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職場

 > 做日結工作的博主

做日結工作的博主

職場 更新时间:2025-02-08 08:55:23

  我愛看紀錄片,但似乎沒有推過紀錄片。

  即使是BBC那些豆瓣接近10分的紀錄片。

  不是不喜歡,是那些極美之景,很難寫,總有一種“人類不配”的仙氣。

  而我,更喜歡觀察肮髒的人類,更喜歡煙火味道。

  所以,相對BBC,我更喜歡NHK拍的紀錄片。

  這幾年,NHK拍了很多跟中國有關的紀錄片。

  除了絲綢之路、故宮、中國高鐵這些地理風光類。

  還有很多被内地和諧的人文類社會觀察類紀錄片。

  比如追蹤中國兒童拐賣現狀

  做日結工作的博主(這些隻做日結工作的)(1)

  比如中國民營企業家哀歌

  比如中國食品安全

  你可以說他做的不夠深刻,觀察浮于表面,

  但他提供的視角,是國内紀錄片創作者很難去觸碰的(非技術原因)。

  今天推的這次紀錄片亦是如此。

  看完之後,心情複雜,充滿唏噓。

  單集紀錄片

  三和人才市場 中國日結1500日元的年輕人們

  做日結工作的博主(這些隻做日結工作的)(2)

  關注的是,深圳龍華區的三和人才市場裡,那些數量龐大的,暗無天日的底層年輕人。

  也就是最近幾年因為被媒體曝光,而名聲在外的“三和大神”。

  深圳是什麼地方?科技之光,智慧之都,開放、包容,房價逆襲北上廣。

  北京上海一直往外趕人,深圳一句”來了就是深圳人“讓無數人點贊。

  做日結工作的博主(這些隻做日結工作的)(3)

  “三和大神”是什麼人?沒有學曆,沒有技術,與家人失去聯系,以網吧為家,以打日結短工為生的年輕人。

  他們大多來自内地農村,留守兒童長大,初中畢業之後,聽聞“深圳工作多,工廠大,工資高”,而來到深圳。

  幾年後,他們成為了”三和大神“。

  做日結工作的博主(這些隻做日結工作的)(4)

  片子聚焦了4、5個“三和大神”,最大的85年,最小的95後。

  一開始來三和,他們都是老老實實工作,基本上每個人都去富士康三星比亞迪幹過,普工。

  “開始說好一天工作八小時,結果是一天12個小時,站班。”

  幹不下去,忍受不了,有的人連工錢不要就走人。

  這種”開除老闆“的潇灑,是有瘾的。

  稍微有點不爽,就辭職不幹。

  做日結工作的博主(這些隻做日結工作的)(5)

  好在三和雖小,但五髒俱全,且消費低廉,網吧上網一塊錢一小時,“可以上黃網,可以吃雞。”

  一份撈面3塊錢。

  小旅館15塊錢一張床。

  實在不行,睡公園長椅也很悠哉。

  20塊錢,就可以舒舒服服的過一天。

  到了身無分文的時候,他們再去找日結短工。

  “打一天工,可以玩三天。”

  工廠喜歡他們這種臨時工,不用給他們交社保,單價低,派給他們的,總是最重最苦的活。

  日薪大約是1500日元,不到90塊人民币。

  拿到錢的大神們,可以去吃個”大餐“,一份面加個雞蛋,一瓶雪花,再奢侈點,就是去小旅館洗個澡。

  做日結工作的博主(這些隻做日結工作的)(6)

  90塊錢用完了,再去找下一份日結。

  為什麼不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呢?

  “在富士康,一天要擰3000台蘋果手機的螺絲,眼睛都不能眨一下,你受得了嗎?”

  片子裡有一大段,是拍攝三位大神在路邊攤聊天。

  你跟家人聯系嗎?

  他們知道你在外面做什麼嗎?

  你想過未來嗎?

  為什麼不回老家呢?

  明年還當大神嗎?後年呢?五年後呢?

  你剛來深圳的時候有過夢想嗎?現在呢?

  “以前當長工,又苦又累也掙不到錢,現在當大神,生活很輕松,隻是肚子經常挨餓。”

  片中還有一位新晉”大神“,很年輕,長相不錯,笑容羞澀,漫無目的。

  做日結工作的博主(這些隻做日結工作的)(7)

  他也在富士康幹過,後來受不了辭職,“就想找日結的工作,有安全感,老闆太壞可以立即走人”。

  但又想去三星的工廠工作,“表都填了,可他們要高中畢業證書,我沒有。”

  最終,去一家奶茶店幹了幾天。

  片子裡,還有一種值得玩味的現象。

  幾位80後的“三和大神”,都多多少少還有一些焦慮和恐慌,“也擔心以後怎麼辦,也想回家娶妻生子”。

  但90後的“三和大神”,則完全沒有對未來的焦慮,洋洋得意,自得其樂,坦蕩蕩的讓人生畏。

  “老了怎麼辦?死了就死了呗。”

  三和的街道上,挂着很多醒目的“禁止身份證買賣”的警示語。

  做日結工作的博主(這些隻做日結工作的)(8)

  因為很多三和大神,窮盡之時,以幾十塊錢的價格賣掉了自己的身份證。

  這些身份證被人拿去貸款,去注冊洗錢的公司。

  這讓他們陷入萬劫不複的境地,甚至連日結的苦工也不好找。

  可他們并沒有很在意,甚至拿這件事開玩笑。

  “我的身份證被拿去注冊了三家公司,現在總資産1500萬,我是大老闆好嗎?”

  長期置身肮髒絕望的底層,讓他們擁有了跟普通人不一樣的盔甲,一面是敏感,一面是鈍感。

  做日結工作的博主(這些隻做日結工作的)(9)

  片子裡,還把他們跟上一輩的打工者對比。

  那些十幾年前來深圳的打工者,安分很多,他們容易哭,容易感動,容易覺得委屈,喜歡存錢,“能按月拿到工資就行。”

  一位大叔通過多年的勞作,開了一家早點鋪,掙的錢也不算少了,但他很清楚自己無法成為深圳人,“我跟這城市沒什麼關系,他是别人的,不是我的,我隻是在這裡賺錢。”

  “來了就是深圳人”,不是對他們說的。

  他們是第六類人。

  看完片子,心情複雜,你做不到趾高氣昂的指責這些大神,“你勤奮一點啊,上進一點啊,别自甘堕落啊。”

  做日結工作的博主(這些隻做日結工作的)(10)

  你更不能粗暴的把原因歸罪于社會。

  你看他們樂于此種,甚至洋洋得意自己“大神”的稱号時,又一種魔幻感。

  他們明明和這個時代緊密相連,但似乎又跟這個時代毫無關系。

  可反過來說,我們跟他們相比,又好多少呢?

  我們比他們快樂嗎?

  我們比他們更有存在感嗎?

  隻剩唏噓。

  感覺這部紀錄片會被和諧,要看的趕緊。

  想看更多私人電影推薦,關注頭條号“艾影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職場资讯推荐

热门職場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