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高一學生小北(化名)收到了一份更新的英語作業,老師将原本的作文題目改為:Jerry現在每次寫作文都會用ChatGPT,請你寫一篇文章勸阻他。
ChatGPT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進入了教育界,ChatGPT對教育到底意味着什麼?
讓ChatGPT試試中小學題目
ChatGPT的解題能力如何?一起來看數理方面和曆史政治以及語文方面題目的測試——
與傳統的搜題軟件相比,ChatGPT目前隻能輸入題目,不能進行拍照搜題,在數理題目的解決上,先失一招。
不妨用純文字題來檢測,先來看一道有趣的雞兔同籠題目——
Q
在一個外星球上,這裡的雞都長着3隻腳1個頭、兔子有4隻腳1個頭,一個裝着雞和兔子的籠子裡一共有20個頭、71隻腳,請問籠子裡各有多少隻雞和兔子?
ChatGPT: 這是一個線性方程組,我們可以用兩個方程來解決這個問題:
雞的數量x 兔子的數量y=20(頭數)
3x 4y=71(腳數)
我們可以用消元法或高斯·約旦消元法來解決這個方程組。
雞:x=7
兔子:y=6
題目來自知乎用戶@李闖
顯然,在列方程階段ChatGPT沒有問題,但解方程的能力不敢恭維。該題正确答案為:雞9隻兔11隻。而在解題方法上,由于ChatGPT為美國開發,解題的首選方法為方程法,并非中國傳統用的“擡腿法”“砍腿法”等。
Q
某架飛機在進行航空測量時,需要嚴格按照從南到北的航線進行飛行。如果在無風時飛機相對地面的速度是414km/h,飛行過程中航路上有速度為54km/h的持續東風。如果所測地區的南北長度為621km,該測量需要多長時間?
ChatGPT:該飛機需要621km/(414km/h 54km/h) =621km/468km/h=1.32小時。
ChatGPT:該飛機需要621km/(414km/h-54km/h)= 621km/360km/h=1.73小時。
圖片來自多知網
這是一道高一物理題,ChatGPT兩次解答,答案均錯誤,甚至并沒有讀懂題目,該題正确答案是1.5小時。這裡可以看到ChatGPT解題能力很差,相關的訓練還不成熟,以下為某學習軟件搜出來的正确答案。
某學習軟件搜出的正确答案截圖
事實上,已經有多個測評結果顯示,ChatGPT的數理解題能力有待提高。換個學科再來試試——
Q
将古文翻譯成現代漢語——楚公子微服出亡,而門者難之。其仆操棰而罵曰:“隸也不力。”門者出之。
ChatGPT: 楚國公子身穿微不足道的衣服逃亡,出門時很困難。他的仆人拿着棰子,大罵他說:“奴才實在沒有力量。”門衛就讓他出去了。
圖片來自多知網
這是一道文言文賞析題目,譯文答案:楚國有一個公子,穿着普通的衣服逃亡,守城的士兵為難他。公子的仆人舉着鞭子(木棒)罵道:“你這個家夥真沒用(不盡力)。”守城的士兵才放他們出去。可以看到,譯文還是有一些差距,說明ChatGPT對漢語的理解水平尚不高。
Q
1847年6月,正義者同盟改名為共産主義者同盟,以“全世界無産者,聯合起來”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舊口号,并規定同盟的目的是:“通過傳播财産公有的理論并盡快地求其實現,使人類得到解放。”這一變化說明什麼?選哪個?
