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職場

 > 科曼公司

科曼公司

職場 更新时间:2024-12-25 21:54:40

科曼公司(K-MAN科曼老闆的故事)1

一個眼裡有光的男人

科曼公司(K-MAN科曼老闆的故事)2

他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K-MAN這個品牌在越野圈可謂大名鼎鼎。産品價格不低,銷量也不小,那老闆理應是個有錢人。

但有沒有一種可能,真的有一種人做事情、做企業是純粹的出于鑽研和熱愛,而不是把金錢放在首位的?

我不知道有沒有這種可能,但跟他熟的人,都說他是。

他叫姜太雲,他創立了K—MAN(科曼)品牌。

他應該有什麼樣的故事?


1

理工男的職場路

故事的開頭千篇一律。

一個機械專業的工科男,畢業後順理成章地進了一家國際頂級的制造品牌并一路晉升。這個品牌,就是做減振器的。

出于對機械的興趣和熱愛,在“打工”時代,他就把減振器的技術和上下遊的産業鍊摸了個明白。

“摸個明白”并不是為了什麼,隻是單純地想把這個産品搞清楚,就像大學的時候做課題、搞試驗一樣。

在摸出門道之後,他覺得自己“行”了,想要多做些東西了。

科曼公司(K-MAN科曼老闆的故事)3

似乎每一個創業者都能講出這樣的故事——在覺得自己“行了”的時候,被澆了一盆冷水。而且跟每一個能講出這樣故事的創業者一樣,潑出這盆水的,就是姜太雲當時的老闆。

姜太雲數次向老闆提議希望能做一些自主研發的創新産品,老闆隻是覺得這個年輕人有點“不務正業”。

年輕人需要證明自己。對于準備好了的人,機會并不罕見。

一名知名的越野賽車手向當時還是“打工仔”的姜太雲抱怨找不到合适的賽車減振器:“一支一萬多,一台車要用八支,然而花這麼多錢性能還不是最好的。”賽車手的下一句話就是:“你不就是做減振器的麼,能不能給我們做一套賽車減振器?”

這次對話發生于2009年。


2

年輕人決定下海

2010年,姜太雲正式離職。

既沒背景也沒資金,要做的東西在中國市場上尚屬技術空白,連零件供應商都找不到。他就這麼開始了。

“那時候也年輕嘛,沒想過未來會怎樣。就一心想搞技術,是一種充滿熱愛和有點理想主義的狀态,就有點無所畏懼。”

科曼公司(K-MAN科曼老闆的故事)4

辭職下海的年輕人搬去了浙江嵊州——一個朋友在鄉下有個院子,他可以以最低的生活成本進行減振器的研發。

在這裡,他經曆了無數次推倒重來,無數次捉襟見肘。

2011年11月,他成功研發出了K-MAN第一代賽事減振器。

初代産品自然有些不成熟,但提起當時,姜太雲至今都很自豪:“那時候别的減振器還隻有不可調節,或者是隻有一個壓縮調節,但我們做出來了支持壓縮調節和回彈調節的産品。”

做出了第一套産品後,姜太雲忐忑地扛着8支減振器,從浙江嵊州坐了一夜的大巴車去到山東臨沂,拿給賽車手試車。

之後的故事,是那位賽車手駕駛着裝了K-MAN八根減振器的賽車,在比賽中拿到了好成績。對孤注一擲的姜太雲和初生牛犢的K-MAN品牌來說,這個“好成績”太重要了,它決定了他能不能走下去,以及往什麼方向走下去。

今天看來,這個品牌當然走下去了,方向也很明确——姜太雲攜K-MAN正式填補了中國市場上越野賽車減振器技術空白,踏上了創業之路。

科曼公司(K-MAN科曼老闆的故事)5


3

“賭赢了”

創業的路,并不好走。

但姜太雲回憶起那幾年的工作狀态,至今都是興奮的懷念:“那時候不是在搞研發,就是在試車和跟比賽收集數據。一年到頭全國各地的賽場到處跑,曬得很黑,還總是灰頭土臉的,的确是辛苦,但真不覺得累,就一門心思要着怎麼做出好産品,幹勁兒十足。而且那幾年也算是借着機會看遍了祖國的大好河山,也去了很多國家……”

科曼公司(K-MAN科曼老闆的故事)6

2012年,K-MAN第一次參加中國最殘酷的越野拉力賽——環塔。

此後,他和他們經常出現在國内、國際的頂級賽事上,直到達喀爾。他和他們經常出現的那些場合中,使用K-MAN減振器的賽車越來越多了。

2020年韓魏駕駛裝着K-MAN減振器的“大黃蜂”闖入了達喀爾,闖出了在達喀爾賽場上中國車手有史以來的最好成績——也是達喀爾賽場上前所未有的中國品牌。

科曼公司(K-MAN科曼老闆的故事)7

裝着K-MAN減振器的韓魏賽車在達喀爾 圖|韓魏賽車

當年的“出走”多少有點賭氣。但姜太雲已經實現了代表中國科技制造的身份,站進全球技術舞台的夙願。

他“賭”赢了。


4

“揚名”

