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手巧的中國古代匠人和技師為我們留下無數傳世精品:精雕細琢的美硯,栩栩如生的毛猴,悠揚婉轉的古曲……它們對現在的孩子仍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因為熱愛,所以堅持。看,那些古老而複雜的技藝,不正在孩子們稚嫩卻靈巧的雙手中煥發出勃勃生機嗎?
刻 硯
海澱進修實驗學校初一(8)班 童語佳
“歙硯甲天下”,這是南唐後主李煜對它的評價。一次偶然的機會,我有幸走進歙硯博物館,親身感受設計制作硯台的樂趣。
走進灰白色的體驗樓,穿過匠人們的工作室,我們來到體驗雕刻的房間。我緩緩坐下,望着桌上墨色的硯台,準備開始雕刻。這是我第一次雕刻硯台,興奮之餘不免緊張,生怕一不留神會毀了這方硯台。
過了不知多久,終于輪到講解老師來我的桌前演示歙硯的制作方法。他托着一方硯台介紹道:“歙硯的制作過程主要有選料、制坯、設計、雕刻、配盒等。歙硯對選料的要求十分嚴格,隻有經過反複認真地挑選,才可以進行下一步。”
講解之後,我開始了關鍵性的一步——設計。講解老師把硯台翻過來,用手指着墨色硯台的反面,向我們演示如何設計草圖、雕刻硯石。原來,設計時要根據硯石的石質形态,考慮題材、立意、構圖、造型以及雕刻的刀法,按其特點加以運用,才能完成一個好的設計。
我設計了一幅梅花的草圖。因為梅花代表着堅強、高潔、謙虛的品格,在嚴寒中,梅開百花之先,獨天下而春。它品格高尚,鐵骨铮铮。人們見到梅花,便會受到堅強、剛正和高潔氣質的熏陶與激勵。這也是我對自己的期望。
随着雕刻刀的緩緩移動,樹的枝幹開始伸展,遒勁的枝幹上長出了舒展靈動的枝條,美麗的花朵和含苞待放的花蕾在我的雕刻刀下慢慢綻放,空氣中仿佛也增添了一絲清新的花香。看着自己精心雕刻出的硯台,我不禁感到自豪。蘇東坡曾評歙硯“澀不留筆,滑不拒墨”。這樣一個受曆代文人喜愛的物件兒,也在我的雕刻後變得更加美麗珍貴。想到這兒,我越來越喜愛手中的作品。
過了一會,梅花圖案已經基本完整地出現在硯台上了,我心中不禁有些浮躁。我斜眼瞟向正在雕刻硯台的老師,隻見老師的臉上有着與我截然不同的專注神情,他看硯台的眼神充滿呵護與認真,好似将這一方硯台看成自己的孩子一般。他手中的雕刻刀也仿佛可以随心所欲地操控。看到這兒,我學着老師的樣子再一次拿起刻刀,在雕刻中細細品味歙硯蘊含的傳統魅力,心也在不知不覺中沉靜下來。
從體驗樓出來,我們來到展廳參觀,見到了很多珍貴的硯台。聽完老師的講解,我對歙硯的了解更加全面。歙硯的紋路有魚子紋、羅紋、金暈紋、眉紋、刷絲紋等類型。在衆多歙硯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方較大的硯台。它的石材花紋很明顯,即使不加雕刻也是一方絕美的硯台。但在匠人們的加工下,它變得更加有意境,好似一幅畫卷。硯上連綿起伏的山脈,水波蕩漾的小河,都需要匠人花費很長的時間才可以完成。他們日夜辛勞,才有了這樣一個碩大而精美的硯台。我很欽佩他們堅持不懈、認真投入的匠人精神。
逛遍整個場館,我發現了硯台雕刻主題的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崇高精神品質的追求。向往美好春景的匠人,雕刻出生機勃勃的春天;向往平靜安穩的匠人,雕刻出高山流水的美景;向往高尚品格的人們,雕刻出堅韌不拔的青松。猶如我設計雕刻梅花一樣,也是希望自己能擁有梅花一般高潔、堅強的品格。
回到家裡,我會時不時拿出自己做的歙硯,想一想自己所追求的美好品格。這一方小小的硯台,激勵着我成為更好的自己。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雖然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硯台的使用越來越少,但它是曆史遺留下的瑰寶,傳承着前人的驕傲和民族的文化傳統。這種文化傳統中流淌着我們的民族信仰和匠人精神。在不斷變化的現代社會中,隻有對這些傳統保持尊重和傳承,才能讓我們對自己的文化更加自信,才能讓我們的民族更加萬衆一心。