A.共産主義者同盟接受了馬克思的革命理論
B.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推動了無産階級的鬥争
C.工人運動在歐洲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開始興起
D.無産階級與資産階級的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
ChatGPT: B.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推動了無産階級的鬥争
圖片來自多知網
這是一道2018年的高考題,這個題目的正确答案選A,馬克思主義誕生于1848年,從時間上來說,B錯了。當然,這可能還是對漢語的理解問題。
總體來說,無論是數理類還是文史類題目,目前用ChatGPT解決中小學的學科題目都有些不靠譜。
專家:轉變觀念,擁抱新技術
吳永和博士是華東師範大學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術标準委員會主任,作為首席專家承擔2021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面向未成年人的人工智能技術規範研究”。
“ChatGPT目前國内還無法注冊,需要使用多種途徑才能登錄,有一點被‘卡脖子’的感覺,所以非常期待國内也會有OpenAI這樣的公司出現。”吳永和表示。
使用後,吳永和認為ChatGPT相比之前的人工智能更加“智能”,“ChatGPT的行為更像是一個信息收集和歸納的AI,但在邏輯層面比較薄弱。在邏輯更複雜、甚至需要多輪推理的情況下,當前(即使使用了RLHF)的訓練範式,對于數據的利用效率還是太低,以緻于AI難以完成稍微複雜的推理任務。但這個ChatGPT已經比小冰和Siri要強太多了。”
吳永和展示的他與ChatGPT的提問記錄
在使用中,吳永和也發現了ChatGPT的一些錯誤解答,包括簡單的常識等,并且知錯不改,“這個是因為ChatGPT使用’鍊式思維’,我們可以引導ChatGPT重新思考,進而得出正确的結論。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在訓練模型。”
圖片由吳永和研究生吳慧娜提供
吳永和說,他也看到了國外對于學生使用ChatGPT的不同觀點,他表示,在合理範圍内,可以使用ChatGPT來輔助完成論文。
“首先ChatGPT是一個工具,本身是沒有思想的,能寫出來什麼東西全看你‘喂’給它什麼料。當你要寫一篇套路性很強的文章時,利用ChatGPT可以提供一些思路和框架。從這個角度來講,ChatGPT确實可能會颠覆以機械記憶和重複訓練為宗旨的應試教育模式,但并不是颠覆教育系統,反而會給現階段的教育領域帶來危機感,或許還能間接促進教育體系的一些創新性改革。”
而對于學生來說,在使用時ChatGPT乃至其他AI時,首先要樹立正确的價值觀,“學生應該把ChatGPT當作輔助學習的一個工具,學會妥善利用其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困難,而非直接用ChatGPT代替自己的思考,去成完作業或者考試。從行為上,具體而言,學生可以讓ChatGPT成為自己的智能學伴或者智能導學系統,變成學生好好學習的‘好寶貝’,就它可以回答問題的這個功能,迅速獲取相關知識、信息,從而獲得個性化學習反饋,提高學習效率。”
圖片來自吳慧娜
吳永和表示,雖然ChatGPT面臨諸多問題,但是就像最開始互聯網誕生一樣,極大降低了普通人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成本。在教育領域,ChatGPT并不會颠覆現有的教育系統,且利大于弊。論文造假,文章造假,這是使用者的方式不對,但我們不能因噎廢食。
對于教育行業,ChatGPT完全能夠帶來很多積極的影響,比如:可以極大方便老師和學生獲取知識,以前需要在互聯網上搜索很長時間才能找到理想答案,使用ChatGPT可能馬上就能找到,提高教學、學習的效率。對于計算機相關的專業來說,ChatGPT絕對是debug的利器,而且簡單的編程,也能很好的完成。
同樣,吳永和認為,新事物的誕生也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對教師而言,學生借助ChatGPT或者其他人工智能産品進行作弊或者寫論文,比較難依靠查重去判斷文章是否是原創,與其反對不如擁抱新技術。所以這對于人工智能時代的教師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首先教師應該從知識的傳遞者轉變為智慧的引領者。
知識的傳播功能可以交由人工智能例如ChatGPT去完成,教師可以擺脫大量重複性的工作,抽出更多時間和精力增長個人智慧,提高信息處理能力,同時幫助學生識别信息的優劣,并最終培養他們自主辨别信息的能力,關注學生的成長。因為人工智能再強大,也隻是人類設計的代碼,它雖然具有高超的計算能力,但它不具備人類的智慧與思維能力,而人的智慧性則可以确保教師不會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其次教師應加強對技術的認知,重視整合不同技術更好地輔助教學。現階段,ChatGPT的使用确實給教師知識傳遞勞動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并且還有更多的人工智能産品比如智能導學系統、智能學伴、智能評卷系統等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逐漸顯現他們的優勢。
