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稱呼中也有大學問

稱呼中也有大學問

教育 更新时间:2025-11-16 18:43:44

  作者:劉 敬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曾言:“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須咀嚼消化”于我,白化文先生的《退士閑篇》恰是“須咀嚼消化”的一部厚重之作雖先生笑言“為了寫‘閑談’,我假定讀者對象絕大部分是跟我一樣的外行,咱們業餘對業餘”,但那是自謙,是美德咱呢,卻是真“業餘”,不“咀嚼消化”怕是不行——,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稱呼中也有大學問?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稱呼中也有大學問

  作者:劉 敬

  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曾言:“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須咀嚼消化。”于我,白化文先生的《退士閑篇》恰是“須咀嚼消化”的一部厚重之作。雖先生笑言“為了寫‘閑談’,我假定讀者對象絕大部分是跟我一樣的外行,咱們業餘對業餘”,但那是自謙,是美德。咱呢,卻是真“業餘”,不“咀嚼消化”怕是不行——

  簡言之,《退士閑篇》是白化文先生談民俗文化與古典文化的随筆結集,共計34篇,分作三輯:“器物溯往”“史記閑談”“語文小識”。

  作為當代著名文化學者,先生雖早已從北京大學退休,但身退“思”進,對于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複秉承古代筆記叢談的史筆傳統,糅合以老北京閑談的語言藝術,縱論古今器物之形制變遷,漫話《史記》中的将相哲賢,詳析部分古漢語之修辭用法,鈎沉典籍史料中的語言現象,看似“扯閑篇兒”,實則有趣有味,怡情悅性,增智長慧。

  且以我們身旁的一些尋常物件,抑或小說詩歌、影視作品中的那些貌似普通今已難尋的部分生活、學習用品來說,大多數人可能會因司空見慣而不加深究,甚至以訛傳訛而不自知。譬如,當下正是春光萬裡、風筝滿天的時節,誰又能想到,這小小的風筝,從古飛到今,其背後還藏着一番學問呢。通常,我們會将古詩文中的紙鸢與風筝混為一談,可通過白化文先生如數家珍般的“閑談”,方了悟“起碼在唐代,它們可是兩種事物”。因為“唐五代詩文中說到的‘風筝’可全是‘檐鈴’,或說是‘風鈴’‘風铎’”。而時過境遷,物是“名”非,“宋代以下的用典者筆下的風筝是否就是紙鸢,還得結合上下文來看”……白化文博古通今,引詩文,摘民歌,舉史實,做對比,直讓人眼界大開,啧歎連聲。

  與風筝類似,在“器物溯往”一輯中,諸如如意、拂塵與麈尾,諸如“卦影”“蜂台”“升官圖”,乃至琉璃喇叭、竹夫人與湯婆子、舊北京的自行車等,作者均引經據典,鑽研考證,而又能化繁難深奧為通俗淺顯,變枯燥乏味為情趣漫溢,每每讓人豁然開朗。尤其是釋如意、話拂塵、談麈尾等,作者更是不惜筆墨,探本溯源,細剖詳解。你看,作為一種普通器具的“如意”,即古人口中的“爪杖”,原來竟是我們現今仍在使用的“癢癢撓兒”,隻是随着時代的變遷與社會的發展,“如意”才演變成吉祥話,後進一步起着指點指示、擊節贊賞、道具教具、軍事指揮及質酒抵押等作用。而随着形制的演變,如意的造型與内涵也在不斷豐富,其在清末的上層社會中,尤其是在祝壽禮儀及婚禮中作賀禮、作定物時,地位的重要性遠遠出乎我們的意料……

  “我們必須把文學作品中的典故,以及作家自身和煽動起的情感與史實區别開來。透過司馬遷動情之筆,我們還是能夠正視曆史的本來面貌的。”這是白化文先生對後學的諄諄告誡。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但面對這一皇皇巨著,很多人怕是與筆者一樣望而卻步吧,因囫囵吞棗尚可,真正讀懂殊非易事。白化文先生卻以電視劇《漢武大帝》作為引子,在“史記閑談”一輯中,以嚴謹治學、尊重史實的态度與夾叙夾議、亦莊亦諧的語言,引領大家踏上一段穿越之旅,去拜谒“隻典征裘不典琴”的司馬相如、猿臂難封的不侯之将李廣,去憑吊“公子為嬴停驷馬,執辔愈恭意愈下”的魏公子信陵君、“運籌策于帷帳之中,決勝于千裡之外”的張良……先生不妄言誇飾,更不編造戲說,反而一再強調,要“互見”式閱讀,以辯證的眼光去科學地探尋、對比,真正全面地理解作者,理解作者筆下那些君主将相、英雄豪傑……

  此書最後一輯“語文小識”部分,更是博雜豐厚,真知灼見頻現。如《桃花源記》中的“規往”做何解釋?“知唐桑艾”有何典故?“博喻”有哪兩種手法……頗值沉潛往複,“涵泳乎其中”。(劉 敬)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