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俅此人為我們所熟知,是因為《水浒傳》的原因。在《水浒傳》裡,他是作為“反面人物”而出現的。“這人吹彈歌舞,刺槍使棒,相撲頑耍,頗能詩書歌賦。若論仁義禮智,信行忠良,卻是不會。”就這麼一句話,就将高俅的形象刻畫的入木三分,也使得高俅的這一形象成為人們的“刻闆印象”。
巴爾紮克說:“小說是一個民族的秘史”,但凡小說裡出現的人物、事件絕對不都是空穴來風,一定是有曆史原型的。那麼,曆史上有高俅這個人們嗎?他的形象果真如此嗎?他又是怎麼發迹的?
央視《水浒傳》劇照_圖
真的是“無巧不成書”,曆史上确實是有高俅這個人。這麼說,他就不純粹是一個文學人物,還是一個曆史人物。根據南宋王明清的《揮麈後錄》記載,“高俅者,本東坡先生小吏,草劄頗工。東坡自翰苑出師中山,留以予曾文肅,文肅以史令已多辭之,東坡以屬王晉卿。”這和《水浒傳》裡描寫的大體一緻,不同的是,《水浒傳》裡說是“小蘇學士”,其實是作者的筆誤,應當是鼎鼎大名的“大蘇學士”。但是王明清的《揮麈後錄》就明确的說是東坡先生,如此指名道姓,也就不會有什麼歧義了。
我們再回到《水浒傳》,其中介紹到高俅是一個潑皮破落戶,在臨淮州住了幾年後,經熟人介紹,來到了東京汴梁城一個開藥鋪的董将士家。可能是董将士嫌棄高俅作風不良,于是便把他推薦給蘇東坡。又不知道什麼原因,蘇東坡隻留他在府上住了一夜,又把他推薦給驸馬都尉王晉卿。此後他去端王府上送東西,抓住偶然機會大秀自己的蹴鞠功夫,從而獲得端王的賞識。後來由于端王當了皇帝,高俅也就飛黃騰達了,一路做到了太尉。
央視《水浒傳》高俅劇照_圖
我們單看《水浒傳》裡高俅的這一段發迹史,仿佛他并無什麼才能,隻是撞大運遇到了端王這麼一個愛玩的皇帝,才當上的官。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如果高俅真的不學無術,蘇轼又何必推薦他呢?
事實上,高俅的文章頗具風采,“草劄頗工”,蘇轼因此很欣賞他。那麼蘇轼又為什麼把他推薦給别人呢?我們看看曆史上的蘇轼就明白了。北宋哲宗元祐八年,蘇轼擔任中山府知府,看起來當一個市長也不錯。但這可不是正常的人事調動,表面平靜的背後實則是波濤洶湧。
曆史上的政治鬥争大多如此,這是新黨勢力對他展開猛烈攻勢的第一步。蘇轼畢竟是熟讀經史,也經曆過宦海沉浮,已經感覺到“山雨欲來風滿樓”了。他知道此後定然是兇多吉少,還會牽連許多和自己有關的人。因此他不得不提前安排後事,正是因為愛才的緣故,所以他才要為高俅尋一個好歸宿,于是便将他推薦給翰林學士承旨,也就是翰林院的一把手曾布。這個曾布本來和蘇轼屬于敵對陣營,但蘇轼“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認為自己畢竟和他有過同年之誼,隻是政見有分歧罷了,絲毫不影響君子之交。但是曾布卻沒給他面子,以自己府上僚屬已滿為由,拒絕了蘇轼。
蘇轼 ,世稱蘇東坡_圖
本來到這裡,蘇轼做的已經是仁至義盡了。但他又将高俅推薦給驸馬都尉王晉卿,由于兩人私交甚好,驸馬都尉便接納了高俅。高俅在驸馬都尉府上一住就是七年,直到哲宗元符三年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結識了徽宗皇帝。此後,高俅“不次遷拜”,當過節度使,最後又做到樞密使。可以說是“遍曆三衙者二十年,領殿前司職事,自俅始也。”由于他自己飛黃騰達,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他的父親、子侄皆跟着做了官。
而這時的蘇轼呢,由于朝廷黨争不斷,他自然成了政治鬥争的犧牲品,屢遭貶谪。用他自己的話說,“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最後一貶再貶,到了天涯海角,過着“非人所居,藥餌皆無有”的苦日子。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年,才遇赦北歸,可是卻病逝于常州,落得個客死他鄉。
那麼,這時的高俅在幹嘛呢?高俅這時可是春風得意之際。那高俅有沒有對蘇轼的恩德感激涕零呢?根據《揮麈後錄》記載,他“不忘蘇氏,每其子弟入都,則給養恤甚勤。”我們知道,北宋元祐黨争非常的殘酷,這些人的子孫不僅沒有做官的資格,就連進京的權利也被剝奪了。有時候,由于父輩的牽連,子孫也會被流放到荒涼之地,受盡當地官員的欺淩,客死他鄉是常有的事情。而蘇轼的子孫卻得以保全,更能在南宋時期重振家風。
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_圖
而這一切都是因為蘇轼當年的一個無意的善舉,正是由于他舉薦了高俅,高俅後來官居高位,才會對他的子孫“投桃報李”吧!至于說這個高俅,不知是什麼原因,最後沒有落得個蔡京、童貫那樣的結局,而是免過一死,最終病逝于家中。可能是他壞的還不夠徹底吧,至少不是忘恩負義之輩,于危難時救了蘇轼的子孫,為自己積了點陰德吧!
根據《宋史·李若水傳》加載,高俅死于靖康元年(1126)“開府儀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當挂服舉哀。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跻顯位,敗壞軍政,金人長驅,其罪當與童貫等,得全首領以沒,尚當追削官秩,示與衆棄;而有司循常習故,欲加缛禮,非所以靖公議也。’章再上,乃止。”
宋朝的上層階級生活 _圖
的确是這樣,高俅不是正途出身,憑什麼“以幸臣躐跻顯位”?我們知道,宋朝采取“崇文抑武”的政策。然而這隻是在權力和威望方面而言,其實武臣的俸祿和品級并不低。但在科舉時代,像高俅這般的閑雜人等,想要擠入文官圈子是不現實的。
而武臣體系相對來說用人的門檻比較低,升遷的伸縮性也大。對于高俅這類人物來說,顯然是步入仕途的捷徑。根據《宋南渡十将傳》卷一《劉琦傳》中記載:“先是高俅嘗為端王邸官屬,上即位,欲顯擢之。舊法,非有邊功,不得為三衙。時仲武為邊帥,上以俅屬之,俅競以邊功至殿帥。”這說明了宋朝的武官任用也是很嚴格的,沒有邊功,就不得為三衙長官。徽宗有意提拔高俅,便将其下放到基層,以此來獲得“政績”,以便為此後升遷打下基礎。
回過頭來再看高俅的發迹史,的确實因為蘇轼的舉薦,使他進入了這一高官圈子,為自己積攢下大量的人脈關系。不過蘇轼這次可算走眼了,沒有料到這個小吏日後會成為一個大奸臣,危害國家。可是話又說回來,如果他沒有舉薦高俅,他的子孫恐怕也不會得以保全吧!這正是曆史的複雜和有趣之處!
文:甪裡先生
參考文獻:《劉琦傳》《宋史·李若水傳》《揮麈後錄》《揮麈後錄》
文字由曆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