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兒童時間管理的秘密

兒童時間管理的秘密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1-29 21:42:29

在全社會高度重視教育的今天,“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成了很多家長的教育追求。但大多數父母并沒有教育學知識儲備,不懂科學教養孩子,因此有些家長會早早将孩子送進各種早教班、興趣班,将孩子的時間填滿。

然而,《兒童自然法則》的作者塞利娜·阿爾瓦雷斯指出,“我們的首要任務,不是‘做什麼’,不是發明‘新方法’,而是不要侵擾孩子的生活,尊重孩子的天性和内心想法。隻有了解孩子,我們才不會試圖走捷徑,明白欲速則不達。”

塞利娜·阿爾瓦雷斯是一名法國人,曾在法國公立幼兒園教育體制内任教。她研讀了諸多國際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和著作,主張推行基于認知神經科學基礎上的教育法,并曾在法國一所幼兒園開展教學實驗。《兒童自然法則》是塞利娜·阿爾瓦雷斯基于相關教育理念及其教學實驗經驗總結完成的一本書,于2016年由法國和歐洲出版公司(French and European Publications Inc )出版。

今年3月,《兒童自然法則》中譯本經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生活書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後受到關注,入選《中國青年報》2022年9月讀者投票最喜歡讀的5本好書之一,豆瓣評分8.8分。書中,作者還指出:兒童一出生就擁有學習和愛的能力。神經科學的研究顯示,兒童不可思議的大腦潛能,每一天孩子都能夠從周圍世界中汲取有助于智力發展的養分。然而,由于成年人對這些知識缺乏了解,強加給兒童違背他們幼小大腦發展規則的教育系統,反而阻礙了孩子們天生具有的學習能力和愛心的發展。

近日,澎湃新聞結合書中觀點,對塞利娜·阿爾瓦雷斯做了一次專訪,就胎教、0-3歲孩子早教、混齡教學、兒童自信自立性格養成等方面的話題進行了探讨。

兒童時間管理的秘密(專訪兒童自然法則作者阿爾瓦雷斯)1

《兒童自然法則》封面。

以下為澎湃新聞與塞利娜·阿爾瓦雷斯對話:

暴力、忽視及看電子屏幕等有礙兒童智力發展

澎湃新聞:如果要對0-3歲的孩子進行早期教育,重點應該教什麼?有一些早教機構宣稱,“從胎教起就給寶寶聽莫紮特音樂,孩子就能變聰明。”這種說法有沒有什麼理論依據?你是否贊成孕婦進行胎教?胎教的重點和注意事項有哪些?

塞利娜·阿爾瓦雷斯:由于大腦具有可塑性,人類自胎兒時起就會出現分化,這一點是肯定的。兒童會辨認且偏愛母親的聲音、語言、她常吃的食物。

然而,胎教首先應該與準媽媽的身心健康聯系起來:提供各種條件,使孕期的準媽媽能夠甯靜、放松,能夠獲得科學合理的飲食并感受到他人的支持。這些因素是人類智力獲得良好發展的健康土壤,也可能是最好的土壤。一味追求學習成績的做法很膚淺,我們追求的目标不應該是一個填得滿滿的大腦,而應該是一個經過良好發展、擁有多種強大行為能力(工作記憶力、認知靈活度、抑制能力)的大腦。

根據現有認知,這些行為能力不僅是學習過程的生物基礎,也是在學業、職業、社會、個人生活中取得成功的最關鍵因素,其重要程度超過智商。擁有這些行為能力之後,我們人才能有條不紊地運作,制定建設性目标,進而去達成目标。

若沒有這些行為能力,人的思想就像一艘無舵的船,隻要有一點波浪就會偏離方向。于是便會不夠專注,沒有動力,一遇到困難就灰心喪氣,話說一半,人際關系矛盾不斷,關系無法持續。

行為能力自出生時起就在發展。從那一刻起,一切有利于行為能力發展的事物都應得到鼓勵,一切阻礙其發展的事物都必須被摒棄。

對兒童發展而言,出生之後獲得的豐富多樣的互動(包括非語言互動)極為寶貴。學習獨立自主地生活,學習耐心與自控,有條件去自由玩耍、去進行體育活動,擁有熱情的支持型社交關系紐帶,能夠與大自然接觸,能夠獲得高質量的睡眠和健康的營養,這些對兒童都很重要。

相反,缺乏互動、日常一切有人操辦,以及遭受壓力、暴力、忽視,看電子屏幕,久坐,過度刺激,缺乏睡眠,這些都有礙大腦和人類智力的正常發展。

交談互動對鍛煉孩子的語言能力很重要

澎湃新聞:你在書中提到,有研究顯示,來自優越家庭的孩子在4歲時,往往比來自貧困家庭的孩子多認得3000個單詞。在中國,一些家長有“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理念,有些孩子從小就被送到各種培訓機構學習英語,小小年紀就詞彙量驚人。你怎麼看這種教育孩子的理念和行為?

