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郁震宏
湯氏,源自商朝開國君主商湯。商朝也叫“殷商”,所以湯、商、殷三個姓氏是同根同源的。
“湯”字不難,大家都識得,但作為姓氏,卻有着一段特别特别複雜的曆史。桐鄉地區特别稀見的姓氏,比如“羿”、“忻”、“木”之類,看起來很難,其實都不及湯姓複雜。
湯姓的複雜,要細說,三天三夜說不完,這裡就簡單一點說說。
湯姓,宋朝以前,文獻記載特别少,一般隻能舉出兩個人,一個是南朝劉宋時期的湯惠休,一個是唐朝的湯靈澈,巧的是,這兩位都是和尚,俗姓湯,而且都以寫詩出名。
宋朝以前,倘若遇到一個姓湯的人,大家都會覺得這是一個極其稀見的姓,就像我們現在遇見羿姓、姒姓一樣。
奇怪的是,宋朝開始,湯姓一下子多了起來,至少比五代十國翻了幾十倍,甚至上百倍,按照人口增長率,這是不太可能出現的事,奇了怪了,這究竟是什麼緣故呢?
這就要說到中國古代避諱的問題,因為宋太祖的爸爸叫趙弘殷,所以凡是跟“弘殷”一樣的字,甚至讀音相近的字,統統要改,姓氏也不能例外,比如《宋史》記載,洪拟的祖上本來姓“弘”,因為要避諱,就改姓了“洪”,弘、洪兩字,宋朝的讀音很相近。
同樣的道理,姓殷的人也要避諱。《宋太宗實錄》裡寫到一個叫“湯悅”的大臣,他原本姓殷,叫“殷崇義”,因為要避“趙弘殷”的“殷”,就改成了“湯崇義”。後來又因為宋太宗叫“趙光義”,連“義”字也要避諱了,他就索性改叫了“湯悅”,姓、名全改了。哎,可憐的湯悅!
我們知道,六朝到隋唐,殷姓與王、謝一樣,是豪門大族,政治地位特别高,人口數量也多,到了宋朝,因為全國範圍都要避“趙弘殷”的諱,殷姓一下子就消失了。所以我們現在讀宋朝的書,看不到姓殷的人,就是這個道理。反之,湯姓卻大量出現,在宋朝政壇上,除了湯悅,還有湯鵬舉、湯思退、湯漢、湯中、湯巾等等,都是非常著名的人物。
殷姓改成湯姓,是宋朝最流行的改法,因為殷、湯都出自商湯。宋朝滅亡以後,有的湯姓改回來,重新姓殷,有的索性不改,畢竟用了三百年,習慣了。所以現在的湯姓,就有了“真湯”、“假湯”的分别。真湯,就是宋朝以前就姓湯的人家;假湯,是本來姓殷,宋朝開始改姓湯的,這個現象比較多見。因此,湯姓見了湯姓,不一定是本家,當然,五千年前是一家。
殷姓除了改姓“湯”,也有不少改姓“商”的,比如唐朝詩人殷璠,宋朝人出版的書裡,就把他改成“商璠”了,甚至連聖賢經傳,也要改,比如《論語》裡的“殷因于夏禮”,宋代石經就改作了“商因于夏禮”,經典尚且如此,不要說老百姓的姓了。因此,商姓與湯姓一樣,宋朝以前并不多見,到了宋朝,一下子多起來。
除了湯、商,殷姓也有改成戴姓的,因為戴姓出自宋戴公,宋戴公就是商湯的直系後裔。明朝初年的殷奎,他有一部《強齋集》,第一篇就叫《殷氏譜序》,他就說他們家本來姓殷,宋朝時改姓戴,元朝才改回來,重新姓殷。但改回本姓的現象畢竟是少見的,因此,現在桐鄉的湯姓、商姓、戴姓,很有可能本來姓殷。說得遠一些,明代的湯顯祖,要論起世系來,也許就叫“殷顯祖”。
桐鄉湯姓,明代就出現在地方志上,比如湯奇,崇祯年間做過鄉飲賓,是地方知名人物,由此可見湯姓定居桐鄉的曆史比較地早。從曆史記載來看,崇德縣的湯姓數量,比桐鄉縣要多,但青鎮(今烏鎮)人湯棻,是順治五年的舉人,他也是桐鄉地區唯一的湯姓舉人。
崇德縣的湯姓,出過不少貢生、秀才,但從乾隆四十七年湯燮元以後,就再也不出秀才了。桐鄉湯姓,我特别喜歡清朝的湯望久,精通書法、醫學,尤其是他的一本書,書名就叫《無人愛稿》,特别酷,我就喜歡古人酷起來的樣子!
--END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