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今天寒衣節是什麼意義

今天寒衣節是什麼意義

民俗 更新时间:2025-01-07 21:46:06

今天是農曆的十月初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的寒衣節。和“大名鼎鼎”、衆所周知的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相比,寒衣節絕對是一個不太為現代人熟知的傳統節日了。

今天寒衣節是什麼意義(你了解這個古老的節日嗎)1

在中國古代,寒衣節雖然不是與春節、中秋相提并論的重大節日,但也是與清明節、中元節(陰曆七月十五日)并稱的三大“鬼節”之一。不過,因為寒衣節的起源比較撲朔迷離,加之節日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區,又是與鬼神相關的節日,所以對多數人來說,這個節日就顯得比較神秘了。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跟大家介紹一下這寒衣節的起源和習俗吧。

一、寒衣節起源諸說

有人認為,寒衣節起源于周代,因為《詩經·豳風·七月》明确記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漢代儒者毛亨诠釋此句句義說:“九月霜始降,婦功成,可以授冬衣矣。”意思是說,從九月開始,天逐漸冷了,該添置禦寒的衣裳了。另外,《禮記·月令》記載農曆十月立冬時,周代有迎冬之禮。天子率三公九卿等高官權貴到北郊行禮。禮畢返宮,獎賞為國捐軀者,撫恤其妻子兒女。有人推測,《禮記》所載周天子對逝者的賞賜,就是送寒衣。上行下效,相沿成習。

今天寒衣節是什麼意義(你了解這個古老的節日嗎)2

今日還原的古代祭祀禮儀

有人則認為,寒衣節起源于秦朝孟姜女為給被抓去修長城的丈夫送寒衣,千裡尋夫,到後發現丈夫已死,屍骨被砌進長城城牆,遂恸哭不已,哭倒長城的故事。自此,長城内外民衆,便将農曆十月初一稱作“寒衣節”。十月初一給逝去的親人燒送寒衣,成為北方民衆憑吊已故親人的重要節俗。宋朝詩人劉克莊曾寫《讀秦紀七絕》詩感慨道:

黔首死于城者衆,杞梁身直一微塵。

不知當日征入婦,親送寒衣有幾人。

也有人認為,寒衣節起源于東漢時。這種說法源于一則目前尚無法考證是否屬實的民間傳說。在這則民間傳說中,有一位名叫慧娘的女子,她的丈夫叫蔡莫。夫妻二人的名字,雖同樣在正史文獻中,無可稽考。不過,這則民間傳說的作者,卻将二人與一位真實的曆史名人挂上了鈎。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造紙術發明者蔡倫。

今天寒衣節是什麼意義(你了解這個古老的節日嗎)3

民間傳說的作者,将蔡莫設定為蔡倫的哥哥。蔡倫發明造紙術後,蔡莫夫婦見有利可圖,于是向蔡倫學習造紙術。卻因學藝不精,造出了一屋子廢紙,賣不出去。慧娘想出了一個辦法,她躺進棺材裡詐死。蔡莫則喊來鄰居們,幫忙處理“後事”。蔡莫将自己造的廢紙折成錢狀,在棺前焚燒。這時,慧娘“蘇醒”過來,告訴衆人說:“陽間錢路通四海,紙在陰間是錢财,不是丈夫把錢燒,誰肯放我回家來!”蔡莫故意說道:“我隻給你燒紙,啥時候給你燒錢來?”慧娘說道:“在陰間,用你造的紙折成的錢,就是錢财。我用你燒給我的錢賄賂閻王、小鬼,所以才被放回來。”夫妻二人合演的雙簧,令衆人信以為真。蔡莫造的紙,很快就脫銷且供不應求了。由于這事發生在十月初一,人們便都趕這天,上墳燒紙,祭奠逝者。

今天寒衣節是什麼意義(你了解這個古老的節日嗎)4

還有人認為,寒衣節起源于明朝。《禮記·月令》記載,農曆十月,稻谷已收獲進倉,用新谷制作的各種吃食,首先要祭奠祖先,謂之“薦新”。天子也開始穿皮裘衣,昭告天下:冬天來臨,改穿冬裝。朱元璋遵循古禮,十月初一早朝時,行“授衣”之禮;并将新收的赤豆、糯米做成熱羹,賜給群臣嘗新。南京民間流傳民諺說:“十月朝,穿棉襖,吃豆羹、禦寒冷。”“寒衣節”由此而來。

