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高考古詩閱讀抒情手法

高考古詩閱讀抒情手法

教育 更新时间:2025-11-17 12:19:47

  高考詩歌分析描寫手法題

  一、知識梳理

  1.正側結合

  即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景方法。正面描寫是直接描寫景物的特點,使人一目了然;從與景物有關的側面景物寫起,來揭示該景物的特點就是側面描寫,側面描寫還能提供給讀者豐富的想象空間。兩種方法結合運用,可以使景物特點更加鮮明突出。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描寫邊地天氣寒冷就用了正側結合的手法。“胡天八月即飛雪”寫雪來得早,“千樹萬樹梨花開”寫雪之大,在正面描寫風猛雪大之後,通過人的感受側面描寫嚴寒,“狐裘不暖”,連裹着軟和的“錦衾”也隻覺單薄。将軍和都護的“鐵衣冷難着”,居然拉不開角弓。

  高考古詩閱讀抒情手法(高考詩歌分析描寫手法題)(1)

  2.五覺結合

  五覺結合就是從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各種感覺來寫景,利用各種感官多角度寫景,景物富于立體感,鮮明生動。比如白居易的 《夜雪》:

  已訝衾枕冷,複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詩人依次從自己的觸覺、視覺和聽覺來寫雪,突出了雪之大。“已訝衾枕冷”,先從人觸覺寫感到“衾枕冷”,從而點出是“夜雪”。“複見窗戶明”從視覺的角度進一步寫夜雪下得大、積得深,是積雪的強烈反光給暗夜帶來了亮光。“時聞折竹聲”從聽覺寫雪勢有增無減。句句寫人卻處處點出夜雪。

  3.時空對舉

  時空對舉是指詩人從時間和空間兩個角度描寫景物來營造意境。時間上是一天或一年當中時光的變化。空間上是遠近、高低、上下、内外。讓讀者在時空交錯中去領受空間的闊大、時間的悠遠。如柳中庸的《征人怨》中第三句“三春白雪歸青冢”,從時間上落筆,已是暮春,在苦寒的塞外所見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第四句“萬裡黃河繞黑山”從空間落筆,滔滔黃河繞過沉沉黑山,複又奔騰向前。“三春白雪”與“萬裡黑山”時空對舉,極盡蒼涼遼闊,不僅寫出征戍之地的寒苦與荒涼,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轉戰跋涉的辛苦。

  4.遠近結合

  遠近結合、上下結合都是按空間順序多角度寫景方法,能使所寫景物層次分明,立體生動,讀者可獲得更完美的感受。

  5.動靜結合

  動靜結合可分為以動襯靜、化靜為動、化動為靜等寫法。如李白《望廬山瀑布》中的“遙看瀑布挂前川”一句就是化動為靜,遠處的瀑布好像一條巨大的白練挂在山中間,李白将流動的水當作靜止的布來寫,一個“挂”字化動為靜,生動形象,活靈活現。以動襯靜是通過描寫動态景物來反襯突出靜态景象,營造出更清幽甯靜的意境。如王維《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明月透過松林撒落斑駁的靜影,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叮咚流淌,以泉水流淌的清音襯托山林的幽靜。

  6.虛實結合

  “實”主要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象、實事、實境。“虛”是指親曆的場景、曆史場景、夢中場景和設想的未來場景,還可指實體形象所暗示出來的空白形象,包括人物的心理、抽象議論、景中之情等。虛實結合可分為虛實對比和虛實襯托。如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的前二句“邯鄲驿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詩人實寫自己在客棧抱膝枯坐、形影相吊的思鄉之景;後二句“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着遠行人”,設想家人圍燈夜談遠行的自己。全詩由實入虛,以虛襯實,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時的孤寂心情。

  7.聲色結合

  是指詩人調動自身的聽覺、視覺從聲音和色彩這兩個角度展現景物特點的寫景方法,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組合到一個畫面中,就收到詩中有畫的效果,能讓讀者如臨其境。

  8.點面結合

  “點”指的是最能顯示人事、景物的狀态特征的詳細描寫,“面”指的是對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寫。在寫景狀物時點面結合,使主體形象更豐滿,更有特色。如馬子嚴的《阮郎歸·西湖春暮》(2014年安徽卷)中描寫暮春之景時就運用了點面結合的寫法,上片的“香紅漸漸稀”是面的描寫,下片的“花褪雨,絮沾泥”則是點的刻畫。點面結合,細膩傳神寫出了春意闌珊的景象。

