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口相聲節目中,會有一個逗哏演員,一個捧哏演員,逗哏演員講的比較多,然而捧哏演員大部分時間會在逗哏演員說完一句話後,搭個詞。然而在課堂上如果把老師比作逗哏演員,那麼課堂上真的還就有一群“捧哏”演員。
當你講“李白乘舟将欲行”,後面緊跟一句“去哪?”;
“忽聞岸上踏歌聲”——“藥藥切克鬧!”;“
桃花潭水深千尺”——“怎麼着?”;
“不及汪倫送我情”——“嗨……”
包袱個個都響,全班哄堂大笑。
當你講“雞兔同籠”,你講一句,他跟着節奏,“恩、哎、好嘛、沒錯”,惹得全班沒人聽課,就看這位“捧哏”同學的表演。
英語老師也擺脫不了,當英語老師要求對話時候,他會操着一口唐山味的英語給你大聲回複“歪味谷德”!
學生課堂上故意“出洋相”,接老師的話茬,第一種情況就是自己故意的,這種學生一般是為了尋求老師的關注,雖然很多時候,這種做法會被老師批評,但是這種行為卻能達到學生預期的關注的目的。
過度尋求關注,還有一個原因可能是偶發性的,比如一個學生因為不滿老師的調換位置,他會用上課接話茬這種形式,故意引起老師的主義。所以說,這種故意的“碎嘴“,就是為了尋求過度的關注,在接話茬中尋找優越感和存在感。
接話茬的第二種情況是學生自己無意識的習慣。所謂習慣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習慣也有好壞之分,學生的習慣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比如父母在家裡就很”嘴碎“,孩子在一定程度上會模仿,但是父母因為自己就有這樣的壞習慣,也無法及時發現孩子的毛病,無法及時糾正。
還有的是家庭環境過于壓抑孩子的表達,給孩子傳遞了一個不好的傾聽習慣。當孩子給父母說話時候,父母表達出一種不耐煩,或者對于孩子的訴求總是直接怼回去,導緻孩子習得了父母的這種壞習慣,沒有良好的傾聽習慣。
針對孩子接話茬,課堂上很多老師簡單地處理就是讓學生罰站,或者批評,雖然暫時很有效,但是治标不治本,要想糾正學生上課接話茬的毛病,先要知道學生是故意還是無意的。
如果是故意接話茬的,應該了解學生的訴求是什麼,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解開學生的心結。如果是無意的,隻是長期形成的壞毛病,那麼就需要配合家庭教育,慢慢糾正這種壞毛病。
你的同學有給老師”捧哏“的嗎? 單選
0人 0%
有
0人 0%
沒有
0人 0%
我就是
0人 0%
不了解情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