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天說地聊曆史,東拉西扯講故事!大家好,我是阿右~
你注意到《水浒傳》裡出現了多少個張三嗎?魯智深看管菜園,周遭的破落戶頭子之一,過街老鼠叫張三;宋江的同事,就是閻婆惜出軌的那個,叫張三;宋江在清風寨,元宵夜賞花燈時,遇到劉高,自稱張三;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逃到雁門縣,形容圍觀追捕文榜的衆人時說,“張三蠢胖,不識字隻把頭搖;李四矮挫,看别人也将腳踏。”這麼多張三,張三招誰惹誰了?
今天我就和大家嘚啵嘚,張三李四的由來~
記載張三李四的出處,是王安石的《拟寒山拾得》,詩中寫到:“張三褲口窄,李四帽檐長。”這麼叫着還挺順口的。其實,張三李四王五趙六,最早說的是杭州的四姓18家。 杭州曾作為五代吳、越國和南宋的都城。一度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城市繁榮、外來人口衆多。在曆經各朝各代的戰亂變遷後,人口流動頻繁。相傳,真正的杭人,隻有留下的“張三李四王五趙六”四姓18家,才是真正的杭州人。後來就逐漸的,演變成了一種,對姓名的代稱。
而說起姓名,我們就不得不講講,古人是怎麼取名字的。之前我也講過,早期,古人同時擁有姓、氏和名。男人繼承氏,女人繼承姓。而在秦朝以後,姓和氏就逐漸的合二為一,簡化為一個姓了。人們的名字也就變成了由姓和名組成。人在出生時,因血緣關系繼承姓氏,但還無名。一般在出生三個月後,便由長輩給他取一個名,這叫“幼名”。随着人的成長,到了及冠之年,幼名就不适宜再在社交中稱呼了,需要另外有一個名稱,讓社會上的平輩和晚輩用來稱呼,這就是字,即所謂的“冠而字之”。
一些比較出名的人物還有号,比如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詩仙李白,還有兩個号,一是青蓮居士,二是谪仙人;蘇轼的号應該是最出名的,東坡居士,大家都管蘇轼叫蘇東坡,可能是因為東坡肉太出名了。
但是,古時候因為文化水平的差異,也不是所有人都有名字,窮人家讀不起書,也不識字,除了繼承祖宗的姓氏,往往一輩子也沒個正式的名字,那這些底層老百姓們怎麼稱呼呢。往往就是以他們在家裡的行輩排列來稱呼。也就有了張三李四這樣的稱謂。還有一種有趣的命名方式,就是以父母的年齡之和來命名,比如父親24,母親22,加起來是46,他們的孩子就叫四六了。
據說朱元璋的父親,就叫做五四,而朱元璋本人其實是叫朱重八,他的兄弟就按順序叫重六、重七,朱元璋這個名字是在他當了皇帝以後才起的。所以古時候,往往隻有上層人士,才有姓名和字号,而默默無聞的群衆,就隻能形容為張三李四了。
到了現代社會,我們沒了字和号,就隻有一個身份證上的姓名,跟着自己一輩子。但是幼名被保留了下來,我們現在叫乳名或者小名,比如什麼二丫啊,狗剩啊。這些乳名隻有家裡的長輩和發小之間會用來稱呼,顯得親昵。我們也有比古人多的名字,那就是網名。對姓名的代稱,除了張三李四這種老字号,也有了小明、老王這樣的新招牌,也不算輸,都是時代更叠帶來的産物。忽然有點好奇,再過個幾百年,人們的姓名會變成什麼樣呢?會不會變成代碼呢?
我是阿右,我們下期再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