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書醬:頭條簽約作者,一年共讀120本書。如果你沒時間自己讀書,點擊右上角關注! 字數丨2800字,閱讀約5分鐘
這是芝書醬的第125篇拆書

俗話說:事不過三。
而曾經的“衛視一姐”,著名主持人朱丹,卻在短短幾天之内,主持2次口誤數10次道歉4次,向我們展示了事不過三四五六七八九...
在前某時尚盛典的現場,她表演了讓人頭皮發麻的連環口誤,先是把林允叫成了林允兒,然後把模特張麗娜叫成周麗娜,沖着古力娜紮叫“迪麗熱媽”,接着把周筆暢叫成chou筆暢,最後沖着迪麗熱巴又叫她娜紮。
呃......場面真是尴尬至極,接着,朱丹在微博“道歉三連”。
萬萬沒想到,就在昨天的主持中,她再一次将陳立農的名字念成“趙立農”。
對此,有人指責、有人笑罵,甚至還有網友把她的口誤編成了段子。

其實,看到熟人卻叫不上來名字,晚上總是睡不着覺,時常會感到有焦慮、抑郁,很可能這個人的大腦宕機了。
美國梅奧診所專家表示,從22歲開始,大腦中的神經細胞開始慢慢減少;40歲後,神經細胞甚至會以每天1萬個的速度加速遞減。
對于主持人這種面向公衆的職業,如果不會給自己解壓,就容易發生忙中出錯、錯上加錯的災難。
在《讓大腦自由》中,腦科學專家約翰·梅迪納指出,人類的大腦有複雜而精密的運行機制,學習如何高效利用大腦,就能幫助我們更好地工作和生活。這本書回答了這樣的問題:
為什麼越是在關鍵時刻,大腦越容易出錯?為什麼同樣年紀的兩名老人,一個記憶衰退,一個思維清晰?怎樣學習是最有成果的?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為什麼人在壓力狀态下,容易犯錯?
科學家做過一項調查,他們從大街上随機抽樣,把處于壓力狀态下和松弛狀态下的路人,分成了兩組做認知測試。
結果,前者比後者的成績低了50個百分點。分析發現,壓力損害了大腦的表述性記憶、思考能力、判斷力和執行功能。
成年人的大腦差不多1.4公斤,其中80%都是血液。它的内部大約有140億個細胞,每天不管用不用,都會枯死約10萬個,越不用死的越多。同時,也會有新細胞不斷生長出來。

對大腦來說, 最重要的元素有兩個:葡萄糖和氧氣。
葡萄糖提供能量,氧氣帶走垃圾,這些都是通過血液運輸來完成的。大腦産生的垃圾,是在你睡覺的時候被帶走,因此,如果長時間的不休息,或睡眠質量低,人們就會感到眩暈甚至産生幻覺,甚至産生重大認知性能損失。
由于基因、成長經曆的不同,人類可以為早起型(10%左右),正常型(60~70%)或者夜貓子型(20~30%)。但是,不論你幾點入睡,都應該保證睡眠時間充足。而且,中午小憩半小時是每種基因的大腦都需要的。
除了睡眠,精神壓力對大腦的損害也非常大。
當人們處于壓力中時,腎上腺會分泌大量的皮質醇,也叫壓力荷爾蒙。在持續的壓力作用下,皮質醇會進入中樞神經,阻止大腦學産生新的神經元。在極端情況下,甚至會殺死中樞神經系統中的某些細胞,造成不同程度的精神失常。
因此,當我們感到精神壓力大的時候,一定要時放松和調整自己,以免因大腦罷工而犯下不可挽回的錯誤。