塞利娜·阿爾瓦雷斯:美國學者一項研究已指出,接觸豐富多樣的語言至關重要,與貧困家庭的孩子相比,家境優渥的孩子在4歲時聽到過的單詞數大約要多3000萬個。這項研究表明,後者的智商要比前者高很多。

不過,近期的另一項研究(Rachel R. Romeo等人于2018年發表的論文《3000萬單詞數差距之外:兒童接觸對話的機會與大腦語言功能之間的關聯》)指出,無論兒童的社會背景如何、無論他智商高低,能夠改變兒童大腦組織、使其獲得更強大語言能力的,不僅是他聽到過的單詞數,更是他經曆過的互動。所以,不要再給孩子用應用程序、錄音、電子屏幕了。

對人類智力發展而言,重要的是關系紐帶,是對方的在場、對方的反應,是“我說、我做”的時候對方提供的支持。

因此,重要的不是“對”孩子說話,而是“與”孩子交談。孩子必須努力嘗試與我們溝通。這種努力之下就産生了智慧。給孩子灌輸詞彙,但不要求他做出任何反應,這種做法毫無意義。我們是基于關系紐帶的生靈,是社會性的生靈,不是硬盤。

近期的這項研究同時指出:對哺乳期嬰兒而言,隻要能發出笑聲、做一些模仿手勢、學學鴿子叫,這就夠了;對幼兒而言,我們可以重複一遍他說的句子,同時提供更精準的詞,加入更多元素讓句子變得更長;對年齡更大的兒童而言,我們可以問他“誰、什麼、哪裡、如何”這一類的問題。

澎湃新聞:你在書中提到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當前中國有不少早教機構,包括一些幼兒園,宣稱自己使用蒙台梭利教育法進行教學。作為普通的家長,該如何去辨别這些機構是否在遵循蒙台梭利教育法進行教學?

塞利娜·阿爾瓦雷斯:我認為不應該去尋求嚴格的蒙台梭利方法,應該把瑪麗亞·蒙台梭利(意大利幼兒教育家)的經驗成果當作起點,而不是終點;應該用最新知識來豐富她的方法,例如,提供蒙特梭利方法之外的其他教學材料,使之更加靈活。

父母在選擇學校(機構)時,必須且應當跟随的指引是孩子——孩子處在其中是否能在安心、有更多微笑,心态更平和、專注力更強,煥發出生命力。

無論學校是否打着蒙台梭利的旗号,焦慮、無聊、積極性降低、煩躁不安,這些情形都說明教學方案不合适、需要調整。

父母的陪伴教育無法替代混齡教育

澎湃新聞:你在書中指出,從幼兒園開始按年齡分班的方式無法讓孩子們擁有更豐富的世界,反而會讓孩子陷入與同齡人的攀比和競争中。為何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教育制度裡,都是按年齡來分班、分年級的?這樣的分班方式有哪些利與弊?

塞利娜·阿爾瓦雷斯:人們似乎覺得,按年齡分班時,班中個體具有相同的需求與發展水平,班級進步情況也可以掌控,這樣做很适宜,讓人安心。

不過,人們意想中的這種“同質性”其實是幻覺。無論是按年齡分班還是混齡教學,個體之間的發展水平和興趣差異都很大,都需要針對個體區分對待。

事實上,站在兒童角度上說,單年齡班級毫無意義;站在老師角度上說,想靠一己之力為一個班30個孩子提供足夠多的知識也是一件令人精疲力竭的事。這種情況下,兒童無法從同齡同學那裡學到多少東西,甚至什麼都學不到。所以其成績和進步隻能以成人所能提供的内容為限。

兒童的心靈是在不斷發展成熟的,而認知和社會信息匮乏對他們來說會是一種煎熬。他們極度渴求新體驗與新知識,在無法獲得滿足時就自然而然地會産生無聊感,出現搗亂行為。

在混齡班級中,如果兒童已經學會了獨立自主,已經能夠單獨、成對或成組開展活動,那麼知識及其傳播力将會随着班級中孩子數量的增加而倍增。此時,老師的數量不再是1,孩子們可以互為老師。每個孩子都能通過互動、解釋、觀察同伴的方式,以超常速度學習并鞏固自己的知識。

如果年齡差距在一到三歲,那兒童就能進入維果茨基(前蘇聯心理學家)所說的“最近發展區”:在這個區間裡,孩子可以學會一些自己還做不到、但略獲幫助便能做到的事。小孩子喜歡看大孩子做事,而大孩子在努力傳授知識的同時,也能強化并完善自己的知識。沒有哪位老師能與混齡兒童之間的倍增傳播力競争。在一天中,兒童之間會發生數百次互動,知識技能由此得到分享、傳遞,于是快速發展。在混齡配置中,老師無法再去掌控知識傳播過程。老師必須改變姿态,否則很快就會感到力不從心。

