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發展到現在續航裡程起碼從數據上來說已經不亞于一些燃油車了。比如我有一輛車油箱才30升,百公裡平均油耗按5升算(實際達不到這麼低),加滿油也就跑600公裡。而新能源車續航最高都突破700公裡了,但很多人似乎并不買賬。
之所以很多人仍然對電動車持觀望狀态我認為不單純是因為續航裡程,或許還有下面幾個因素。
1、電池的壽命 以現在的技術來看,燃油車的發動機、變速箱完全可以讓你把車開到報廢。電動車的電池就不一定了。對于電動汽車來說一旦電池出現損耗那幾乎相當于少了半條命。
根據國标要求,锂電池循環次數達到1000次時容量不能低于初始容量的80%,對于一輛續航500公裡的車來說,按這個标準在1000次循環充放電後行駛裡程可以達到50萬公裡。對于絕大多數家用車來說就是開到報廢也很難跑這麼多。
但是以上數據隻是循環壽命,很多人擔心的是日曆壽命。比如我的車打算開20年,電池會不會在循環壽命沒有達到之前就因為時間過長而衰減呢?畢竟電動汽車興起才幾年,缺乏足夠的實踐數據。
2、電量焦慮 我覺得這是一個心态問題,小時候玩四驅車,最費電池,以至于現在對用電池驅動的東西都不是那麼信任,隻要看到電量下降就會莫名其妙的心慌。
由于汽油的熱值高,所以汽車加滿一箱油後攜帶的能量是非常充足的,就算發動機熱效率隻有30%多,但架不住汽油熱值高。所以燃油車就算開空調、開暖風,對續航的影響都很小,因為能力儲備太多了。
但電動汽車不同,電池的儲能能力還是太小了,開空調、開暖風對續航的影響非常明顯。很多新能源車主夏天空調能不開就不開,溫度能調高就盡量調高,不像燃油車那樣可以敞開了用。
3、續航的不确定性 我覺得很多人并不是真的擔心電動汽車的實際續航裡程,而是擔心裡程的不确定性。比如續航隻有300公裡,隻要你能讓我踏踏實實跑夠300公裡我就不焦慮。反過來如果續航700,結果我跑了200公裡,按理說續航應該剩餘500,結果你直接給我顯示450,那我就心慌了。
燃油車的剩餘裡程很容易估算,因為我們隻需要看一眼油表,再結合當前的行駛工況就能根據經驗推算出來剩餘油量的可續航裡程。畢竟油箱裡有多少油是很直觀的,油表可以輕松反饋,而且不會差太多。
比如我的車跑高速油耗在8升/百公裡,油箱容積60升,油表顯示剩餘油量一半,差不多30升,保守點按25升算。現在我要跑一段200公裡的高速,剩餘油量夠不夠呢?很明顯百公裡8升,200公裡就是16升,剩餘25升,完全夠用了。
甚至我知道油表燈亮的時候油箱裡還有大約7升油,跑高速時平均油耗按8升/百公裡計算,這點油足夠我再行駛50公裡是沒問題的。
而電動車電池電量可是看不見摸不着的,隻能通過傳感器配合控制程序去預估剩餘電量。這精準度肯定會存在更大的誤差。而且由于電池儲能密度有限,因此汽車的行駛狀态發生改變的話續航裡程變化也比較大。也許前一分鐘你在市區低速行駛,電機效率高、驅動功率小,所以能耗很低,續航裡程高達200公裡。結果上高速把車速提到120公裡/小時後驅動功率瞬間上升,續航可能直接縮水變成150公裡,我認為這才是大家最擔心的。
4、補能的便利性 電動汽車充電時間更長,這個大家其實很容易接受,畢竟電池就是這特性,急不來。
但有些車主沒有私人車位,隻能到公共充電樁充電,這時候我們擔心的是充電站可能沒有加油站那麼充足,擔心好不容易找到充電站了結果充電樁不能用,或者有其他車輛占着車位不充電,或者已經充滿了車主卻沒有及時來挪車讓出位置。這是很多人都特别頭疼的問題,充個電還要跟一群不守規矩的人講道理,這會把電動汽車補電不方便的缺點無限放大。
5、價格 汽車銷量的主力主要在8-10萬元級别,而偏偏這個價格區間内燃油車比電動汽車的性價比要偏高,所以很多家庭再三考慮後還是會選擇燃油車。
比如預算10萬,在純電動汽車裡隻能選擇一些外形可愛Q彈的小貓小螞蟻或者小哪吒,軸距短、空間小、續航短、馬力小。雖然也有幾款看起來比較舒展的,軸距也不錯,空間也湊合,但配置上就不那麼豐富了,内飾也不漂亮,特别是續航很短,很難讓你帶着家人去向往的詩和遠方。
而這個價位買燃油車的話有一大批五好青年式的車型像在你招手,一言不合還給你來個大降價。特别是國産品牌,在這個價格區間要動力有動力要配置有配置,内飾還好看得讓人心動,你說誰能扛得住這誘惑?
據我觀察,身邊買第一輛車,且在這個價格區間的幾乎都是油車,而選擇電動車的反而是那些已經有了不錯的燃油車,買輛電動車平時在家周邊代步用的,已經有燃油車了,在選擇第二輛車時很多需求就沒那麼硬了,這時候電動汽車的候選方案自然更多。
所以說很多人不買電動車并不單純是因為續航,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另外我們選車的時候要跟着自己的需求走,而不是随大流,畢竟汽車沒有十全十美的,符合自己需求的才是最好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