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出江湖”,呷哺呷哺創始人、董事長賀光啟一下子關閉200家虧損門店,引發了市場熱議。不久前,他接受北京商報記者專訪時,将虧損原因歸咎于選址錯誤。
更受人關注的呷哺呷哺經營層風波再起,呷哺呷哺女總裁趙怡被台灣老闆罷免真的沒有遺憾嗎?
罷免52歲女CEO,賀光啟将虧損歸咎于選址錯誤,行嗎?
呷哺呷哺創始人、董事長賀光啟
據《北京商報》報道,今年5月重新上任CEO後的呷哺呷哺創始人、董事長賀光啟,8月19日受訪時表示,呷哺呷哺将重拾初心,回歸到大衆消費品牌的定位,并向二三線城市持續擴張。與此同時,未來三年,旗下高端品牌湊湊火鍋每年計劃開80至100家門店,并計劃明年向市場推出中端品牌“呷哺X”搶占萬億火鍋市場。
賀光啟聲稱,三年之後,呷哺呷哺集團将完成覆蓋大衆消費、中高端火鍋消費市場的戰略布局。他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專訪時稱,旗下小火鍋品牌呷哺呷哺部分門店存在嚴重的選址錯誤,從而導緻虧損,并決定關閉200家呷哺呷哺虧損門店。
“近幾年呷哺呷哺走了不少彎路,包括選址、管理、定位等違背了呷哺呷哺作為大衆消費為主的餐飲品牌的定位,因此決定今年不再拓展門店。”賀光啟在受訪時說,除了關閉呷哺呷哺虧損門店的止損舉措外,旗下高端品牌inxiabu xiabu将被“廢除”,并将推出新火鍋品牌暫時定名為“呷哺X”,品牌客單價定在人均90元左右,面對中端消費市場,計劃明年面向市場。
賀光啟在經曆關店及罷免女總裁的管理層“大地震”後,啟動了這一系列革新行動,客觀來說,會不會成功也不好說。我們知道,呷哺呷哺2014年上市時,在招股書裡就聲稱“我們當前的餐廳地點或會失去吸引力,因而可能對我們的經營業績産生重大不利影響。”
如招股書裡強調的:“任何餐廳的成功主要取決于位置。”那問題就來了:上市都7年了,賀光啟為什麼會漠視選址這一決定成敗要素,還是在“蒙眼狂奔”擴張跌倒後重新複盤得來的警醒?
2014年賀光啟(左4)與時任首席财務官趙怡等管理層出席上市儀式
賀光啟在今年5月解除趙怡女士行政總裁,自己重新出馬親任CEO之後,8月2日,呷哺呷哺就罷免趙怡執行董事一職再次發布聲明。
7月28日上市,呷哺呷哺在香港德輔道中19号環球大廈1703-1704室舉行特别股東大會,罷免趙怡女士的公司執行董事職務。呷哺呷哺在公告中稱,在趙怡擔任行政總裁期間,呷哺呷哺集團若幹子品牌表現未達預期,并且趙怡的管理方式及理念與董事會其他成員存在重大差異。鑒于以上原因,董事會決定進行人事調整,解任趙怡女士行政總裁職務并由賀光啟出任該職務。
8月2日在再次聲明裡,呷哺呷哺聲稱,在解任趙怡相關職務後,網絡上出現了不實報道,趙怡也于2021年6月21日及7月26日的公開信中提出似是而非的說法,此行為不僅給呷哺呷哺集團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也對品牌聲譽造成了損害。呷哺呷哺集團在此聲明,對于煽動媒體、制造謠言、以诽謗上市公司擾亂市場,從中獲取利益的行為,呷哺呷哺将嚴肅追究其法律責任。此外,人事調整是基于集團長期發展和所有股東利益考慮,流程合法合規,事實理由充分。呷哺呷哺譴責一切有損股東權益的行為。
呷哺呷哺是2014年在港交所上市的台資連鎖餐飲集團。公司原定7月28日召開特别股東大會,審議罷免趙怡的執行董事職務。不過,現年52歲的趙怡突然發難公布《緻呷哺呷哺上市公司投資者公開信》,要求上市公司未向投資者充分真實披露之前,推遲特别股東大會。
