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易門苗族舞蹈

易門苗族舞蹈

民俗 更新时间:2024-12-26 20:42:58

  

  

  易門民間舞蹈,具有悠久的曆史。據清道光(續修易門縣志·種人)裁:“窩尼(哈尼)……擊鼓搖鈴,頭插雉尾跳舞。”“揮扇環歌,撫掌踏足,以钲鼓蘆笙為樂。”又“擺衣(傣族)……少年百數人,飲酒作樂,歌舞達旦。”又從小街王氏祖茔的墓碑上能看到的頭插雉尾、手舞足蹈的古代舞俑浮雕及彜族阿陸人表現原始崇拜的“跳啞巴”和巫舞、祭祀舞等資料來看,易門的民間舞蹈,尚保留有較多的原始風貌,這正是封閉型自然經濟造成的文化上的特點之一。由此可見,易門的民間舞蹈,源遠流長。

  

  易門現有的民間舞蹈:

  漢族:龍舞、獅子舞、毛驢燈、鹬蚌舞、花燈歌舞、裝春、兒童舞等;

  彜族:花鼓舞、找老跺比、大娛樂、拜财調、花棍舞、煙盒舞、葫蘆笙、跳啞巴、巫舞等;

  苗族:笛子詞、蘆笙舞、竹竿舞、鬥牛、青苗舞等。

  哈尼族無自己獨特的舞蹈,喜歡跳花鼓舞、找老跺比、裝春等。

  

  以舞蹈的社會功能分類:

  自娛性舞蹈:找老跺比、大娛樂、拜财調、煙盒舞、葫蘆笙、兒童舞、笛子調、竹竿舞、青苗舞等;

  表演性舞蹈:花燈歌舞、龍舞、獅子舞、毛驢燈、鹬蚌舞、鬥牛,花棍舞等;

  祭祀性舞蹈:花鼓舞、裝春、跳啞巴、巫舞等。

  

  易門漢族舞蹈,除上述所搜集到的舞種外,曆史上還有一大舞種:即儒教舞,也就是“祭孔舞”。漢族崇信儒教,禮敬孔孟,因此對孔孟的祭祀舞蹈,春秋兩祭,場面盛大壯觀,氣氛靜穆。據乾隆、道光兩部易門縣志記載“凡一百三十餘人,其中文武生三十六人”。并畫有樂隊配置圖,舞蹈轉班圖,用工尺譜記有箫埙篪譜、笛笙譜、鐘罄風箫譜、琴譜、瑟譜等樂譜及舞蹈動作的說明。

  

  祭孔舞蹈分為三成。第一成用于初獻,第二成用于亞獻,第三成用于終獻。舞蹈動作皆有文字記錄(在漢族“概述”中介紹)。雖然自辛亥革命以來,民主空氣漸盛,封建禮教日衰,此舞早巳被曆史淘汰,但它卻是我縣有史以來唯一用文字記載且又叙述得較為詳細的民族民間舞蹈,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民族民間舞蹈,紮根于群衆之中。如彜族的“大娛樂”、“葫蘆笙”,苗族的“蘆笙舞”、“笛子調”,漢族的“花燈歌舞”、”地會舞蹈”等等,因充溢着濃烈的鄉土氣息和濃厚的生活情趣而深受群衆喜愛并長盛不衰。

  

  彜族支系納蘇群衆跳“大娛樂”時說:“跳起塘灰做得藥,馬掌不合騾子腳”。把群衆性的跳”大娛樂”活動看成是天經地義和無可非議的事,并且把舞蹈場上舞者之多,舞興之濃,舞步之有力,生動地描繪出來,也将舞技娴熟者與初習舞者碰在一起跳時的有趣情景再現出來。又如“野火燒山螞蚱跳,不跳到天亮到雞叫”及阿陸人在伴舞歌聲中唱的“高山頂跳成平陽地,大石頭跳起瓦碴灰”等,都生動地表現出群衆對舞蹈的喜愛及舞蹈時的熱烈場面。阿陸人從小就要學跳舞,直到老病垂危,真個是“至死方休”!每年從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節開始,或圍篝火,或就月光,男女老少,上十成百,和着叮咚月琴,嗚哇蘆笙,悠然起舞。老爹拉着孫子,婆婆随着媳婦,無拘無束,盡興歡舞,或夜半而息,或黎明始散。這樣的歌舞聚會,直到第二年農曆二月初九,方告一段落。這種歌舞盛會,是公開的社交場合。青年人常以歌舞為謀介,尋找考察自己的“意中人”。

  

  随着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一些民間舞蹈也相應地發生了變化。如祭祀性的 “巫舞”,解放後随着醫療事業的發展、封建迷信思想的破除而逐斷消失。表現彜族阿陸人原始崇拜的“跳啞巴”,雖然表現的形式變化不大,但在青年人心目中,已不全是“驅鬼祛病,祈求平安”的神聖舞蹈,它已摻合進幾分看诙諧滑稽表演、嬉谑和“打平夥”、湊熱鬧的樂趣。

  

  

  總之,易門民族民間舞蹈,是全縣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瑰麗的文化藝術遺産,是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它對我縣民族學、民俗學及文化藝術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并将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李貴良 提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