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唐詩送元二使安西唐王昌齡

唐詩送元二使安西唐王昌齡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2 04:59:13

作者: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注釋
  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名“元二”。
  使:到某地;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護府,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附近。
  渭城:秦時鹹陽城,漢代改稱渭城(《漢書·地理志》),唐時屬京兆府鹹陽縣轄區,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
  浥:(yì):濕潤。
  客舍:旅店。
  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顔色。
  君:指元二。
  更:再。
  陽關:漢朝設置的邊關名,故址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古代跟玉門關同是出塞必經的關口。《元和郡縣志》雲,因在玉門之南,故稱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
  故人:老朋友。
  更盡:先飲完。

譯文
  清晨的細雨打濕了渭城的浮塵;
  青磚綠瓦的旅店和周圍的柳樹都顯得格外清新明朗。
  請你再飲一杯離别的酒吧;
  因為你離開陽關之後,在那裡就見不到老朋友了。

賞析
 

唐詩送元二使安西唐王昌齡(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唐詩)1


唐詩送元二使安西唐王昌齡(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唐詩)2



唐詩送元二使安西唐王昌齡(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唐詩)3

 唐代大人王維(公元701~761)的這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陽關曲》),千古傳誦,脍炙人口。筆者認為,此詩是中華詩壇不可多得的一首奇詩。奇就奇在,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詩;它巧妙地借助于時空的轉換,營造了耐人尋味的惜别氛圍,達到了令人震撼的的藝術感染力,具有極高的意境。但是,千百年來,文人學者未能準确把握該詩的風格,望文生義地曲解了詩的意蘊,從而降低了它的格調和品位。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域守護邊疆的詩。安西,是唐中央政府為統轄西域而設的都護府的簡稱。王維所處的年代,各種民族沖突加劇,唐王朝不斷受到了來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擾。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大逸戰勝土蕃,唐玄宗曾命王維以鑒察禦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訪軍情,沿途他寫下了《使至塞上》、《出塞作》等邊塞名篇。《陽關曲》是王維晚年之作,其創作年代估計在“安史之亂”以後,據《資治通鑒》至德元年(756)七月載:“征河西、安西兵赴行”;至德二年二月載:“上至鳳翔旬日,隴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會”。故當知“安史之亂”暴發後,邊兵大量内調,此詩約作于送友人即将奔赴安西之時,與此同期的詩作尚有《送張判關赴河西》、《送劉司直赴安西》等。無疑,當他送别友人臨近分别時,詩人不會不考慮到戰争将對他們今後産生的影響。詩的前兩句寫的是送别時的節物風光,描繪了平平常常的景色,卻充滿詩情畫意。三四句表達了對友人一篇深摯的情誼。但是,在一些權威的辭書和教材中對後兩句均作出了這樣的解釋:“朋友,再幹了這一杯酒吧,出了陽關,可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了……”筆者以為,這樣的解釋明顯帶有主觀随意性,沒有真實反映出王維如此造句所想表達的深意,更沒有揭示出此兩句在表達上的佳妙之處。