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潮州的文化資源豐富,被譽為“中原古典文化的櫥窗”。當下的潮州不僅有傳統與古典,還有創新與時尚。如今在古城潮州,越來有多年輕人喜歡傳統文化,并投身其中,用新的方式呈現它,用當下的語言為潮州傳統文化賦新意。即日起,《南方日報·潮州觀察》推出“潮人潮藝”欄目,尋覓潮州傳統文化的創新表達。敬請垂注。
鄭烨娃
“本想做個仕女,沒想最後還是關公。”鄭烨娃說這句話時,指的是她在廣東工藝美術精品展中獲金獎的麥稈畫作品。其實,這更像是她的生活寫照。
六月中旬,一場大雨瓢潑。在潮州古城牌坊街上,藝術氣息濃厚的臻素藝境客棧裡,生于1984年的鄭烨娃講述着她與麥稈畫的故事。柔情低語間,夾雜着她對潮州麥稈畫這門非遺傳統技藝的熱愛。而創新創業的艱辛和堅持,讓這位從小喜歡仕女形似仕女的南方女子,不經意間有着關羽的豪情與毅力,還有着“非遺新造物”的想象力。
曾經興盛今式微
當“關羽”遇見“仕女”
麥稈畫源于我國古代中原地區,始于隋唐時代的宮廷工藝品,已有千年曆史。自上世紀四十年代進入潮州後,融合了潮文化的精緻,既有潮州刺繡的纖細,又有中國畫的韻味。
鄭烨娃作品《關羽》
這幅《關羽》麥稈畫是高浮雕的。作品裡的關羽手提大刀,立于虎皮之上,隻是面孔不似尋常關公那般怒目圓睜,多了幾分柔情。
工序繁雜,制作這樣的一幅作品,實屬不易。從麥稈到成品,須經過挑、截、剖、刮、熏、蒸、浸、漂、曬、染、固、熨以及剪、刻、編、繪等諸多工序。
鄭烨娃手裡的美髯公其面部用的是蠟雕,麥稈制作而成的長須似從臉上長出來,而不是像傳統手法那樣貼上去。“這樣看起來更像真的。”
“前後試了很多種材料,泥塑、軟陶等等都不行。”家傳麥稈畫手藝,加上陶瓷學校工藝雕塑專業的背景,讓鄭烨娃的《關羽》脫穎而出。
上陶校學工藝雕塑,一開始鄭烨娃是抗拒的。“一個女孩子要跟泥打交道,何況我一直那麼喜歡畫仕女圖。”眼前的鄭烨娃一襲素裙,低眉婉轉,确難讓人與泥土聯系起來。
當年的分數足夠讓鄭烨娃上高中。而父親鄭和卻堅持讓她上中專,學雕塑。
乖乖女終究抵不過執拗的父親。“我爸有藝術脾氣。”鄭烨娃笑着說,父親曾在潮州特種工藝廠上班,對麥稈畫、蛋雕、泥塑都很熱愛。
上世紀中後期,麥稈畫曾在潮州盛行一時,當時有上千人在從事麥稈畫的制作,來自海内外的訂單源源不絕。然而,好景不長,麥稈畫市場日漸萎縮,特種工藝廠也因此停産。
有些灰心的父親一度拒絕女兒學習麥稈畫,但這也抵不住鄭烨娃對這門家傳手藝的好奇與熱愛。
直到畢業前夕,父親才道出他的初衷:麥稈工藝品,從平面到半浮雕到立體,雖有立體人物,但臉部都是畫的,整體并不協調。父親希望女兒學習工藝雕塑,為麥稈畫的創新提供專業支撐。
最終,在鄭烨娃的生活和創作裡,麥稈與雕塑融合,關羽與仕女也相融合了。
突破傳統創新藝
“尋找屬于自己的時代”
一度按着父親的意願生活、學習、工作的鄭烨娃并不滿于現狀,“我要找到屬于自己時代的東西。”
她已然找到了一些:在她手裡,麥稈畫不局限于傳統大幅花鳥、山水題材的模樣,這些經過一系列工藝處理的麥稈與手機殼共融、與幹花再生、與香薰片搭配、與玩具偶遇、與音箱結合……
在臻素藝境客棧裡,鄭烨娃在其中布置了很多關于麥稈畫的内容。
麥稈畫這一日漸式微的傳統藝術似乎又找到了一條全新之路。
為讓麥稈工藝走入更多尋常人手裡,走進年輕人的心裡,鄭烨娃在網上追尋大衆日用消費的足迹,“看現代人買什麼最多,我就設法把麥稈工藝跟它相結合。” 鄭烨娃希望大家來潮州旅遊時能輕松帶走潮州特色工藝品,且實用。
手機殼與麥稈畫的結合,正是出自這一初衷。新點子閃現,但實踐不易。鄭烨娃為此自學滴膠技術制作,試驗了N次,失敗了N次,終于将麥稈畫與手機殼較為完美地融為一體。她的手機殼裡,麥稈制作的蝴蝶翅膀以細切工藝完成,纖細逼真,搭配幹花,簡約大方而清新雅緻。
“父親一開始并不看好這樣的創作,我隻能在學校附近租個房子偷偷搞創作。”在父輩的眼裡,這樣的小玩意兒不值一提。
然而,這樣的手機殼很受歡迎,不少客戶下訂單。“可是,我沒産量。”鄭烨娃又是歡喜,又是憂愁。
有設計能力,有市場,卻沒有産量,這是很多傳統工藝轉型時遇到的相同問題。
在臻素藝境客棧裡,麥稈畫、潮繡的潮文化作品随處可見。
對于鄭烨娃來說,麥稈工藝要發展,旅遊禮品是一條路,另一條路,則是高端定制。
通過造型設計、改變外框裝飾等,鄭烨娃成功拿下了深圳等地高端客戶家裝精品訂單;與玩具如金剛猴相結合碰撞,這讓她找到新的載體,“賦予麥稈工藝新的生命力。”創新與精緻,這讓鄭烨娃拿下了不少國家級評比的金獎。