今天寒衣節是什麼意義(你了解這個古老的節日嗎)5

朱元璋劇照

綜觀上述四種“寒衣節”起源的說法,孟姜女哭長城、蔡莫夫婦燒紙錢,均為民間傳說,于史無稽,不足為據;周代迎冬禮,卻又無授寒衣這一重要的節俗;朱元璋授衣,卻又與宋代已有許多“寒衣節”風俗記述、詩詞描畫不符,時間偏晚。鑒于宋代以前文獻,罕有提及“寒衣節”現象,可以推測,“寒衣節”作為節日,大概在宋代時正式形成。

當然,這一判斷,并不表明,“寒衣節”諸節日元素也是在宋朝形成的。比較合理的說法,應是自周代起,人們在冬季即将來臨之際,已有迎冬、祭祖、薦新等一系列的禮俗活動。經過長期的演變,到宋朝時,人們在傳承古代禮俗的同時,又增添給遠在外地戍邊、經商、求學的親友送冬衣,給逝去的親人送寒衣(多為紙制)等節俗,“寒衣節”正式形成。

二、“寒衣節”節俗的時代演變

相較于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異彩紛呈的節俗而言,“寒衣節”的節俗比較簡單,主要有祭祖、授衣。《詩經》、《禮記》記載的相關周代禮儀,成為秦漢以後曆代實施相關禮俗的權威依據。由于時代變遷,上述節俗也呈現出不同的形式。

今天寒衣節是什麼意義(你了解這個古老的節日嗎)6

《長安十二時辰》唐玄宗劇照

風流天子唐玄宗于天寶二年(743年)八月下诏:“每至九月一日,薦衣于寝陵。”或許直接促成了民間拜墓送衣節俗的形成。 由于陰曆九月,天氣尚暖,送寒衣稍嫌早,因此,宋代人将此節俗推移到十月朔(初一)日。

宋代十月朔的節俗,主要有授衣、祭祀、開爐。呂希哲記載:十月初一日,皇帝對守衛京師的禁軍将校,及邊防軍中的大帥、都漕(都漕運使司的主官,職掌運輸事務)、正任侯等将帥,并賜錦袍。以往,不賞賜河北、陝西、河東轉運使副等職官錦袍。後來,有人上奏,認為此制不允,上述職官才獲得皇帝賜予的衣襖。諸軍将校皆獲賜錦袍。

今天寒衣節是什麼意義(你了解這個古老的節日嗎)7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則記載,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自九月下旬“即賣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燒故也”。十月初一日,“士庶皆出城飨墳”。

今天寒衣節是什麼意義(你了解這個古老的節日嗎)8

南宋吳自牧撰寫的《夢粱錄》也記載,南宋京師臨安(今浙江杭州),也是“士庶以十月節出郊掃松,祭祀墳茔”。也是從兩宋時起,民間逐漸興起了在十月朔日掃墓,并焚燒衣物的風俗。周密《武林舊事》記載:“十月朔,都人出郊拜墓,用棉裘褚衣之類。

元代,正式将十月一日祭祖上墳,稱為“送寒衣節”。熊夢祥《析津志》記載道:“是月,都城自一日之後,時令謂之送寒衣節。祭先上墳,為之掃黃葉。

明代,北京一帶已出現用五色(一般為紅、黃、藍、白、黑色)紙,專門裁制、售賣寒衣的紙肆。寒衣分男衣、女衣,長一尺多,衣服上印有文字、印章,然後封緘,寫明逝者的籍貫、姓氏、字号等,如同人間郵寄信件一樣。十月初一晚上,家家準備祭品,進行祭奠;同時呼喊逝者的名字,在門口(或到墳上),将紙衣燒掉。人們認為這樣做,逝者就能接收到親人寄來的寒衣。如果逝者去世不久,要用白紙做寒衣。原因是新鬼不敢穿彩衣。若家境貧窮,無錢購買,可自行制作。

清代,寒衣節與前代大緻相同,皆是在十月朔日,士民祭祖、掃墓;傍晚,緘書冥楮,用五色彩帛作成冠、帶、衣、履,在門外祭奠後焚燒。

三、“寒衣節”節俗地域差異與演變

自秦朝統一,至滿清覆滅,帝制終結,古代中國,常為大一統、多民族的國家。文明曆史悠久,國土面積廣袤,地域文化衆多,導緻同一節日的節俗,往往因時代、地域差異,而有所不同。如“寒衣節”為逝者焚送紙制寒衣的節俗,在不同的地域,在主要節俗大緻相同的前提下,又呈現出不同的地域文化觀念和特色。

