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國古代哲人中,實在是絕無僅有。”這是郭沫若對莊子的評價。
那麼,莊子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我們的印象裡,莊子和老子并稱“老莊”,是道家學派的鼻祖。
道家主張“無為而治”。而老子和莊子雖都是道家祖師爺,但二人主張的“無為”還是有區别的。
老子認為大道至簡,道法自然,按自然規律走,就會達到天人合一的地步。老子的思想多了幾分随波逐流之意。
而莊子主張的“無為”,重在修身,提倡按本性的要求自由自在地生活,反對禮教條框對人的束縛。
莊子一生著言十餘萬字,所著《莊子》一書,被奉為《南華真經》。其《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更是成為傳世名篇。為衆人熟知的《庖丁解牛》就出自《養生主》。
莊子善于在文章中采用虛構的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進行誇張的描述,以表達抽象的事理。文章想象豐富,文體氣勢磅礴。
《逍遙遊》是莊子的代表作,主題追求一種絕對自由的人生觀。作者認為,真正的逍遙遊,是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無所依托而遊于無形。
畢業于北京大學的古典文化學者、詩詞評論家、專欄作家陳可抒,以獨到的手法為莊子的《逍遙遊》、《齊物論》等篇章注解,從五個方面對體系宏大的《莊子》進行剖析,以展示其奇絕精妙之處。
其一,體、用、辯是莊學的三位一體,貫通于《莊子》全書。
其二,《莊子》的立論前後呼應,流轉循環。
其三,《莊子·内篇》有四個結尾。
其四,《莊子》的寓言故事體系性極強。
其五,《莊子》巧用了大量的暗線伏筆,對論述進行了巧妙地推進。
莊學的三位一體,即講出自己的理論,再以理論來剖析世間的人和事,最後對種種疑惑進行答疑。
比如《逍遙遊》開篇:
“北冥有魚,其名為鲲。鲲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莊子以極“逍遙”的方式講了一個“遊”于世間的故事。
作者解析,此處鲲鵬的故事就是“體”,後面的四個故事就是“用”。
人們感慨鵬程萬裡的鲲和鵬,卻沒有注意到它們所經曆的困苦和艱辛。
“蜩與學鸠笑之曰:‘我決起而飛 ,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九萬裡而南為?’”
飛不高跳不遠的蜩和鸠,隻能找借口相互自我安慰,這是退縮者的行為。
這個寓言用于人和事,是不是一模一樣?這就是莊子的高明之處。
“人生在世,皆欲逍遙,若求逍遙,必先知我,既已知我,便要葆光。要葆光,要養生,要知自我之所在,要養自我之所在。”
這是《莊子·内篇》立言的最後一篇,此為“體”,作者說,明悟了立言,“便猶如手中擎起智慧之火,可照亮世間的重重暗霧。”
莊子是個大智慧者,他在《養生主》開篇便指出養生要“不妄随,不妄知”,“緣督以為經”。
什麼意思呢?我們來看作者的注解。就是不要在浩瀚無垠的知識裡漫無目的自我迷失、随性消磨。無論名聲、權利,都沒有生命的意義更重要。生命的意義,就是人生的督脈。
即“吾生也有涯,此生也無涯……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 ,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人間世》篇,告訴我們,人在世間之事,無非三種:欲做之事,必做之事,待做之事。
處理方法也無非三種:無心為之,盡心為之,随而化之。
莊子實在是個偉大的哲學家,他運用精美的寓言,宏大的哲學觀,進行思辨、論證,構建出“我與天道”這個哲學命題,闡述自己的哲學思想。
世間事紛紛擾擾,而在這紛擾的塵世間,能做到看淡他人的非議,不受累于名利,遵從于真實的内心做自己,才是真正的逍遙人生。
“無用之用方為大用”,每個人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莫要用世俗的标準來定義自己,反而失了本真。
看陳可杼從邏輯角度剖析莊學,或許是你正确領略莊子内七篇精髓的不二法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