  9.細節描寫

  細節描寫是指對人物動作、語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觀、場面氣氛等細小環節或情節的描寫。細節描寫在刻畫人物性格、豐滿人物形象、豐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人物的動作描寫能細緻入微地揭示人物心理活動,準确地表現人物的性格。如蘇轼《阮郎歸·初夏》中“玉盆纖手弄清泉,瓊珠碎卻圓”二句,細緻描繪初夏少女嬉水的情景,拿着“玉盆”,以“纖手”戲“清泉”,真切地展現了少女輕快、喜悅的心情,塑造了一個歡快清純、無憂無慮、清新可愛的少女形象。

  10.列錦

  列錦是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組合,構成生動可感的圖像,用以烘托氣氛、創造意境、表達情感的一種修辭。其本質就是“意象組合”或稱“意象疊加”“意象連用”。如馬緻遠《天淨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三句中的九個名詞組成了一幅蕭瑟冷寂的深秋晚景圖,把天涯遊子的羁旅惆怅烘托得十分濃烈。

  11.襯托

  為了突出真正要表現的主要事物,而用一些相似、相關、相反的次要事物作為背景加以烘托。襯托可分為正襯和反襯。正襯是用同類事物或相似事物襯托所描繪的事物。反襯是用相反或相異的事物襯托所描繪的事物,如以動襯靜、以虛襯實等。運用襯托手法能突出主體,使之形象鮮明。

  12.對比

  對比是把不同的兩個事物或一個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進行對照,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征,或充分顯示事物的矛盾。用一個事物的反面特點與其正面特點比較叫反面對比,用反面事物與正面事物比較叫反物對比。按對比事物性質又可分為虛實對比、今昔對比、哀樂對比等。如李白的《越中覽古》:

  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隻今惟有鹧鸪飛。

  《越中覽古》中後兩句寫昔日宮殿的熱鬧與今日宮殿的凄涼,形成反面對比。而前三句寫越國滅掉吳國後越國的繁盛與與第四句今日宮殿的凄涼又構成反物對比。因前三句是對曆史事件的追憶,是虛寫;最後一句是對今日越國宮殿的描寫,是實寫。所以從對比事物的性質上看,又是今昔對比、虛實對比。

  13.渲染

  渲染就是從正面着意描寫,在需要強調的地方濃墨重彩地描寫,使畫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為突出。如趙師秀的《約客》“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家家雨”“處處蛙”渲染了一種氣氛,襯托了夜的深和靜。

  14.烘托

  烘托是指從側面渲染來襯托主要寫作對象的表現技法。使要表現的事物更加鮮明突出。最常見的寫法是以物烘托人。如高适的《别董大》首二句“千裡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展示出一幅日暮黃昏、沙塵漫天、遙空斷雁、大雪紛飛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凍的暮天景象。通過這送别時的環境描寫烘托出離愁别恨的低沉氣氛。

  比喻、比拟、誇張和借代四種修辭手法也是高考題中出現頻率較高的描寫手法,已在本人公衆号《高考古詩閱讀題講析(05)|分析修辭手法題》一文中講解,在此不再贅述。

  二、題型分析

  1.(2016年北京卷)“茂林風送幽禽語,壞壁苔侵醉墨痕”兩句,以“聲”“色”調動人的聽覺和視覺感受,下列詩句“聲色兼備”的一項是( )

  A.梁台歌管三更罷,猶自風搖九子鈴。(李商隐《齊宮詞》)

  B.橫笛聞聲不見人,紅旗直上天山雪。(陳羽《從軍行》)

  C.春來茗葉還争白,臘盡梅梢盡放紅。(韓元吉《送陸務觀福建提倉》)

  D.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楊萬裡《閑居初夏午睡起二絕句》其一)

  2.(2017年全國卷Ⅰ)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

  A.詩的第一句寫出了考場肅穆而又怡人的環境,襯托出作者的喜悅心情。

  B.第三句重點在表現考生們奮勇争先、一往無前,所以把他們比作戰士。

  C.參加禮部考試的考生都由各地選送而來,道德品行是選送的首要依據。

  D.朝廷對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們能夠成長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E.作者承認自己體弱多病的事實,表示選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來完成。