指導教師 劉萍萍
可愛的小毛猴
順義區第一中學高二(4)班 劉祎琳
毛猴是老北京特有的傳統手工藝品,它将猴子的自然情态與傳統文化結合,可以展現豐富多彩、熱鬧喜慶的場景,造就了非凡的藝術情趣。
時至今日,我仍清楚地記得幾年前自己第一次參加毛猴制作課程的事。我懷着極大的好奇心,觀察着老師為我們展示的毛猴作品:七八個毛猴圍坐在大紅飯桌旁,桌上擺滿了各色美味佳肴,老北京烤鴨,醬炖魚,什錦白菜,炸醬面……這些形态各異的毛猴好似在慶祝節日。刹那間,我便沉醉于這阖家團圓、幸福美滿的歡樂場景中。
制作毛猴需要極大的耐心和細心。用玉蘭花的花骨朵做毛猴猴身。花骨朵一般得臘月采摘,過晚易碎,過早不飽滿。用蟬蛻做猴頭與四肢,取材時,用鑷子夾取所需部分,蟬蛻易碎,因而夾取時務必要控制力道,尤其在取蟬蛻的頭時不能夾破,否則會破壞毛猴的面部。用白乳膠組裝毛猴時,要根據場景給毛猴做出恰當姿勢,使其活靈活現,惟妙惟肖。而做好一隻毛猴,隻是做好一個毛猴工藝品的開始。一個場景若想完美呈現,不但需要制作好幾隻神态各異的毛猴,而且還要費盡心思搭配場景和配件。
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産毛猴第四代傳承人張鳳霞老師,一直在默默堅守着流傳數百年的經典。看着可愛的毛猴工藝品,感受着它散發的濃郁老北京民間藝術氣息,我心裡特别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熟悉和熱愛它。
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與源遠流長,令我們如癡如醉。優秀的文化,能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增強我們的精神力量,促進我們全面發展。所以,悉心保護傳統文化,幫助其發揚光大,是我們肩上義不容辭的任務。
指導教師 宋忠霞
打樹花
北大附小石景山學校五(2)班 王钺洋
我們國家的傳統技藝很多,不少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在我的老家張家口市蔚縣暖泉鎮,就流傳着一門被列入非遺名錄的傳統技藝——打樹花。
逢年過節,全國各地的人們都湧向這個小鎮,争相觀看打樹花表演。夜幕降臨,一堵高大的城牆巍然屹立在舞台中央,黑暗中隐約可見兩人擡着大火盆走上台來,盆中火星四濺。其中一人反穿羊皮襖,頭戴大草帽,手拿柳木勺。他将木勺伸進鐵水盆中,用力揮臂把鐵水抛向城牆。滾燙的鐵水瞬間炸成萬朵火花,像禮花一樣撒落,又好像一株枝繁葉茂的火樹,一下子把黑夜映成白晝。藝人在樹花還沒散盡時,再次奮力抛灑,連續不斷的抛灑讓火花此起彼伏,煞是壯觀,簡直是火樹銀花的視覺盛宴。
一次表演過後,我跑到後台,有幸找到藝人了解他們的準備過程。他告訴我,這門技藝雖然好看,但很危險。要把鐵塊放到爐中燒上幾小時,使其變成1600℃以上的鐵水。稍一靠近,一股熱浪撲面而來,簡直讓人無法忍受。再看他們的衣帽,并不是什麼特殊的防護設備,而是就地取材,把普通的羊皮棉襖翻過來穿。可是僅憑羊皮襖就能防止火星灼燒嗎?藝人微微一笑,默不作答,充滿了神秘。幾經協商,藝人才允許我親身體驗,但隻同意我把鐵水灑在地上。我迫不及待地披上羊皮襖,戴上大草帽,舀了一小勺往地上一潑,頓時火花四射,不一會兒那些火花就凝成了鐵塊。想想藝人們要擡頭往城牆上抛灑,是多麼危險。那些壯觀的景象背後,要付出多少汗水,又蘊藏了多少智慧啊。
此時此刻,我被這門獨特的技藝和藝人的勇敢與智慧深深折服了。我真誠地邀請大家來我老家做客,欣賞這奇妙的打樹花!
