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年豬、宰雞鴨鵝、蒸年糕,該是捕魚的時候了。這幾天,南京六合區龍袍街道長江漁業村的一個個魚塘裡,人頭攢動好不熱鬧,人們圍網捕魚慶豐收,讨一個“年年有餘”的好彩頭。
捕魚現場。
一年的辛苦化為豐收的喜悅
1月22日5:30左右,緊挨長江邊的長江漁業村受江風影響,寒氣襲人,室外幾乎是滴水成冰,可當運魚的貨車快要到達村頭時,承包魚塘的60歲塘主傅雪生,還是迅速起了床,“快要過年了,家家戶戶都在忙年,該是捕魚的時候了。”傅雪生說,還有十三四天就是大年初一,這幾天他天一亮就起床,請來村民一起圍網捕魚,為的是趕上一個“年年有餘”的好兆頭。
“大魚!大魚!這邊有好幾條大魚,快撈快撈,别讓它們跑了……”“快!快!把漁網拉高、拉直一點,别讓魚跳出去……”偌大的魚塘裡,十幾位村民穿着水褲,在魚塘中,從各個方向拉網圍過來。一開始水面上除了風吹浪起外,并沒有什麼情況,不到幾分鐘随着拉網範圍越來越小,原本平靜的水面,開始有魚兒跳躍。随着漁網的拖動,水面漸漸熱鬧起來,滿塘的魚兒四散逃竄,霎時間,塘裡水花四濺,熱鬧非凡,魚兒跳飛不斷。魚塘岸邊人頭攢動,圍觀的村民們被這沸騰的水面感染了,禁不住歡呼起來,不少村民擔心大魚會跑了,甚至跟着拉網的村民邊跑邊叫。網拉到岸邊了,清一色的白鲢在漁網裡撲騰着,岸上的人把早就準備好的裝魚桶拿來裝魚。望着滿塘的魚兒,傅雪生一年的辛苦化為收獲的喜悅。
據了解,從1月18日開始,六合龍袍街道長江漁業村一年一度的捕魚就開始了,望眼一個個魚塘遠處,拉漁網的村民不顧嚴寒在水中捕魚,場面壯觀,魚躍人歡,充滿慶豐收的喜氣。
新鮮魚兒遠賣安徽上海等地
這冒着水汽還在活蹦亂跳的新鮮魚兒,誰不喜歡?一些村民當場買下幾條大魚拿回家過年,“剛剛出水的魚比較鮮美一點,我買回去,腌着過年。”“我買4條白鲢回去過年,鲢魚,鲢魚,寓意年年有餘,非常吉利!”村民們邊買魚邊說着。
現場從拉網捕魚到賣魚,一旁的傅雪生非常開心,他的家人一邊數錢,一邊稱重;那買到魚的人也非常開心,因為他們見證到了這個盛大的捕魚豐收場面,“吃魚沒有捕魚樂!”有村民說。
塘裡還有許多剛剛圍在一起的魚兒,魚塘邊路口,兩輛裝有供氧設備專門運輸鮮魚的長途貨車,司機早早地打開了供氧設備,做好裝魚的準備。傅雪生介紹說,他承包的這片150畝水面已經有一陣子了,每年要投入塘裡200多萬元,今年可以說是個豐收年,能夠收獲40萬斤魚。“現在塘裡至少還有20萬斤魚,離過年還有十幾天,這幾天盡快起魚,年前好賣出個好價錢。”塘主老傅說,因為每次都是捕大魚,放小魚,年年加投魚苗,年年冬捕,有花鲢和白鲢、草魚,鲫魚和鯉魚等等。為了賣個好價錢,老傅在保證供應當地村民外,還把大量新鮮的魚兒遠賣到安徽蚌埠、上海和江蘇建湖等地。“希望來年也是個豐收年!”老傅望着塘裡的魚兒高興地說。
昔日小漁村如今成了最美鄉村
據了解,南京六合區龍袍街道長江漁業村,以前,這裡是窮困潦倒的“漁花子村”,如今被區、市、省命名為“六合區茉莉花園長江漁村”“南京市最美鄉村”和“江蘇省三星級鄉村旅遊點”。
龍袍街道黨工委宣傳委員兼長江漁業村社區書記楊坤介紹說,長江漁業村如今有726戶、2750多人。最早的時候,這裡是一片江灘,後來有外地人來到這裡生活。20世紀60年代,2600餘名知青來到揚子江畔,這塊尚未開墾的洲灘濕地第一次有了姓名——六合縣五七農場;後來農場知青全部返城,農場改名為六合區龍袍鎮長江村,之後又更名為“龍袍街道長江社區”。
楊坤說,這幾年長江漁業村不僅有3000多畝水面承包養魚外,還發展旅遊業等等産業,幫助村民産業轉型,增收緻富,村民生活水平一年比一年好。
南京晨報記者了解到,近年來,長江社區以知青文化、水杉文化、美食文化、漁水文化等主題,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業,成立了南京第一家農家樂專業合作社,形成“餐飲 住宿 旅遊 農副産品”一條龍經濟。每年陽春三月,油菜花開觀賞的最佳時間,有不少人慕名而來。從空中俯瞰,“龍袍”油菜花做袍身,綠色苗木做章紋,“龍袍”在綠色田野的襯托下格外壯觀。
“今年‘龍袍’油菜花景點仍然還有,到時歡迎廣大市民前來觀賞。”楊坤說。
南京晨報/愛南京記者 盧斌 攝影報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