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材料一:“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齊桓晉文之事》)
材料二:瘧疾威脅人類健康長達數千年,有人認為人類不能戰勝瘧疾。屠呦呦帶領團隊經過長期、反複的實驗,終于提煉出青蒿素,甚至還自己充當新藥試驗者,最終拯救了億萬人的生命。
讀了上面的材料,你有哪些想法和思考?請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要求:題目自拟,立意自定,文體自選,不得套作,不得脫離材料含義範圍。
更多高考中考作文導寫點評詳見《何老師教中高考作文》
【審題分析】題目由二則材料組成。材料一引用了《齊桓晉文之事》中的一句話,意思是(用胳膊)挾着泰山去跳過北海,告訴别人說:“我做不到。”這确實是做不到。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禮,告訴别人說:“我做不到。”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材料二指出,瘧疾威脅人類長達數千年,有人認為人類不能戰勝瘧疾,可是屠呦呦卻帶領了自己的團隊經過長期的努力,甚至親身試藥,最終拯救了億萬人的生命。
二則材料看似關聯不大,實際上綜合起來就體現“不能”與“不為”的辯證關系,可見本題考查的是考生的思辨能力。
從材料一來看,“不能”指的是客觀能力上做不到,“不為”指的是主觀意願上不肯做。這二者有着本質的區别,“不為”蘊涵着“能為”,選擇“不為”實際上體現了人性中“惡”的傾向。“不能”,表達的是一種客觀能力的制限。“不為”傳達的是人的态度、修養、文明與習慣養成的問題,它的存在與發生,反映了一個社會教化與風尚高下的分野。一個人唯有從小受到良好的道德文明的熏陶與感化,才有可能克服“不為”的現象發生。
從材料二來看,人們認為不能戰勝的瘧疾難題,卻最終被屠呦呦帶領的團隊攻克了。可見,隻要不懼艱難,勇于挑戰,有時“不能”者亦可以變成“可能”者。這隻是要看主觀意願上“為”還是“不為”。
文體是議論文,考生可以運用并列式結構談“不能”與“不為”的辯證關系,也可以運用層進式結構談何為“不能”何為“不為”,其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如何解決。觀點要明确,脈絡要清晰。
【經典範文】不要因為不為而說不能
文/一考生
不能,即沒有做某事的條件和能力。明明知道這件事情不切合自己的實際卻偏要去做,去幻想,是所謂不能,就像孟子所說的“挾泰山以超北海”一類,目标無限地超越自己的能力。
不為,卻是不管有沒有能力都不去做,譬如“為長者折枝”,不實踐,不努力,何來的“有所作為”呢!
有的人常常會混淆這兩個概念,假使你遇到一道數學題,看了三兩分鐘沒有頭緒,便扔下筆說;“我不能。”你盡了自己最大努力嗎?你嘗試過所有的方法了嗎?你求助于他人了嗎?沒有盡全力,便沒有資格說“不能”,充其量隻能是“不為”,這些人便以“不能”為借口,來掩飾自己的“不為”。
事實上,隻要我依順事物的客觀規律和屬性,就沒有不能,再加上我們改掉自身陋習,提升自己的科學素養,也就沒有了無為。
古人說的好“隻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有人認為鐵棒不能磨成一根細針,實際上這種人就是不為的人,隻要他們刻苦努力,付諸行動,鐵棒就會磨成針。
居裡夫人不理會外界對她的嘲笑,埋頭苦幹,終于發現了新元素——鐳。愛迪生不懼失敗,敢于行動,在經過上千次失敗後發明了曆史性的創造一一電燈。
也有人語:“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這是一種敢于探索,勇于推陳出新的精神。在一些消極悲觀者眼中,這一切屬于白費力,我們不能改造生活的環境,不能推翻老祖宗的定理。
事實上,這些人亦是不為,他們不去探索,不去求知,怎會跟上時代的步伐?美國學者加福佳利用中國火箭的反沖力大膽想象,研究出第一個離開地球表面的火箭,有了他的基礎,更多敢于說能的人站了出來,他們研發了載人火箭,繞球衛星,宇宙飛船。這在以前那些頑固派眼裡,是根本不可能的,簡直是妄想。
哥白尼通過大量觀察和實驗,提出了與當時已經深入人心的地心說相駁的日心說,這無疑是對權威的一次重大打擊,日心說也離正确答案更加靠近。
當然,與客觀事物的屬性規律相違背時,我們必須要堅決的說一聲“不能”。
前段時間有人宣稱開發出一種催化劑,隻要有足夠的水,就能産生出源源不斷的石油。對于這個消息,不用看其結果,我們利用所學知識就能說“不能”。
有些事物是不能的,也是不為的,因為它違背了客觀實際,比如說分子鬧獨立,自古以來台灣就是中國的一部分,要,中國人不答應,世界和平人士也不答應,這是不能也不為的。
我們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正處在吸收知識的黃金時節,我們要放開眼光,對于一切正确的符合客觀的事物多說我能,而不要因為不為而說不能。
注:素材來自網絡,如侵告知幫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