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知新坐标##北京故宮博物院##我要上 頭條# 近日去了北京故宮博物院看了許多文物保護利用,許多文物古迹國寶沒見過呈現我的面前清新光麗見都沒見過過的,漲知識了下面我介紹一下北京故宮博物院裡的罕見絕美文物。北京故宮博物院建立于1925年10月10日,位于北京故宮紫禁城内,據統計、北京故宮現有藏品180萬件,其中珍貴文物168萬件,以下是一部分非常唯美的文物,請欣賞:
第一件;金龍鳳冠
鳳冠,明萬曆,高35.5厘米,徑20厘米,重2.95千克。1956年北京市昌平區定陵出土。鳳冠主人是明神宗孝靖皇後。孝靖皇後生前的身份為皇貴妃,死後被追尊為皇後。鳳冠是皇後的禮帽,是皇後在接受冊命、拜谒宗廟祭祀祖先、參加朝會時所佩戴的。據明永樂三年(1405年)的《明會要》記載,當時規定皇後的鳳冠為“九龍四鳳冠,漆竹絲為圓框,冒以翡翠,上飾翠龍九金鳳四,正中一龍銜大珠一,上有翠蓋,下垂結珠,餘皆口銜珠滴。珠翠雲四十片,大珠花十二樹,小珠花如大珠花三數”。
第二件;銅渡金琺琅圍屏式鐘
銅鍍金琺琅圍屏式鐘法國,19世紀,通高62cm,寬46cm,厚19cm。
銅鍍金錾胎琺琅屏風式,呈半月形,色彩鮮豔,工藝細緻。中間一段為方亭狀,内安走時報時兩套兩針鐘,表盤上隻有時圈,沒有分圈。可調節式琺琅圓擺。
第三件;義購馬首
圓明園馬首銅像是清代圓明園長春園西洋樓建築群海晏堂外十二生肖獸首噴泉的主要構件之一,由意大利人郎世甯設計,他以獸頭人身的十二生肖代表一天的二十四小時,每座銅像輪流噴水。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馬首銅像與其他11尊獸首銅像自此流失。20世紀80年代以來,包括圓明園獸首在内的我國流失文物陸續現身海外。2007年8月,馬首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後由何鴻燊拍得。在此次捐贈前,馬首一直在港澳地區公開展出。
第四件;銅鍍金琺琅葫蘆頂漁樵耕讀鐘
銅鍍金琺琅葫蘆頂漁樵耕讀鐘,廣州,清乾隆,高87厘米,寬46厘米,厚38厘米。
鐘共分三層。以四隻銅鍍金山羊為足。底層正面為漁樵耕讀圖,漁翁在池邊垂釣,樵夫砍柴歸來經過山洞,農夫扶犁耕地,仕人在亭中讀書。底層左右兩側有象征河流的水法,鴨子在其中遊弋。中層正面是二針時鐘,鐘盤周圍放射性光環上飾彩色料石。上層一銅鍍金嵌琺琅葫蘆,葫蘆上飾六個不同字體的金色“壽”
字及八寶紋飾。葫蘆下腹部紅料石框裡是寫着“大吉”二字的兩扇活動門,門内有一組轉動人物。此鐘音樂、活動玩意裝置在底層,計時裝置在中層,可以分别啟動。
第五件;“金胎珊瑚雕雲龍福壽紋桃式盒”。
故宮還珍藏着不少清朝年間皇帝禦用的珍寶。如圖所示,“金胎珊瑚雕雲龍福壽紋桃式盒”。這是雍正年間的清廷禦用品。它不僅外表雕琢精美,而且以黃金為胎,用料亦是奢華。不僅體現了皇室的高貴,同時也是财富的一種象征。
第六件;金胎掐胎琺琅葫蘆壺及雙喜茶碗
金蓋托白玉杯,清,通高12厘米,口徑8.3厘米。杯白玉制,玉質潔白滢潤。圓形直口,通體光素。杯上有金蓋,蓋面中部錾刻篆書“金揚潤玉涵光”六個大字,邊緣刻回紋一周。蓋鈕之座為金龍式,上配半球形綠玉鈕。杯下配金質荷葉荷花形托盤。此金蓋杯材質對比強烈,内斂含蓄的潤玉與奢華的黃金結合在一起分外搶眼。蓋、杯、托盤的裝飾從上至下由繁複到簡單複又繁複,并以豔色蓋鈕作點綴,頗具韻緻,整體給人以精緻、大氣的印象。
第八件;金嵌珍珠天球儀
金嵌珍珠天球儀,清乾隆,球徑29.5厘米,架高61.5厘米。金嵌珍珠天球儀是清代乾隆年間内務府造辦處用黃金做成的模型。天球儀由座、支架和天球三部分組成。天球球體用珍珠鑲嵌28星宿、300個星座和2200多顆星,并陰刻紫薇垣、天市垣和太薇垣。圍繞球體裝有赤道環和地平環,北極還有時辰盤。九龍環繞的四足金支架支撐着球體。下置四獸足環座,座上有東、南、西、北四象字,座心為羅盤(指南針)。天球儀又稱“渾天儀”或“天體儀”。此器是流傳至今唯一的一件以黃金制成的天球儀模型,彌足珍貴。
第九件;東珠朝珠
東珠朝珠,清順治,周長137厘米。 朝珠由108顆東珠穿成,以四個珊瑚結珠(亦稱分鑲)等分,結珠兩側穿有青金石結珠共8粒。其中一珊瑚結珠連接綠松石佛頭,以黃縧與背雲相連,背雲上嵌金鑲貓眼石一顆,并将珊瑚雕成蝙蝠形狀制成結牌,有東珠結珠四粒,墜角以金累絲為托,下墜紅寶石一顆。朝珠有紀念三串,每串穿綠松石10顆,墜角為紅寶石,上系東珠結珠各一。
第十件;銀渡金鑲珊瑚
領約又稱項圈,用于約束頸間衣領之飾物,在朝廷正式規定的儀服制度中,領約為後妃貴婦朝服的配套飾物之一,以所飾東珠數和兩端所垂縧色區别等級。這件銀鑲珊瑚領約為清宮舊藏,周長46cm,内徑22cm,整體呈環形,活口開合式,佩戴時,開口向後。
還有其它好物分享其它好物雕欄玉砌,雍容華貴留給網友猜一下,誰認識以下珍貴文物,可以留言一起評論探讨一下,關注我認識更多國寶珍貴文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