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六經為病與配穴主治概要
單志堂
《傷寒論》的六經分證,較《素問·熱論》是大大豐富和發展了。《素問·熱論》的六經分證,是以經絡為中心,每一經中各有其不同的經絡證候,進而據這些證候來随經治療,原是比較簡單的。《傷寒論》則是将髒腑、經絡、氣化學說等内容有機地融合,進而貫通于“辨證論治”的體系。所以,讀《傷寒論》宜從髒腑、經絡、氣化三者間的聯系入手,而對這種聯系的深刻認識,又不能離開六經六氣。《傷寒論》以六經分篇,分六個階段,辨六經氣化特性,設六個提綱證,而應以主法主方,不是沒有用意的。且别出手眼,全書以客觀脈證一貫首尾,則于六經六氣之旨,可證諸事實,證諸病人。
對待曆史的東西,我們要用曆史的眼光,或者說要放到一定的曆史範疇去看。《傷寒論》已經曆一千七八百年,張仲景是在吸收前人的深邃學理(勤求古訓)與湯液經驗(博采衆方)的基礎上,進而在自己的醫療實踐中實事求是地結合。他的辨證論治,是研究繼承和發展創造而形成的體系,他将繁難幽渺的六氣标本,主客加臨,活化于辨脈證中,将氣化原理運用于脈證,又于脈證經驗證實氣化。《傷寒論》以六經名篇,即昭顯六氣性質,而六氣病變,則又構成六經為病的證型。故傷寒的六經,即是實在的六氣,絕非名詞代号一類可以概括。
《素問·六微旨大論》雲:“上下有位,左右有紀。故少陽之右,陽明治之;陽明之右,太陽治之;太陽之右,厥陰治之;厥陰之右,少陰治之;少陰之右,太陰治之;太陰之右,少陽治之;此所謂氣之标,蓋南面而待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時,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謂也。”由此可見,三陰三陽最初是由古代測天以定節氣、觀察日影“移光定位”而來。其順序是少陽—陽明—太陽—厥陰—少陰—太陰,再回到少陽。張仲景借用了三陰三陽而言六經為病之異,于是反其常态而成: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這是講排列順序與定位。至于三陰三陽氣化層面的相互關系,《六微旨大論》緊續下文雲:“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厥陰之上,風氣治之,中見少陽;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太陰之上,濕氣治之,中見陽明;所謂本也。本之下,中之見也,見之下,氣之标也,标本不同,氣應異象。”張景嶽釋雲:“三陰三陽者,由六氣之化為之主,而風化厥陰,熱化少陰,濕化太陰,火化少陽,燥化陽明,寒化太陽,故六氣為本,三陰三陽為标也。然此六者,皆天元一氣之所化,一分為六,故曰六元。”
六氣在天,本是個抽象概括之語,然六氣作用于自然萬物的反映,則是可以體察的。古人以三陰三陽來說明六元之氣以虛化實,蘊藏無窮的變化。結合人體,則六經作用于六氣之化,六氣又本于髒腑功能。二者的關系是經脈為标,髒腑為本,故張景嶽十分貼切地比喻道:“經脈者,髒腑之枝葉;髒腑者,經脈之根本。”
那麼,仲景何以六經分篇而不直言手足十二經脈?查《素問·陰陽離合論》雲:“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阖,少陽為樞……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阖,少陰為樞。”顯然,就生理上的開阖樞而言,開有陰陽,阖有陰陽,樞有陰陽,于是有三陰三陽的六個範疇,其各自的生理範疇,即所屬髒腑的氣化功能,是通過經脈的循行聯絡來實現的。因而病理反映上,便不會越出自身的生理範疇,而須通過一定的病位來體現:或在表,或在裡,或在半表半裡,從而形成表有陰陽,裡有陰陽,半表半裡有陰陽的三陰三陽證型。三個病位,各有陰陽兩大基本類型,于是有“六”。張仲景正是發現了這一規律,進而結合六經六氣的奧義,由生理尋到病理,由病理探到病機,由病機摸出病情,由病情落到病位,創造性地提出六經辨證。以此立論,便從原理上把髒腑、經絡及所産生的氣化功能,有機地融為一體,通過千姿百态的辨脈證,做了生理病理上的高度概括。這一偉大創舉,不僅是臨床經驗的積累,若非深得六經六氣的奧旨,便不可能達到。
所以,張仲景的《傷寒論》,是講規律法則,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人與自然的統一。
關于六經六氣的精義,清末醫家唐容川做了有見地的闡釋,其雲:“天有六氣,人秉之而有六經,六經出于髒腑,髒腑各有一經脈,遊行出入,以布其化。而經脈中所絡之處,名為中見也。”這就是說,人體“六氣”本生于髒腑,通過經脈的屬絡,始得陰陽二氣溝通(中見之化),進而循經外達手足,表現出交合的結果(三陰三陽之标)。換言之,三陰三陽的化生,是本氣通過中見之氣而産生三陰三陽之标,由此形成髒腑經絡的氣化系統。比如太陽之氣,太陽本氣為寒,一派寒水之氣自身無力布化,必須借助于少陰這個“中見”之熱,造成熱氣蒸騰寒水之氣,進而布化外達于表,而形成太陽主表的格局。太陽如此,六經皆然。
三陰三陽開阖樞,是六經辨證原理的一大法門,《素問·陰陽離合論》立專篇作為重點讨論,《靈樞·根結》篇更是強調經氣相合而始生(根)、經氣相将而歸結(結),進而由陰陽各自具有的開、阖、樞的作用,來溝通内外表裡的關系。其曰:“奇邪離經,不可勝數,不知根結,五髒六腑,折關敗樞,開阖而走,陰陽大失,不可複取。”這裡講的開、阖、樞,主要反映了三陰三陽的作用趨向,“開”主向上、向外,有開才能與天地之氣、四時之序息息相通;“阖”主向下、向内,有阖才能高度協調髒腑氣機的功能活動;“樞”者,運轉也,具有調和上下、内外的作用,是維系開阖、平衡陰陽不可缺少的環節。機體一切升降出入的生命活動離不開三陰三陽開阖樞的調節。正因如此,故《素問·六微旨大論》雲:“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
此原理對于針灸臨證頗有指導意義,比如少陽主樞,足少陽膽經行身之側,具有協調表裡,使足太陽、足陽明開阖相宜之要用。以頭風頭痛為例,委中為足太陽膀胱經合穴,陽陵泉屬足少陽膽經合穴。按照開、阖、樞的理論,太陽之能開,陽明之能阖,少陽的轉樞作用非常重要。風邪襲太陽之表而生頭痛,取足太陽之合穴委中,刺絡放血,通陽降逆、活血散風;配筋會陽陵泉,足少陽經合穴,降逆以舒筋,更能轉少陽之樞以助太陽之開,加強了委中疏風解表之功。
本專欄系統介紹古今針刺手法和相關技術操作,計130種480個法式,500多個文章及視頻内容。
私信回複:針刺手法
體味古今名中醫的成才之路,不外乎兩條,即讀書與看病,隻不過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而是更高、更深。讀書不僅是通曉古文,精讀熟背經典,更要字酙句酌,反複領悟其中的思
維方法、内在聯系;看病不僅是望、聞、問、切,辨證處方,更要在看病中再習經典,反複加深理解。
88位針灸名家,365則針灸醫案。
私信回複:針灸醫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