這些人工智能教育産品的運用确實解決一些教育問題,比如教育公平問題、偏遠地區的教育資源匮乏問題等,但這些問題的解決最重要的是教師能夠合理利用技術,能夠最大化發揮技術的優越性,新技術賦能。
那麼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很多地區的教師觀念轉變沒有跟上技術的發展,沒有樹立正确的技術價值觀,或者對技術改善教育理解不透徹,這就導緻了學校硬件設備齊全,但鮮少有老師能夠充分利用這些技術産品,一定程度上造成資源浪費。
ChatGPT應用于教育隻是人工智能逐漸滲透教育的一個開端,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教師必須要轉變以往單一的教學方式,轉變個人對技術的看法,努力提升個人對教育技術掌握的能力,借助這些新型的技術和教育産品形成新的教學模式,提升教學效率,從而更好的發展學生潛能。
第三,教師應該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在教育過程中以育人為本,重視情感傳遞。
機器和技術是沒有溫度的,但使用機器和技術的人是有情感的,所以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該通過情感傳遞去培養學生的價值觀,讓學生懂得用所學知識或者技術的目的都是為了更全面的發展,讓人生更豐富,讓社會更美好。
在面對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的情境中,教師必須以育人為本,把促進學生成長放在首要位置,不斷反思個人的價值觀,堅守道德倫理,以身作則熏陶學生,警惕人工智能技術腐蝕學生價值觀的可能性,培養學生始終保有對公平和正義的追求,最終使他們成長為品德優良的社會棟梁。
最後,吳永和研究員結合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面向未成年的人工智能技術規範研究”的研究成果給出建議:
1. 提升師生人工智能核心素養,正确駕馭ChatGPT在教育深度應用;
2. 對ChatGPT教育應用監管,保證其的向善性,體現有溫度的ChatGPT和以人為本的ChatGPT;
3. 從ChatGPT的安全倫理研究把舵人機共融,将ChatGPT的智能和人的智慧有效融合;
4. 研制人工智能标準規範,規範ChatGPT的教育應用實踐。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術标準委員會已在着手考慮教育人工智能的算法描述信息、安全抽象框架和倫理審查規範等方面标準研制,與時俱進規範ChatGPT的教育應用。
教育需要能夠“理解教育”并有情感的ChatGPT, 期待一個有溫度的、以人為本的教育ChatGPT到來。
校長:ChatGPT給教育帶來機遇
“這幾天看到很多關于ChatGPT的信息,我自己也試了一下,确實很強大。”小編昨天聯系了上海奉賢區世外教育附屬臨港外國語學校副校長楊梅豔,而正如前面測試結果,楊梅豔表示,并不擔心學生用ChatGPT來完成作業,但ChatGPT确實給教育帶來了挑戰和機遇。
“事實上,如果學生隻是想完成作業,用國内現有的搜索引擎或者搜題APP就能實現,不用ChatGPT這麼麻煩。”楊梅豔說,ChatGPT寫的作文她也看了很多篇,從學習的角度講,目前ChatGPT的文采不能幫學生提升寫作能力,“ChatGPT寫的作文更類似‘答題模闆’,如果學生用了,老師很容易就能診斷出來:一是會出現大量雷同回答,特别是行文的風格一緻;二是對于一些孩子來說,過于‘完美’。”
但楊梅豔認為,ChatGPT仍舊會給教育帶來影響,“如果人工智能可以回答所有的問題,那一定是我們問錯了所有的問題。”
她表示,這歸根結底是“培養什麼樣的人”的問題,老師需要思考應該怎麼培養人,“教育人一定要立足每個時間段,看到不同年齡的學生的生長需求。老師每天課堂上和學生交流的一個個小問題,串起了他們的人生。好老師,才能問出好問題。老師自己在把人往工具的角度培養而不自知,才是值得警惕的。如果我們費了十幾年的時間,培養出來的是可以被輕易替代的人,還要我們幹嘛?”楊梅豔說。
楊梅豔給小編舉了一個例子。
互聯網上,老師們正好在進行一個讨論,一位老師基于新課标理念,嘗試做了一個學科研學活動。另外一位老師就對其中一個研學點提出了建議,而理由就是,這兩個問題難不倒人工智能。
建議1:
金陽街道生态園的生産模式符合可持續發展思想,請作具體說明。【這是一個簡答題模式限定的條件和方向,不足以寫作小論文。從開放式的角度來講,可以這樣設計,通過觀察該地的生産模式,稱之為生态園,是否言過其實?引導學生列舉證據進行批判性思維】
建議2:
金陽街道生态園還可以做哪些方面的改進?說明理由。【上面那一問如果改了,下面這一問才能成立。因為上面那一問原來的設計并沒有預設開放性立場。】
(文中案例由山東省陽信縣第一中學史書芳老師提供,指導人為段義孚博雅教育讀書會湯江波老師)
“建議中提出的問題,特别是第一問,人工智能目前無法回答。”楊梅豔說,“這就是我想說的,老師自己的學科專業知識和提問能力,對培養什麼樣的人,其實很有影響。具體到老師的教學行為,就是平時教學目标、教育方式、考試測評的質量分析能力。”
楊梅豔最後表示,新技術的出現,對教育有沖擊也有啟發,學生不用ChatGPT,一樣會作弊,而工具本身沒有對錯,怎麼使用工具才有對錯。AI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用它的人,所以更需要教育。
原創 曹轶姗 第一教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