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動畫電影《雄獅少年》上映。影片将廣東醒獅融入到少年追夢的故事裡,讓觀衆跟随角色的腳步,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自1992年徐克執導、李連傑主演的黃飛鴻電影系列第三部《獅王争霸》問世後,已很久沒看到廣東醒獅在全國範圍内如此轟動。廣東醒獅,俨然成為新一代的大熱國潮IP。
那麼,如此走俏的廣東醒獅究竟有着什麼樣的文化内涵?
廣東每逢節慶少不了醒獅
“睡”獅變醒獅
獅子,一向是中國人心中的瑞獸。
舞獅,又稱“獅舞”,大多在年節和喜慶活動中表演,寄托着人民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願。
舞獅大體分南北兩種。南獅較多高難技巧,神态矯健兇猛;北獅嬌憨可愛,多以嬉戲玩耍為表演内容。
南獅
北獅
廣東醒獅,是南獅中的重要代表。關于“醒獅”的來由,民間有幾種說法。
說法之一:醒獅由唐代宮廷獅子舞脫胎而來。五代十國之後,随着中原移民南遷,舞獅文化傳入嶺南地區。明代時,醒獅在廣東出現,起源于南海縣。
說法之二:傳說,古時佛山地區出現過一頭怪獸,年年歲末就出來糟蹋莊稼,傷害人畜。鄉民為避其害,就用竹篾紮架,彩繪成多頭假獅子。當怪獸出現時,鄉民鑼鼓齊鳴,舞動假獅,将怪獸吓跑。從此,鄉民相信獅子有驅邪鎮惡之功,便于每年春節敲鑼打鼓,紮獅演舞,并挨家挨戶拜年,以求消災除祟,祝賀吉祥。
早期的醒獅,又稱“瑞獅”
坊間相傳,早期的醒獅,又稱“瑞獅”。
直到鴉片戰争爆發,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由于粵語中“瑞”與“睡”諧音,不吉利,廣東人便将“瑞獅”改稱“醒獅”,寓意醒獅醒國魂,擊鼓振精神。
與注重“形似”的北獅不同,廣東醒獅講究神似,形象活潑、色彩豔麗,有的地方還用黃黑紅的顔色分别象征劉備、關羽、張飛,為獅子賦予了忠義仁勇的品性。
“劉關張”臉譜造型
融武術、舞蹈、音樂于一體
廣東醒獅是融武術、舞蹈、音樂于一體的文化活動。
醒獅表演開始後,随着鑼鼓擂響,舞獅人會先打一陣南拳,這稱為“開樁”。然後,由兩人扮演一頭獅子耍舞,另一人頭戴笑面“大頭佛”,手執大葵扇引獅登場。
醒獅人動作多以南拳馬步為主,獅子動作有“睜眼”“洗須”“舔身”“抖毛”等,主要套路有“采青”“高台飲水”“獅子吐球”“踩梅花樁”等。“采青”是最常見的醒獅節目,有起、承、轉、合等過程,具戲劇性和故事性。
采青
上樁
為更好地讓觀衆代入故事情境,醒獅表演還十分講究鼓樂和場景的設計。
醒獅表演十分講究鼓樂
數百年來,廣東醒獅在廣東、廣西等地廣為流傳,風格日趨豐富。
廣州沙坑醒獅,獅頭額高而窄,眼大而能轉動,口闊帶筆,生動傳神;佛山醒獅,最具有武術特點,保留着“擂、 振、平、捕、三、快、七”這種“抑揚頓挫”的基本鼓法;湛江的遂溪醒獅,以高樁表演見長,最高樁接近3米,跨度最大達3.7米,被譽為“中華一絕”。
廣州沙坑醒獅
佛山醒獅
遂溪醒獅
别具嶺南特色的國潮文化
2006年,廣東醒獅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廣東醒獅也廣泛流傳于海外華人社區,成為聯系海外同胞的文化橋梁。
廣東醒獅一直是廣東傳統民俗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慶典活動等重要場合常有醒獅隊來助興。醒獅在廣東民間依然有着很高的熱度,近些年來,随着我國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廣東醒獅吸引了更多年輕人和學校的關注與參與,廣東醒獅不斷創新,還經常花式出圈,通過與各種前衛文化、先進科技融合,形成别具嶺南特色的國潮文化。
不少年輕人、機構、企業已先後将傳統的廣東醒獅文化與文創、潮牌乃至公共事業相結合,打造出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産品。
2019年,在佛山市南海區與騰訊遊戲推動下,遊戲《王者榮耀》推出了以南海醒獅為形象的魯班七号“獅舞東方”皮膚,成為“南海醒獅非遺推廣大使”。這是傳統醒獅文化在電競文創上的新嘗試。
在嶺南功夫文化體驗館裡,“南獅之光”光雕投影不僅介紹了獅頭制作步驟,還通過佛山三聖獅劉關張的角色特征,傳達了廣東雄獅“忠、孝、義、勇、敬”的精神特質。
2021年6月,“粵康碼”引入了卡通版的舞獅形象。在粵語中,“舞獅”諧音就是“無事”,正是對平平安安的美好期盼。
醒獅文創産品
傳統的廣東醒獅文化
與潮流文化元素互相碰撞
闖出了一條全新的國潮IP之路
這為廣東衆多的非遺項目
帶來鮮活的啟示
《廣東印記》之《廣東醒獅》
将與你一起
站立在傳統與潮流的交彙點上
将這項傳統非遺文化
帶到更廣闊的未來
#廣東醒獅##醒獅##舞獅##遂溪醒獅##文化##醒獅文化##國潮##非遺##非遺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産##民俗##佛山醒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