  3.(2018年浙江卷)這首詩與柳永《雨霖鈴》詞都運用了點染手法,試賞析本詩的點染手法。

  4.(2015年江蘇卷)簡要賞析颔聯、頸聯的寫景藝術。

  高考分析描寫手法題主要有選擇題和簡答題兩種。第1題是單選題,隻考查了“聲色結合”這一種描寫手法;第2題是雙選題,題中A項和B項都從句意和描寫手法角度賞析,分别考查了襯托和比喻。第3題和第4題是簡答題,第3題是給出了描寫手法“點染”,第4題沒有給出描寫手法。

  三、解題技法

  1.注意描寫手法的綜合運用

  描寫手法在詩句中常以連用、套用的形式綜合運用。因此,在答題時需要從不同角度具體分析,以防止出現遺漏描寫手法的失誤。如柳永的《雨霖鈴》中“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三句形式上是一問一答的設問修辭;内容上是詩人設想與戀人别後的情景,是虛寫。“楊柳岸,曉風殘月”是名詞意象疊加的列錦修辭。綜上分析,這是設問中套用了虛寫和列錦修辭。

  2.注意區分相似的描寫手法

   借代與借喻、襯托與對比、比喻與比拟、拟人與拟物、襯托與烘托等都是易混的描寫手法。例如,襯托與對比的區别主要表現在以下三點:

  (1)襯托描寫的是兩個事物;對比可以是兩個事物,也可以是一個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

  (2)對比的兩個事物是并列關系,不分主次,突出兩者;反襯的兩個事物是偏正關系,主次分明,隻突出其中一者。

  (3)對比常用于議論,而反襯多用于描寫。

  3.依照三步法分點分步答題

  分析描寫手法題按照“指→析→點”三步法做答。第一步準确指出用了何種描寫手法;第二步結合詩句闡釋這種描寫手法是如何運用的,此步要用規範的語言格式表述,如分析對比的表述格式是“用(将)……與……對比”。第三步指出描寫手法産生的藝術效果,點出表達出詩人怎樣的情感,此步要準确使用效果術語和情感術語。

  四、解題示例

  5.(2015年安徽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後面問題。

  月圓①

  杜甫

  孤月當樓滿,寒江動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靜,高懸列宿④稀。

  故園松桂發,萬裡共清輝。

  [注]①這首詩是唐代宗大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時所作。②绮逾依:這裡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圓。④列宿:衆星。

  本詩最後兩句情感真摯,請從虛實結合的角度作簡要賞析。

  此題是賞析描寫手法試題,題幹中明确給出了要求分析的描寫手法,即“虛實結合”,因此,答題時可省略指出手法這一步。第二步結合詩句分析時,要答出何為虛寫、何為實寫、虛寫與實寫是何關系這三個要點。第三步點出虛實結合在抒情上的作用。按照“析→點”兩步法,此題答案拟為:遙想故園桂花開放是虛寫,眼前清輝是實寫。故園桂花正該開放是虛中有實,萬裡清輝是實中有虛。虛實結合(析),表達了詩人對家鄉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詩人渴盼萬家團圓的美好願望。(點)

  【鞏固訓練】

  1.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後面問題。

  竹軒詩興

  張镃

  柴門風卷卻吹開,狹徑初成竹旋栽。

  梢影細從茶碗入,葉聲輕逐篆煙來。

  暑天倦卧星穿過,冬晝閑吟雪壓摧。

  預想此時應更好,莫移牆下一株梅。

  [注]篆煙:盤香的煙縷。

  本詩第二聯描寫精妙,請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1.①全聯視聽結合(指),生動地描寫了詩人的所見所聞,表現了竹軒環境的清幽和詩人生活的閑适。(點)“梢影細從茶碗入”準确地描繪了茶具間光影的變化(析),“葉聲輕逐篆煙來”運用比拟(拟人)手法,(指 析)形象地寫出葉聲與煙縷升起相伴的動态美。(點)

  (答出視聽結合并加以分析,給2分;若答出襯托或動靜結合并加以分析,可給1分。答出光影變化,給1分;答出比拟手法并加以分析,給2分。意思答對即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