今天寒衣節是什麼意義(你了解這個古老的節日嗎)9

今北京一帶,人們大多在十月初一日前,去紙店買冥衣鋪糊燒活的彩色(粉紅色、黃色等)蠟花紙,印上不同顔色(粉紅色紙印白色圖案,白色紙印青蓮色圖案,黃色紙印紅色圖案)的牡丹、菊花、蝴蝶等圖案。可以将其剪成衣褲狀,也可以不剪,裝在包有紙錢、冥鈔的包裹裡。祭奠時,焚香秉燭,全家依尊卑長幼次序,行四叩首禮。祭畢,将包裹或送到墳地,或在門口焚燒掉。

今山西南部地區,在用五色紙裁制的寒衣中,要夾裹一些棉花。當地人認為,隻有這樣,逝者穿着才會暖和;山西北部地區,不僅要用五色紙做成衣、帽、鞋、被,還要用紙制作一套房舍,與紙衣一并焚燒給逝者。晉中平遙、臨縣等地,是在淩晨時焚燒寒衣。同時,婦女們要在門外放聲大哭。當地人曾寫詩描繪這一場景說:“粘紙成衣費剪裁,淩晨燒去化灰埃。禦寒泉台果否用?但聞悲聲順耳來!

今天寒衣節是什麼意義(你了解這個古老的節日嗎)10

今河南洛陽一帶,有“十月一,油唧唧”的民諺。這天,家家戶戶要烹炸食品,剁肉、包餃子,作為祭祖的祭品,祭品以油膩為佳;洛陽市區、偃師等縣,人們不在墳上,而是在家門口及十字路口焚燒寒衣。具體做法是:傍晚,人們抓把土灰,在自家門前撒一個灰圈;然後在圈内,焚香上供,燃燒紙衣、紙錠,祭奠先人。洛陽一帶方言叫做“十月一兒,燒寒衣兒”。也有人在離家不遠的十字路口焚燒些紙衣、紙錠,為“遊魂路鬼”送寒衣,賄賂他們不為禍祟,且能與自家的亡人和平共處。為所謂孤魂野鬼燒寒衣的風俗,在今山東中部地區,也比較流行。洛陽新安縣一帶,則流行新婚女子,流行十月初一去為丈夫家去世不久的老人墳上添土;若在家廟中祭祖,還要請樂隊奏樂助興等節俗。

今山東西南部地區,寒衣節除要為逝者準備寒衣外,還要以逝者生前喜愛的戲曲或神話故事為題材,制作紙紮,與寒衣一并焚燒給逝者,供其在陰間娛樂。

今天寒衣節是什麼意義(你了解這個古老的節日嗎)11

有些地方,不僅流傳十月初一為逝者送寒衣過冬的風俗,即便健在的人,也要做一些象征過冬的事情。婦女們要拿出做好的棉衣,讓丈夫、兒女換季。如果此時天氣暖和,不适宜穿棉衣,也要試穿一下,圖個吉利。男子則多在此日整理火爐,疏通煙囪。,還要試着生一下火,以保證天寒時順利取暖。

文史君說

在傳承周代以來的若幹禮俗的基礎上,以在每年陰曆十月初一日,給逝去的親人焚燒寒衣(多為紙制)、祭奠逝者為主要節俗的“寒衣節”,大概在宋朝時正式形成。元、明、清曆代大緻傳承,流傳至今日。由于時代變遷、地域文化差異,不同時代、地域的寒衣節俗,又多有演變和差異。在科技昌明的現代,唯物主義和無神論雖已成為大多數人的共識,但人們還是願意通過傳承傳統的焚燒寒衣等節俗,來表達對逝去親人的哀思和牽挂。鑒于在馬路上大量焚燒紙張,确實有污染空氣、損害健康,甚至釀成一些危險事故,有些地方政府對此節俗,采取了相應的限制、取締等措施。對此文史君覺得,環保的考慮當然是必要的,不過為此一刀切地禁止也并不合适。像有些地方采用在市内劃定區域的辦法,文史君覺得是比較合适的。您覺得呢?

參考文獻

1.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華書局,2006年。

2. (宋)吳自牧:《夢粱錄》,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3. (元)熊夢祥:《析津志》,北京出版社,2015年。

4. (明)劉侗:《帝京景物略》,北京出版社,2018年。

5. (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北京出版社,2015年。

6. 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

(作者:浩然文史·郛生)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别說明外都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删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曆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号!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