由于可以全天獲得豐富多樣的社會體驗,還可以獲得成人的幫助,每個兒童很早(3歲起)便能發展出高尚的道德與為人處世的能力。他們每天都要數十次地嘗試理解對方,有時是為了向對方提供有效幫助,有時則是為了成功表達自己的想法。按年齡分班時,很自然就會産生互相比較與競争心态,但在混齡班級中卻絕對不會出現這種情形。由于每個人的期末目标都不一樣,這些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就能獲得這樣的體驗:優秀并不意味着去當班裡那個唯一的最好,而是大家一起變得更好。

此外,混齡班級還能産生凝聚力和安全感:大孩子關注小孩子的需求,小孩子也會因此更加安心、更受鼓勵。初入園、首次進入混齡班的兒童,即使還不熟悉這個群體,也很少會哭。教師則終于能夠逃脫強迫、掌控、疲于奔命的教學狀态,去發揮全部能力,按照兒童的興趣和發展步調去陪伴他們。此時的教師變成了向導,為班級注入靈魂,然後去觀察個體與集體智慧的綻放。

澎湃新聞:在按年齡分班的制度難以打破的情況下,有哪些辦法能達到與混齡教育類似的效果?父母的陪伴教育能否替代混齡教育?

塞利娜·阿爾瓦雷斯:父母無法取代混齡班級中噴湧而出的積極智力競争。

年齡略有差異的幾個兒童在共同學習時,會産生難以匹敵的知識傳播力,每個兒童都會自然受到吸引與鼓舞。

可以去幼兒園看看,幼兒在面對年齡略大的孩子時,會用怎樣的目光去觀察。你會發現,他會全神貫注、又驚又喜地觀察處于自己“最近發展區”的大孩子,而他所有記憶回路都以無可比拟的方式被激活了。他接下來的學習迅速、輕松、快樂,因為另一個孩子的存在讓他萌生了長大、進步的意願。這是一種良性競争,此時學到的每一件新事物都能為他的自信、自尊添磚加瓦。

所以,要允許孩子們三兩成行地開展活動,要允許他們交談、互助、交流、觀察他人、享受集體生活。同時,必須讓他們能夠連續不斷地共同生活,因為兒童智力正在不斷發展,需要全天獲得大量體驗。

孩子獨立做事缺乏信心,多因家長代勞過多

澎湃新聞:據你觀察、思考,應該如何将孩子培養成從小自立自信的人?如果孩子在年幼時(比如上小學之前)沒有培養出自信自立的性格,後續的教育中該如何去糾偏?

塞利娜·阿爾瓦雷斯:糾偏之前,首先要确保不會對孩子造成傷害。如果孩子對自己獨立做事的能力缺乏信心,那原因通常是前期發展遇阻礙:家長(成人)代勞過多,或沒能給孩子獨立做事的機會。

從孩子生命第一年開始,我們就應去鼓勵他,允許他努力實現獨立自主,在他需要時提供一點幫助,但千萬不要代勞。産生智力并奠定孩子獨立自主基礎的是自我對努力、嘗試,是将全部注意力投入運動、練習的狀态。其中關鍵不在結果,而在過程——無論是培養運動和語言技能,還是培養日常獨立自主能力,都是如此。我們要為孩子留下空間,讓他有機會做出回應(包括非語言回應);如果他還無法獨立自主地坐下,那就不要讓他坐着,而要允許他采用其他姿勢,在這些姿勢中,他會去鍛煉自己、獲取相關技能(運動、認知能力)。擁有這些技能之後,他就能獨立坐下了。

一歲起,幼兒已經可以自己脫襪子、合上鞋子的尼龍搭扣,自己把勺子放到嘴裡、拿着水杯喝水。所有這些需要孩子努力的小事,都能塑造他良好的行為能力,讓他一步步建立起自尊、自信、自主。

在孩子生命的前三年裡,如果成人在大量代勞各種事務,那孩子就無法充分發展自己的行動智力了。于是便會出現認知和運動方面的“營養不良”。在自信心、對成人的信心,以及運動和行為能力本應強勢發展的時候,如果孩子沒能得到足夠刺激,他的這些能力就會萎縮。這一點一定要注意。與此同時,即使是最簡單的實操工作,孩子也會做得相當費力,他可能會因此氣餒,堅持不下去,無法保持專注,失去自信心。

因此,此時孩子需要家長對其上述能力進行再教育。家長應該多陪伴孩子,幫助、鼓勵孩子,并根據孩子個人情況,盡可能适時逐漸退到一邊。

當然,在完成上述工作的同時,也必須消除可能阻礙孩子行為能力發展的所有障礙(這是獲得獨立自主能力的前提):電子屏幕、睡眠不足、暴力、不安全感、久坐的生活方式。

我們不要忘記,面對孩子,成年人要有耐心,要懂得尊重,還要非常謙卑,盡量去讓我們提供的教育能配得上兒童的巨大潛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