指導教師 黃祥昀
景泰藍制胎之旅
171中學懷柔三中初一(1)班 趙秋歌
“哇,快看,那個瓶子真美呀!”不知哪位同學大喊一聲。我順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隻見一個巨大而精美的瓶子矗立在花壇中央,在陽光的照射下特别耀眼。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做的景泰藍嗎?我心裡想。
我們跟着老師走進工作室。“咦?不對呀,不是說來做景泰藍嗎?為什麼擺出這麼些銅片兒呢?”同學們開始小聲嘀咕起來。
“同學們,景泰藍是‘燕京八絕’之一,咱們今天要體驗的是景泰藍工藝制作的第一步:制胎。大家可千萬不要小瞧這一步,它可是關乎景泰藍作品美感最重要的一步呢!”
“不就是用銅片做個模型嗎?這有何難?我一定能做出一個最完美的胎。”我自信地想。我左手拿着鉗子,右手拿着錘子,學着老師的樣子在銅片上敲敲打打。
原本在老師手裡随便怎麼敲都很聽話的銅片,怎麼到我手裡就變成一隻在工作台上蹦來蹦去的“潑猴”呢?我“叮叮哐哐”一通敲打,但銅片絲毫沒有臣服的意思。這時我恨不得長出八隻手來制伏它,讓它乖乖聽話。被銅片困住的我,方才懂得“知之非艱,行之惟艱”的道理。“唉,太難了!要不然算了吧。” 我開始有了打退堂鼓的念頭。
“咚咚、哐哐”的聲音在工作室裡此起彼伏,周圍的同學們都興緻盎然地敲打着自己的銅片。難道我就這樣認慫了?不行!我不能就這樣認輸!可眼前這塊難以制伏的銅片,橫在工作台上特别地紮心。我無可奈何地看着銅片,不禁緊蹙眉頭。
“怎麼啦,這位同學?”老師就像及時雨般來到我跟前。她耐心地幫我講解并示範了一遍,我終于重新找回戰勝銅片的信心。
這回我可不敢輕敵了。我小心翼翼地拿着銅片,生怕破壞它原本的形狀。然後從置物盒中取出一個用鐵制成的模具,将銅片慢慢地圍上去。本想着可以很快圍成,結果“砰”的一聲,銅片竟然又恢複原形了。
“同學,你要控制好力度,要好好琢磨。”老師溫柔的聲音又在我耳邊響起。我仔細琢磨了一番,輕輕地把銅片在模具上固定好,“咚”的使勁一錘。“成功了!成功了!”我心裡十分開心。
“嗯,不錯,就是這樣去做。”看到這一幕的老師,繼續鼓勵着我。我的情緒高漲起來,開始接下來的“降伏”之旅。我按照老師教的方法一步一步做,遇到困難就停下來思考解決辦法,周圍的吵鬧聲仿佛離我越來越遠。
終于到了最後一步,成敗在此一舉。我閉上眼睛,拿着錘子用力砸下去,周圍的聲音一瞬間全消失了,隻剩下了那聲“哐”。我緩慢地睜開眼睛,看着眼前完美的景泰藍胎:“哈哈,你終于被我制伏了吧?”我開心地笑了。
忽然,一股火辣辣的痛感從手指傳到大腦。嗯?這是怎麼了?低頭細看,我的手不知何時被劃了幾道口子,還有幾處磨破了皮。但看着手中曆盡艱辛做出來的景泰藍胎,痛感被心中的成就感瞬間融化。
制作景泰藍胎的過程雖波折,但我在老師的幫助下,還是以堅韌不拔的精神戰勝了它。看着那些彰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景泰藍作品,我心裡美滋滋的。
指導教師 張鳳勤
聽,阮
八十中管莊分校初三(4)班 茆晶玉
那是一個夏天。在鳴蟬的聒噪聲中,一群小孩子端坐在音樂教室裡,目光齊刷刷地投向老師懷中抱着的一件樂器。
那樂器個頭不算小,圓圓的木面上有兩個圓洞,一眼看上去好像遊戲“火柴人”中火柴人震驚的表情。聽了老師的介紹,方知它名叫阮。我們都非常好奇,盼着老師趕緊彈奏一曲。
像是看透了我們的小心思,老師揚手示意我們安靜,輕聲說:“聽,阮。”随後擡手撥弦,彈了一首《酒狂》。