趙怡是2012年11月12日加入呷哺呷哺,2014年公司在香港上市時,她時年45歲,為公司首席執行官。此前,她曾任職于丹麥寶隆洋行(中國)有限公司、百事食品、聯合利華、索尼愛立信及麥當勞。1993年,趙怡畢業于對外經貿大學國際金融學院,2003年5月獲得美國Newport University工商管理碩。到呷哺呷哺任職之前的2009年6月至2012年10月,趙怡系麥當勞中國北區的财務總監。
呷哺呷哺前CEO趙怡
此前,呷哺呷哺董事長賀光啟表示,5月份之所以解任趙怡CEO職務,是她表現“未達預期”,主要是趙怡擔任行政總裁、負責呷哺呷哺改革和拓展期間,華東和華南拓展并不理想,2020全年開店計劃也遠低于預期。财報顯示,2020年呷哺呷哺新開店為91家,關店51家,年末門店總數為1061家。這與去年拓展100家門店的預期不符。
43歲時到呷哺呷哺,52歲時被解任CEO還被罷免執行董事,前後近十年,呷哺呷哺前CEO趙怡眼下的心情可能“況味不佳”,事實上她更應該回味“勿謂言之不預”之意涵。
呷哺呷哺2014年成功在港上市後,“連鎖火鍋第一股”随之誕生。秀外慧中的趙怡,也被不少人稱為“實幹型CFO”。從CFO再到CEO期間,她除了是呷哺呷哺首席财務官,還負責集團IT(信息技術)、IR(投資者關系管理)以及MVM(市值管理)。能成為公司女行政總裁,賀光啟此前對她的個人努力應該是肯定的。
公司是以營利為目的的組織,賺錢是第一硬道理。即便你過去為企業創造了多大價值和成果,在老闆眼裡,無法為企業創造利潤,一切都将歸零。
初到呷哺呷哺時,在趙怡眼裡,老闆賀光啟“是一個有夢想的人”,“我希望可以幫助他把呷哺做成第二個麥當勞或者肯德基,這才是我實現自己轉換的價值。”
趙怡
2012年加入呷哺,趙怡問了老闆賀光啟二個問題,其中“第二個問題”是“他家屬有多少人在這裡”。賀光啟說就我一個人,沒有任何家屬參與整個經營。趙怡後來說,這也是她選擇呷哺的原因。她曾擔憂,企業界通常頗有規模的私企管理家族化,從上至下依附于裙帶關系。
那趙怡當年問呷哺董事長賀光啟的“第一個問題”又是什麼呢?初入呷哺呷哺時,趙怡問賀光啟第一個問題是“呷哺未來十年的願景是什麼?”趙怡日後撰文稱,她希望知道企業的未來價值導向,因為很多具有500強跨國企業經曆或外企職業背景的職業經理人,到了民營企業出現嚴重的水土不服。
在她看來,與她之前服務過的外企相比,民營企業的人文環境與外企不同,其對于結果、能效、産出及市場反應速度的追求會高于外企。尤其是上市公司,肩負着對于股東、投資者、員工等等的強大的壓力,其對于銷售符合增長、展點能力、同店可比、利潤等持續增長的綜合能力有着較高要求。
趙怡當時還提及,賀董事長有句玩笑,“呷哺呷哺中凡是董事長管理不到的空白點或者臨時崗位缺失的,除了CFO、IT、IR、MVM外趙總都要負責”。
一語成谶,“有言在先”不怨我!趙怡可能沒有想到,9年前那句玩笑話,也不是“開玩笑”的。
“高不成低不就”才是呷哺真正的隐憂
呷哺呷哺創始人、董事長賀光啟
在行政總裁趙怡解任之前,呷哺呷哺就已經出現一波管理層“地震”。更早前,呷哺呷哺子品牌“湊湊”CEO張振緯,就已離職了。
“湊湊”原CEO張振緯,是呷哺“台幹”,他已證實下一步決定創業,也一樣幹火鍋餐飲,并接受大陸頂級資本的上億元人民币“天使投資”,與“老東家”呷哺老闆賀光啟一拼高低。
1998年,呷哺呷哺創始人賀光啟率先将“一人一鍋”台式小火鍋引入大陸,一舉成名。随着市場競争加劇及受疫情沖擊,昔日靠“差異化”緻勝的賀光啟,獨門訣竅事實上就是“台式風味”。最初的成功,就是呷哺呷哺有别于同業的标簽——“台式小火鍋”。
