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岐陽王陵裡,神道石刻莊嚴肅穆,樹木林立。在陵園的一角有個不起眼的小樓,這就是南京市文化遺産保護研究所了。我們在這裡見到了90後的文物修複師巫骁,一個白皙,文靜的男生。在這裡,我們也聽了一個關于新世代的人和舊物件之間的緣分故事。
紙上“團圓” 不止修複
和辦公室剝離的文物修複室顯得有點空曠。紙質文物修複對環境有要求,也因此決定了需求的季節性變化。冬天的活相對不多,巫骁今天的任務不算複雜:修複斷裂的冊頁。
巫骁把漿糊調到合适的濃度,将斷裂的冊頁平鋪在裱台上。水排筆輕盈快速地将漿糊帶到拼接處,他再将兩片冊頁細心拼接好。
巫骁介紹說,古書畫裝裱一般有四層宣紙疊加,一層畫心,一層命紙,還有兩層背紙。從清洗去活,揭背補級,全色接筆,到 “上牆〞重新裝裱成品,容錯率很低,因為“一步遺漏了,再挽救就要付出很多努力,甚至你付出的努力都不一定有效果”。做一步,往後想三四步是常有的,“穩”是必須要做到的事。
巫骁已經從業12年了。12年來,他從一個初出學校的年輕人,現在已經成為了團隊了年紀比較長的“老人”。12年,變化的不僅是從業人,也有行業的發展。随着文博發展和世界接軌,文物修複的理念也在不斷更新。
原來,文物修複秉承的是“修舊如舊”的理念,但舊的概念到底是舊到什麼程度?任何一個文物,它在新的時候的狀态,其實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舊的狀态”,而修複時所用的材料和原來的本體材料也肯定有所區别,如果現在所修複的狀态和原來的狀态一樣,過個10年、20年,後期修補的痕迹就會很明顯,因此不能僅僅考慮當下的修複效果。
“我們現在修複是考慮到下一步,考慮到幾十年以後的事情”。
故紙堆裡守初心
巫骁一直被認為是适合這個專業的:有興趣,性格也契合。小時候看古裝劇,喜歡用紙闆做一些劇裡的配飾,篆字、刻印章也都出于興趣做過一些。上學的時候,也一直喜歡曆史。高考那年,面臨專業選擇的他和母親一起看了一篇報道,最後“帶着專業找學校”,選擇了南京藝術學院的文物修複專業。
畢業後,巫骁考進了南京市文化遺産保護研究所,成為一名紙質文物修複師。整個班級,從事本專業對口職業的學生占比不到10%。剛進所,他做器物修複,後來轉做紙質文物修複。書畫修複和器物修複不一樣,對顔色把握要求更敏銳,修複過程要求也更高。書畫作品裡,寫意的書畫作品和書法作品也更難修複,因為規律更難把握。
巫骁的處理方法是先查驗作者曆來的作品,找相同類型的作品作為參考。查閱作品是個看運氣的過程,運氣好,資料出現得早,第一關就算過了。
更麻煩的在後面,修複的過程更加漫長。書畫作品一般有4層:畫心、托紙、還有兩層覆背紙。修複時,要先揭裱,即把畫心從托紙上摘取下來。由于黏合的漿糊沒有辦法完全溶解,因此揭裱的過程通常十分漫長,一幅畫可能要揭一周到兩周,過程要盡量避免出錯。加班也是常有的事:修複的中間步驟是不能停的,中間留出十幾分鐘吃飯就算很不錯了。
這樣的工作要求細緻、耐心、專注,更要能坐得住冷闆凳。難得的是,從業這麼多年,他覺得自己的性格沒有發生大的變化,這也得益于工作環境的滋養。
近些年,随着一系列文博紀錄片的興起,文物修複與保護這一較小衆的職業進入了更多人的視野,從業人員也多了起來。我們問巫骁,你覺得你們這一行“卷”嗎?
他想了會兒說,我們的藏品太豐富了,想要修複完幾乎不可能,對文物修複人員來說,“質”永遠比“量”更重要。修複本身就是一件耗時的事,技術也在不斷更新,他們也一直在和其他同行互相交流更好、更新的處理方式。如果他們這一行卷起來,可能就是會讓大家做出來的東西更細更好。
巫骁他們團隊的平均年齡越來越年輕,去年退休了一位老師傅,現在最年輕的成員是97年的。新人與舊物的一次次交會,本身就是一場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相逢:用人前赴後繼的熱愛 換物代代相傳的永恒,在流轉的傳世裡,總有那麼些常新常變,換一些曆久不變。
來源: 江蘇新聞廣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