沒有多餘的話語,輪到我們自己上手了。我壓下心頭的激動,挺直腰闆,回想着老師的樣子,左手按弦,右手撥片。“噔”,短暫又緊繃的聲音回響在屋裡,與剛才聽到的完全不一樣。再撥幾下,仍沒有改變。我犯了難,無助地看向老師。她露出親和的笑,走上前來,手壓在我的手指上,用力向下一按,再撥動琴弦,悠揚動聽的聲音傳出。我的心思卻被手上的疼痛奪去,松開一看,指腹赫然出現幾道紅痕。我暗暗叫苦,然而餘光瞥向周圍埋頭練習的同學,我的好勝心又被激起,便顧不上心疼手,再次賣力撫琴。一節課下來,指腹火辣辣地疼。
課間,我跑到老師身旁,向她抱怨手指疼痛。她笑而不語,牽過我的手放在她左手的指尖上。一摸,便能摸到厚厚的繭。不用說,我也懂她的意思。誰會不疼呢?隻不過是因為熱愛,所以能忍下罷了。
也許是因為認真,我被推薦進了阮社團。每次活動都抱着中阮,坐在一個不起眼的位置,一遍遍地練習曲子。長時間的摩擦讓我的指腹也起了繭,有時練得久,甚至還會滲出血。但一結痂,便繼續練。聽起來是不是枯燥極了?我起初也這樣認為。但事實上,每每拿到一張新譜子,心中還是會泛起漣漪。學得越久,便越愛。音符從指尖流出,所感受到的是無盡的喜悅與滿足。
雖然我隻學了兩年阮,但在那兩年裡,我還是深刻體會到了它的魅力。當手按上琴弦,熱愛便可以蓋過疼痛。我像是突然明白了那些國粹藝術傳承人的心。阮,并不是一件冰冷的木制樂器,在它背後,是悠長的曆史,是深厚的文化底蘊。
後來的某天,我與同學一起逛街。道路旁的樂器店一家挨着一家,裡面時不時傳來響聲,無非是鋼琴或吉他。我便在心裡揣着期待,盼着它的出現。
忽然間,我聽到一個熟悉的樂音,于是一把拉住身邊的同伴,雀躍道:“聽,阮!”
指導教師 申春秀
器者,氣也
二十四中高三(2)班 魯天祺
生活中有不同的器,有器可納萬物,有器能助人成事。《論語》曰:“君子不器。”《老子》曰:“大器晚成。”那麼何謂器?在我看來,所謂器者,氣也,在外為器,在内為氣。氣、器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割。
于人而言,器是一個人物質化的成就,而氣則是他的思想内涵。比如孔子之器體現為記錄其思想言論的一系列著作,孔子之氣則是他仁者愛人之心,克己複禮之志。文天祥之器是《揚子江》《過零丁洋》等名作,其氣則是“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報國之心。着眼當下,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英雄的中華兒女創造了10天建成一座火神山醫院的奇迹。此抗疫重器的誕生,離不開中華兒女代代相傳的不畏艱難、團結奮鬥之氣。
于國家而言,器是一個國家憑借綜合國力所取得的成就,而氣則是該國的文化底蘊與氣度。氣盛才能器盛。以中國為例,當前中國之器體現為世界排名第二的GDP總量,舉世矚目的“嫦娥”探月工程,全球領先的高鐵技術,經過實踐考驗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等等。這些成就的取得,離不開中華民族千百年傳承下來的懸梁刺股的刻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甘人後的創新精神以及開放包容的大國氣度。在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同時,中國也不忘助人為樂的文化傳統,當他國遇到困難的時候慷慨解囊,以器相助,大國風範充分展現。
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如何才能擁有器與氣?我認為,應該先氣而後器。古人雲:“腹有詩書氣自華。”青少年的重要任務就是飽讀詩書,勤學苦練,以勤修氣,以德正氣。氣盛,器自成。一個人的能力有大小,隻要以其志盡其能,即便最終未能成器,亦可無悔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