時過境遷,“高不成低不就”才是眼下呷哺真正的生存隐憂。“任何餐廳的成功主要取決于位置。”不過,我們也知道,餐廳位置,也就是選址是相對的,賀光啟将虧損歸咎于選址錯誤,事實上就是呷哺呷哺的定位出現了問題。選址與餐飲業定位高中低需求人群是息息相關的,不是繁華地段就一定好。
此外,賀光啟指責前CEO趙怡“華東和華南拓展并不理想”,也同樣是呷哺呷哺“高不成低不就”症結所在。客觀地說,相比于北方市場,台式風味的餐飲同業在南方已是“司空見慣”,市場競争也更趨激烈,也就很難凸顯其“差異化”優勢。
事實上,早年創業時,與大多台商将西進大陸第一站放在廣東、福建及後來熱絡的上海、昆山不同,賀光啟、陳素英夫妻之所以選擇了北京為根據地,也是基于差異化選址原則。
賀光啟
賀光啟,生于1963年,他1998年創辦呷哺呷哺,第二年在“最懂火鍋”的北京開辦第一家火鍋連鎖店“呷哺呷哺”。“呷哺”與閩南話“吃補”諧音,“呷”在閩南話運用很廣,與“吃”、“食”近義。比如呷飯(吃飯)、呷茶“喝茶”,又比如閩南俚語“呷緊弄破碗”,比喻“欲速則不達”。
賀光啟,生于中國台灣桃園,祖籍苗栗市。在1993年,他與同歲的妻子陳素英來到北京,原本是想做珠寶、首飾生意,因看見無法獲利,“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決定轉向餐飲,創辦了“呷哺呷哺”。賀光啟出身于珠寶世家,有的媒體寫他早年到北京做珠寶生意,“把老爸的幾億元敗光,甚至還傳出賠掉幾十億元”,賀光啟忍不住發牢騷:“江湖傳言喔。。。越傳越誇張。”
上世紀90年代他夫妻倆到北京,确實是想做珠寶生意,但好景不常,北京要求珠寶加工企業外遷,加上市場競争日趨激烈,加上他對大陸餐飲市場的觀察,決定将珠寶生意收掉,轉而投入陌生的餐飲市場,最後成為兩岸三地“火鍋大王”。
濃濃台味的差異化,令賀光啟的呷哺呷哺不但站穩腳跟,而且還能迅速蹿起來,獲得了空前的成功。比如,呷哺呷哺在食材上引入台灣貢丸、台式香腸、也包括販賣金門高粱、台灣啤酒等飲料。也正因為從管理、精神到企業文化再到菜色等都有濃濃台味,吸引了大量消費人群,也成了呷哺呷哺與其他火鍋品牌最明顯的區别。
呷哺呷哺旗下“湊湊”、“茶米茶”品牌
1998年在北京西單明珠大廈的第一家呷哺呷哺火鍋店,讓賀光啟引入“台式小火鍋”一戰成名。後來,他又以“湊湊”、“茶米茶”品牌再掀熱度。
時過境遷,随着海底撈、小龍坎、皇城老媽、德莊等火鍋業者“群雄逐鹿”,23年過去了,最早吃過呷哺呷哺的那一群人也老了,而同業也紛紛緊盯90後、00後更年青族群,市場也更能接受高端火鍋餐飲。而過去呷哺呷哺仰仗的平價化行銷、大衆化消費、“一人食”模式等概念,反而給人“刻闆”印象。
賀光啟後來啟動高端化品牌“湊湊”,還有台式手搖茶“茶米茶”,也是意識到市場定位問題,兩大新品牌也有效地拉擡了公司業績。不過,從營收占比來看,呷哺呷哺營收六成多,“湊湊”大約在三成。
“茶米茶”今後會不會成為業績“黑馬”,也有待觀察,關鍵是能否抓住年輕人特别是年輕女人的心。奶茶店太多了,也呈現“網紅化”特征,像“茶米茶”的大紅袍珍珠奶茶,在北方市場的吸引力,可能會稍勝于南方。如何解決好區域性需求的差異,将是賀光啟下一步革新行動的重點,也是難點。
此外,疫情下,賀光啟也有意向線上轉型、進軍東南亞市場,他也說:“一個好的品牌不會僅局限在某區域,而是走向全球。”但願他成功!
未經授權嚴禁任何形式的轉載和摘錄發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