機會又一次寵幸了準備好了的人。

2012年,有越野愛好者在賽場看到K-MAN減振器,感覺很不錯,于是就找到姜太雲問能不能做點民用越野車的氮氣減振器。

那時候的越野玩家,有不少是真的懂越野懂技術,跟他們交流姜太雲有種遇到知音的感覺。當時的改裝市場也風頭正勁,他決定将賽車的減振器技術帶到民用越野市場。

2013年2月,K-MAN完成了Jeep牧馬人減振器的研發。試用的是重度玩家,喜歡激烈的駕駛,并不太在意舒适性,所以當時得到的反饋是“行、不錯”。

于是第一代産品開始被投向民用車市場。

科曼公司(K-MAN科曼老闆的故事)8

姜太雲清晰的記得,第一套産品賣了是15300塊錢:“當時拿到錢特别高興,因為那時候沒錢,零件的貨款都是欠着賬,拿到錢就趕快先給付上一些。”

這15300塊錢挺貴,但掙得也還真不容易。産品因為是從賽事減振器衍生而來的,安裝和調試對技師要求很高。姜太雲要自己做研發,搞測試,還經常自己當技師做組裝,聽着都很辛苦。

懂技術、不怕勞苦的姜太雲跌跌撞撞,帶着K-MAN在民用越野市場也算“揚名立萬”了。

科曼公司(K-MAN科曼老闆的故事)9


5

過“大坎”

那些大名鼎鼎“創業者”們都能講幾個驚心動魄的沉浮故事,姜太雲也一樣。

在“揚名立萬”後不久,姜太雲“翻車”了。這次“翻車”,把他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企業和驕傲一筆勾銷。

直到今天,人們還總是提起那段故事。

科曼公司(K-MAN科曼老闆的故事)10

關鍵詞是“漏油”。

漏油事件的來龍去脈早有定論。大家看不見的是姜太雲咬着牙,陪着笑,給用戶和經銷商退款,收回大量沒有利用價值的廢品——用盡了所有的資金,賠掉了全部的口碑。

創業6年的姜太雲回到了起點——背着“漏油”的口碑,K-MAN的品牌力似乎比起點還低。

于是,有人勸姜太雲“要不放棄K-MAN重新立個招牌吧,那樣虧損會小一些”。

可他不舍,更不願:“在減振器領域,中國需要一個代表中國科技制造水平的品牌站在世界的舞台上。科曼要成為這個品牌,成為“中國制造”走向世界的驕傲。我熱愛這個行業,這是我要做一輩子的事情,就想要敞亮真實。那我就該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

後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他爬起來了。

科曼公司(K-MAN科曼老闆的故事)11


6

匠心如初

姜太雲至今都保持着高頻熱情的工作狀态,駐紮在工廠,基本每天的工作時間都超過16個小時。

他更喜歡的身份是“工程師”而不是“老闆”,與其處理管理和财務,他更願意埋身到生産車間和實驗室去,從每一個細微之處改善性能。

采訪在K-MAN董事長的寬大的辦公室内進行。“寬大”并非完全因為他董事長的身份,而是他需要不止一張寬大的辦公桌來擺放減振器的零件、圖紙,同時地上的各個角落也遍布着各種各樣的“鐵疙瘩”們。

科曼公司(K-MAN科曼老闆的故事)12

他對每一個造訪者滔滔不絕、如數家珍地介紹着這些外行們看不懂的零件,是從什麼國家進口的,參數有什麼優勢,為什麼我們國家還造不出這樣的東西,“我們”怎樣在性能指标上有所進步……

科曼公司(K-MAN科曼老闆的故事)13

姜總一定是個有錢人。他的産品賣得并不便宜,他的産品銷量并不低,他的工廠占地面積堪比FOX,他廠裡的工人數量同樣堪比FOX。

但他所談論的一切,他所熱衷的一切,他所追求的一切,都沒有涉及到“錢”這個字眼,甚至作為一名企業家,他連“利潤”這個詞都沒有說過。但我絕不相信他不關心利潤。

也許,這是夜深人靜時他鑽研的另一個課題。

科曼公司(K-MAN科曼老闆的故事)14


采訪手記

當無意中提到工作之餘最大的興趣愛好是什麼時,姜太雲愣了一下。

因為我們明顯是想問喜歡的休閑娛樂項目,但他能想到隻有“搞科研,技術研發就是我最大的樂趣”。

就連玩越野,他說他喜歡,但在追問下才明白,原來他所說的喜歡其實是通過越野車去感受減振器,而并不是想要越野本身。

“如果不用處理公司事務隻讓我搞研發,那我會一直精神充沛根本不會覺得累,泡在實驗室裡研究技術是多麼其樂無窮。”說這些話時姜太雲的眼裡閃着光,讓人不得不被他對技術的熱愛所觸動。

還記得文章開頭的那個“設想”麼:“有沒有一種可能,真的有一種人做事情、做企業是純粹的出于鑽研和熱愛,而不是把金錢放在首位的?”

他可能就是。

文|燕七、肖晗 部分圖片來源K-MAN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職場资讯推荐

热门職場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