首先,作出了這樣淺顯直白的解釋,本詩顯的似乎并無新意,與他在這一時期的同類作品相比也無特别之處,隻能算是一首很平常的送别詩,這與後人将之一直譽為唐詩“壓卷之作”的稱謂顯然是不相符的,其中必然隐賦有某種其他的寓意,而我們卻一直尚未予以重視而挖掘出來;其次,這是一首送友人去守護邊疆的詩,面對戰争的殘酷無情,曾經到訪過邊塞的詩人相當了解,“古來征戰幾人回”!他一般不可能說出“你再也見不到老朋友了”這樣的話去傷害友人且觸犯詩谶——這未免太不合乎情理;再說,從詩句的本身意義上分析,友人也并非一定要等到出了“陽關”後才看不到詩人,出了“渭城”不同樣也就看不到詩人了嗎?事實上,即便友人真到了邊疆安西,他同樣也能遇見來自家鄉的“故人”,如岑參在《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詩中就這樣寫到:“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來三五春”。那麼,“陽關”一詞在這首詩中的特殊意義又會是什麼呢?筆者認為,詩人這兩句其實是運用了逆挽(即叙事題材的“倒叙”)并結合了省略的寫作手法,引導讀者的思緒跟随年青的友人一起奔赴疆域,然後曆經萬種艱險,最後凱旋而歸時,而“我”——現在的這個送行者卻恐怕因年老多病已不在人世了……曆史的真實是,詩人在送走友人後不滿六年(于761年)便真的與世長辭了!我們已無法知道他們後來是否能重新相逢,但“清風明月苦相思,蕩子從戎十載餘”王維的這兩句詩多少能反映出友人那漫長的戎馬生涯與思者的無奈。因此,詩中的“西出陽關”并非是指友人不久後走出了陽關,而應該是指将來友人完成任務勝利返回時路經“陽關”。長期以來,“西出陽關”一直被簡單理解為友人走出了陽關,但是在這裡卻是真正的“一語雙關”:它按着時空的發展次序有着兩幅截然不同的場景,第一幅“西出陽關”是指友人在征途中剛剛走出了陽關,渭城在東,陽關在西,是謂“西面出去”,一般人們均持此種觀點;另一幅“西出陽關”就是指友人在經曆許千辛萬苦,完成了任務剀旋而歸時離開了陽關,渭城仍在東,陽關仍在西,卻是謂“西面出來”,詩人的本意就是如此。可見,常人都把友人從“西面出來”誤解成了從“西面出去”了!不難理解,面對各自分離後的茫茫未知前途,不禁會引起詩人的無邊遐想,而這種思緒一旦跨越了時空和個人後,便會産生出扣人心弦的意境,有着無與倫比的震撼力,詩人正是為此成功地進行了時空的轉換和壓縮。必須指出,處于河西走廊盡西頭的陽關,和它北面的玉門關相對,從漢代以來,一直是内地走向西域的通道,同時也是軍事要塞。“玉門關”外基本是突厥的勢力範圍,而“陽關”内則完全屬于唐朝的領土。在詩人看來,隻有将來友人能走出了“陽關”後方才真正表明他是平安回來了。我們從元代《陽春白雪集》中大石調《陽關三疊》詞中可以發現,古人其實一直就是這樣诠釋的:“…休煩惱,勸君更盡一杯酒,隻恐怕西出陽關,舊遊如夢,眼前無故人。隻恐怕西出陽關,眼前無故人…”故此,準确完整地诠釋這首詩應該是這樣的:
  朋友
  請再幹了這杯酒
  待你将來凱旋而歸
  西出陽關的時候
  恐怕已不能再看到我了啊
  惟有這
  渭城的細雨
  青青的客舍
  以及随風而舞的揚柳
  還會像今天一樣
  在此恭侯看!這哪裡像是詩人在送别友人,這分明就是友人在送詩人呀!詩人王維正是高超地運用了這種逆挽的寫作手法,籍助于時空的轉換,将國家的安危、戰争的殘酷、朋友的情誼、人生的苦短緊緊地揉合在了一起,情景交融,達到了令人震撼的藝術感染力。其實,在王維的詩歌裡也曾多次采用了這種語法結構,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兩句就從另一個角度表達了詩人對親人的思念;在與“陽關曲”有着異曲同工之妙的《山中送别》詩中我們也同樣能領會到詩人在此方面的匠心獨運:“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王維的這種語法技巧甚至對後來詩人也有啟示意義,如白居易在《邯鄲冬至夜思家》詩中“想得家中夜深座,還應說着遠行人”兩句,就不難感覺受到了他的影響。重新認識王維《陽關曲》的重要意義,使我們再次強烈感受到:作為一位詩人,隻有将個人的命運和國家的興衰緊緊地血脈相連,才能夠創造出屬于那個時代的偉大作品。詩人王維清楚地了解戰争的無情,也深知友人的遠征可謂九死一生,更明白此次分離或許就意味着永别。但他依然為友人祝福,期待着友人能平安歸來,盼望着國家從此走向和平昌盛——即便自己可能已等不到那一天的到來……“勸君更盡一杯酒”,這酒中不僅浸透了詩人對友人的一片深摯情誼,更飽含着他對國家和平安甯的美好祝願!——這正是“陽關曲”千百年來久唱不衰的魅力之所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