2019年度廣東十佳“非遺新造物”評選,她的麥稈工藝藍牙音響成為十佳之一。
相對于時尚的外觀,鄭烨娃對于原材料的選擇卻堅持傳統。
客棧裡的麥稈畫裝飾
“潮州麥稈畫大多選用柔韌度高、光澤度高的大麥制作如精緻細切工藝,堅韌度高的小麥則表現質感堅挺的樹石。”為此,鄭烨娃四處尋找和嘗試,最終在省内找到一個地方,專門培植适用于麥稈工藝的大麥。
“我爸終于認可了。”相比客戶的認可,鄭烨娃内心更在意父輩的認可,這是關于麥稈畫兩個時代的對話。
從教學到主題客棧
“比我還大的‘女兒’”
“粵東創業英雄會”創業大賽、廣東“衆創杯”創新創業大賽技能工匠争先賽……鄭烨娃頻頻參賽,相比賽果,她更看重的則是“讓更多人知道麥稈畫和市場前景。”
雖然麥稈畫進入潮州時間并不長,但早于2009年便已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可謂潮州傳統工藝美術的代表之一。但,傳承堪憂。
讓更多的人了解并投身麥稈工藝行業。這是鄭烨娃的夢想。
為此,2012年起,她便在潮州高級技工學校開班授徒,此後又在潮州市職業技術學校開課。
傳統工藝制作的教學,往往隻有方法實操,并沒有什麼文字内容。鄭烨娃希望麥稈畫的教學更規範化。
于是,鄭烨娃與人合編《潮州麥稈畫》校本教材,并結合素描、色彩、雕塑等方面立體教學。
又是一年畢業季,鄭烨娃在朋友圈裡曬學生的作品,“好欣慰,都是些乖寶寶。”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然而,授徒容易,留人難。幾年下來,300多名學生最終隻有2位女學生選擇進入這一行業。
即便如此,這兩位學生進入麥稈畫行業,依然面臨着家庭等方面極大的阻力。一名來自饒平農村的女生跟随了鄭烨娃學藝後,對麥稈畫非常熱愛,但家裡極力反對。“她是家裡的大女兒,有經濟壓力。”父母不支持不理解,這位女生常常打電話打到“嚎哭”。鄭烨娃有些自責,她揩了下眼角:“如果我能給她們更高的工資,她家裡人就不會覺得我是個騙子。”
2015年,鄭烨娃組織學生成立了工作室,并在工作室裡開設體驗課。通過精心設計課程,大小朋友們可以在一個下午的時間裡,既能體驗到麥稈畫制作的精髓如細切工藝,又能較短時間内完成一幅完整的作品。
2018年7月,她和朋友們還開了臻素藝境客棧,客棧的每個房間都能找到麥稈畫的元素,一幅大的挂牆作品,一個小的擺件。甚至在樓上,還有個培訓室,供市民愛好者們常态化預定麥稈畫課程。
鄭烨娃在做麥稈畫培訓
去年,她開始以麥稈畫等潮州傳統文化為主題,打造住、學、遊、研于一體的研學路線。
這一切都擠占了鄭烨娃作為年輕母親的時間。
有人說,鄭烨娃有兩個“女兒”,一個是9歲的女兒,另一個便是麥稈畫。
“麥稈畫這個‘女兒’比我還大!”鄭烨娃笑了。
鄭烨娃為麥稈畫的付出讓女兒“吃醋了”,“有次晚上我很晚回家,女兒假裝睡着不理我,一個晚上都不理我。我先生說我太久沒陪女兒,又爽約好幾次。”說着說着,鄭烨娃雙手揉眼,對女兒的虧欠始終是塊心病。
“從工作室、大講堂到客棧,都已經稍微達到目标了。若不是疫情影響,估計能騰出手來照顧小朋友了。不過今年下半年還得專心創作。”鄭烨娃始終放不下麥稈畫這個“大女兒”。
【作品簡介】
麥稈畫工藝藍牙音響
麥稈工藝藍牙音響,将麥稈畫與藍牙音響這種符合主流消費人群審美需求的載體進行結合,讓人耳目一新。
麥稈畫工藝加濕器
麥稈加濕器,是以潮州傳統工藝麥稈畫為主體特色的實用性産品。設計師提取麥稈畫的工藝精髓,與生活用品“加濕器”及流行的時尚工藝元素“永生花”相結合,創新研發出具有地方文化工藝特色又兼具實用性的文創作品。
麥稈畫小夜燈
手機殼蝶戀系列
手機殼“年年有餘”系列
麥稈畫手機殼蝶戀系列,提取傳統工藝麥稈畫的精髓技法“細切法”制作産品主體圖案,結合押花工藝,制作出适合年輕人審美的創新非遺生活實用品,适合産量化生産。
麥稈工藝木質包
麥稈工藝木質包,設計師提取麥稈畫的工藝精髓,與生活用品女性包包及流行的時尚工藝元素“手工木質産品”相結合。麥稈工藝木質包獲評2019年潮州十大手信(工藝類)。
【南方日報記者】蘇仕日
【海報設計】邱洪添
【作者】 蘇仕日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 客戶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