金.皮克是一個大腦不全、小腦受損的殘疾人,他到4歲了還不會走路,被醫生診斷為智障。
但是,他擁有超強的記憶力,可以同時看兩頁書,一隻眼睛看一頁,而且能夠完全理解和記憶書中描述的一切,并永遠記憶。
作家巴裡.莫羅根據他的創作了一個劇本,就是獲得奧斯卡獎的《雨人》。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奇迹,是因為金.皮克的大腦能夠在接觸到信息的瞬間,對信息進行編碼儲存。
生活中,我們可以清晰地觀察到,同樣年紀的兩名老人,一個明顯記憶衰退,一個卻思維清晰。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這是因為人們對大腦皮層的利用程度不同導緻的。
大腦中的神經元,會經曆嬰兒期和青少年期的大規模連結和分裂,在二十歲之前基本定型。
但是,我們每一次談話、閱讀、學習和經曆,都會造成連結的斷開和重連、強化和減弱,也就是說,大腦無時無刻不在調整和優化。
愛因斯坦的大腦中,左右半球的頂下葉區域異常發達,比普通人的平均厚度多出一厘米,大腦寬度也超過普通人 15% 左右,就是他不斷學習的結果。

與身體一樣,大腦也需要養護,才能在年老時仍然保持清醒。
加利福尼亞大學的馬克·羅茲維格團隊,曾曆時10餘年,經過16次實驗,發現了多重感官體驗對大腦的作用。
他們把一胎所生的老鼠分成三組,每組在不同的環境下生活。結果發現:在多重感官刺激環境中生活的老鼠,大腦皮層更重、更厚;激發神經沖動傳遞的“乙酰膽堿”酶,也更具活性。
這是因為,大腦對于信息的處理,要經過感覺、路徑選擇和認知三個階段。
多重感官體驗的環境,可以幫助大腦更快地将信息轉換成語言。
接着,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信号分别在大腦不同的區域被處理。被激發的感官越多,它們所在區域得到鍛煉的機會就越大。
最後,大腦會合并所有信息并做出判斷。而信息越豐富,認知過程就越複雜,産生的認知模型也就越多。
因此,想要獲得強健的大腦,我們真的要多到外面看看,接受來自新鮮環境的刺激。


現在我們知道了,多鍛煉大腦能夠讓它保持活力。那麼,你知道怎樣學習,對大腦的使用效率最高嗎?
大腦發育的活躍期在兩歲和十多歲的時候,這個階段,大腦生會發展出大量新的神經分支,如果在這個階段得到刺激發育,就容易發展出新的技能,如果不能得到,這些分支就會被自然的裁剪掉,以後要再想發展會比較困難。
在智商水平基本穩定的情況下,想要讓自己的學習更有成效,有什麼秘訣嗎?其實還真有。
當你在讀一本書或聽一場報告的時候,大腦中數以百萬計的神經元同時被激發,它們都攜帶着信息,每一個神經元都在試圖抓住你的注意力,然而,隻有少數能夠成功。
如果某項信息的刺激足夠強,神經元的周圍就會長出一根很細的絲,這就是短期記憶。

刺激越強,記憶就越深刻。把短期記憶不斷重複,神經元就會慢慢變粗,重複的次數越多,它就越可能變成長期記憶。
因此,在學習新知的時候,如果我們能夠利用多重感官,如視、聽、嗅、觸共同感受刺激,記憶會是是最深刻的。
在其中,視覺是最有力的感官,占用了約一半的大腦資源。
這是因為,我們的祖先必須通過視覺發現威脅所在,并且找到糧食供應,發現生殖機會。利用大腦的這一特點,可以提高學習的效率。
根據科學實驗,如果把信息以文字或口頭的形式提出,72小時之後再測試,人們紙隻能記得其中10%的内容。但是,如果在這條信息的提出過程中加入一張圖片,那麼測試結果将會提升到65%。
因此,最好的學習和記憶方式,是把内容畫出來,或者是結合圖片,甚至做成動畫,很多時候簡單的一張圖,就能勝過千言萬語。

人類的進化史告訴我們,我們的适應能力非常強。
在我們适應環境的同時,大腦通過增加神經元的方式,變得越來越更聰明。
但是,大腦也是人體中最脆弱的器官之一,很容易犯錯和退化。
要充分利用大腦,我們必須學會應對壓力,保持足夠的睡眠,并且給神經元足夠的刺激。
這樣,就能不斷增強自己的記憶能力和反應速度。

我是一個愛讀書的職場人,頭條簽約作者。 我堅信“腦内千山萬水,不如腳下一步,哪怕是跌出去的一步。” 很多時候,困住我們的不是難題,而是想象。 通過閱讀、理解和嘗試,能夠幫助我們走出人生的重重迷霧。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關注我,或者幫我轉發一下,謝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