幸,當時的作業地點在沙漠邊緣,大家就近找到幾棵梭梭樹躲了起來。等到狂風停歇,譚陳的鞋子已被沙子完全掩埋。

一旦起了沙塵,推土機也要停止作業。密閉的駕駛艙也擋不住那些細沙“魔鬼”的造訪,駕駛員隻能坐在車裡“吃土”。

沙塵暴後,推土機迎風一面的沙子被吹走,車子就會斜陷入沙中,要把它扳正還得花不少時間和力氣。

沙漠酷熱超乎人們想象。那裡幾乎見不到大汗淋漓的場面,闫海解釋說,因為“汗水來不及成形就被蒸發了”。

攤鋪瀝青是真正在沙地上“煎熬”。“瀝青溫度要保持在135-145攝氏度之間,才能達到設計壓實度從而保證道路質量。”尉且沙漠公路項目工程技術人員劉文國說。

頭頂曬着,腳下烤着,工人幾乎是360度承受着高溫炙烤。盡管大家從頭到腳捂得嚴嚴實實,但陽光依然會見縫插針鑽進來,不少人脖子後面都被曬掉了好幾層皮。

劉文國會在鋪好的瀝青上面反複走動檢測質量,常有瀝青顆粒被帶起掉入鞋内,立即在腳踝周邊燙出大小不一的泡。一開始劉文國還會咧着嘴喊疼,“後來就習慣了”。

中國智慧創造人類治沙奇迹

為保護建好的公路免遭黃沙掩埋,建設者采用了被外國人稱為“中國魔方”的“草方格”技術。

“草方格”是用蘆葦材料,在流動沙丘上紮設成方格狀的擋風牆,通過讓地面變粗糙,減小風力,阻擋流沙,保持水土。

在起伏不平的沙地上施工,機械化派不上用場,完全要靠人工。在極寒極熱的大沙漠中,工人首先要将每捆70公斤重的蘆葦扛進沙漠,再在沙丘上劃好施工方格網線,将修剪整齊的蘆葦橫放在方格線上,用鐵鍬将蘆葦從中間嵌入沙中,最終形成長寬各1米的方格。

尉且公路5800多萬平方米的草方格,就是靠400多名作業工人,用了700多天的時間一鍬一鍬插下去、一腳一腳踩出來的。

草方格的外圍,在道路兩側100米處還建起了防沙栅欄。建設者以木樁為立柱,以尼龍網為面料,用細鐵絲将兩者緊緊拴綁在一起,形成一道數百公裡長的綠色屏障,成為阻擋風沙的首道“防線”。

27年前,中國第一條沙漠公路塔中沙漠公路建成通車時,有人預言,“死亡之海”裡的路即使修好了也會因為被沙塵掩埋而很快廢棄。

如今,塔克拉瑪幹沙漠腹地又多了幾條公路。中國人用智慧和勤勞打造的防沙固沙工程創造了人類治沙史上的奇迹。

跨越塔裡木河時,建設者修起了全長1300米的特大橋梁,目的是減少對農田的占用、減少對胡楊林的砍伐,保護生态環境。5年來,這些年輕人在與大自然搏鬥中,也漸漸學會了與之和諧共處,他們希望,等到離開那一天,除了道路,什麼也不留下。

真正看見尉且公路真容時,譚陳已經坐上了返回家鄉的飛機。從高空俯瞰,尉且沙漠公路如一條漂亮的黑絲帶飄落在“死亡之海”上。

今天,那條印着這些年輕建設者“不破樓蘭終不還”誓言的沙漠公路,正在成為解決南疆百姓出行難、吸引更多遊客走進大美新疆的希望之路。

(綜合整理自中國青年報、微信公衆号“央視新聞”、“中交三公局三公司”、“中國交建總承包公司”、抖音@新華社、微博@交通發布)

來源: 共青團中央微信公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