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發小們小時候都喜歡玩一個遊戲:身上披一件床單,将床單的一角從右側收束到左側腰間的位置,然後在這個位置打一個節,這人看上去就有點像電視劇裡"古人"的衣服,有種"大俠"的感覺。
這是很小的時候我們對"漢服"的理解。但是,等到長大後我才知道,小時候用床單所做的"漢服",其實是錯誤的。哪裡錯了呢?倒不是說床單太簡潔,而是說我們從由往左打結所制造出來的"衣襟"是錯誤的——這就是古人服飾中所說的右衽和左衽的區别。當然,錯的不止是我,許多古裝劇和漢服愛好者也錯了。
我這麼說你可能不太理解,沒關系,請繼續往下看。
《孤城閉》劇照 注意漢服的衣襟
什麼是右衽和左衽?古人服飾有右衽和左衽有什麼區别?"衽"這個字我們現代人不是特别熟悉,它其實就是"衣襟"的意思。所以。右衽就是衣服上的衣襟偏右,左衽就是衣服上的衣襟偏左。
那右衽和左衽都是什麼樣子的呢?我們來簡單對比一下。
我們先來看一張遼代服飾的圖片:
遼代服飾 左衽
大家請注意這張圖片我标記的衣襟。從圖片中我們可以看出,如果我們把這件衣服穿在身上,那麼這件衣服的衣襟就是從右側朝左側收束的。這種從右往左的收束方式,就叫做"左衽"。
相應的,從左往右收束的服飾,就叫做右衽。對我們中國人來說,右衽是最為常見最為普遍的收束方式。
比如明代的飛魚服,就是右衽。
明代飛魚服 右衽
古畫中的漢族人物,肯定也是百分百身穿右衽服飾。在這張宋徽宗的《聽琴圖》中,位于中間的宋徽宗所穿的衣服就是右衽:
《聽琴圖》中的服飾
那右衽和左衽有何區别呢?
在曆史上,孔子說過一句特别著名的話:"微管仲,吾其披發左衽矣"。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沒有管仲,我們這些人就要披發左衽了!
關于古人的束發和披發問題,我在之前一篇文章中講得較為詳細,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讀一讀:
中國古代的漢人必定是要束發的,如果不束發,或者換句話說,如果你要披頭散發,那你就形同"野人"。許多少數民族喜歡披着頭發,所以在古代漢人的眼中,這些人和野獸是沒有區别的。
管仲
管仲在齊國輔佐齊桓公的時候,北方的山戎攻打燕國,燕國打不過,就像齊國求救。齊桓公此時正在和楚國較勁,哪有時間去管北方的燕國。但是管仲說:北方安定,才有機會攻打南方。如果齊國救燕國,必然能得到其他國家的擁戴。
後來西北的少數民族攻打邢國,齊國再一次出手相助;後來衛國遭到夷狄美國,齊國也多次幫助。
因此孔子說,如果沒有管仲,我們這些人恐怕就要披發左衽,言下之意就是,如果沒有管仲,我們就要亡文化、跟北方的夷狄一樣披頭散發身穿胡服了。
所以,左衽在漢人的眼中,其實等同于"夷狄",這是一種不太文明的穿衣方式。
身穿左衽服飾的石人雕像
漢服隻有右衽,左衽一般是少數民族使用的所以,正如剛才所說,漢人,或者說是古代的中國人,除了邊境地區歸化的少數民族,其他人肯定都是穿右衽的。左衽一般主要由少數民族穿着。
比如,在唐朝的胡人陶俑中,我們就能看到很多身穿左衽服飾的陶俑:
唐代左衽服飾 胡人陶俑
在唐朝畫家閻立本的《步辇圖》中,正站在唐太宗面前同太宗交談的胡人,身上穿的紅色圓領袍似乎就是左衽。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衣襟的收束點似乎在左邊:
可能是左衽 《步辇圖》局部
而我們漢人的服飾,即便是圓領,它的衣襟收束點也肯定是在右側肩膀的。
比如明代官員的圓領官袍,收束點就是在右側肩膀:
明代官服 右衽
當然了,宋朝皇帝的圓領常服、唐朝皇帝的圓領龍袍、明代皇帝的圓領衮龍袍和蟒袍,也都是右衽。
交領自然也是如此。不管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身穿右衽服飾,基本上是一種文化共識。
不論是何種衣服,一般都是右衽
那為什麼漢服會是右衽,少數民族會穿左衽?講了這麼多,很多人可能疑惑為什麼漢服會是右衽,少數民族服飾會是左衽。
我們經常一提到束發和右衽問題,人們就會拿出孔子說的"微管仲,吾其披發左衽矣"這句話。似乎這句話就是漢人穿右衽"夷狄"穿左衽的原因。但其實這句話隻是在描述現象,而不是追究根源。
那就近是因為什麼原因呢?現在很多人覺得是少數民族生活中馬背上,右衽的服飾影響彎弓搭箭;而對漢人來說,因為更加擅長使用右手,所以穿右衽更方便。
穿左衽服飾的胡人
但我并不這麼覺得。
一方面,胡人并非隻有左衽。在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中,胡人也有了右衽服飾。所以,左衽,更多的是一種文化符号。
比如,除了我剛才所配的左衽服飾的胡人圖片,還有很多身穿右衽服飾的胡人。
穿右衽服飾的胡人陶俑
另一方面,正如小時候我和我的發小的"天性"一樣,我們都會不自覺地将被單從左邊打結,作成"左衽"。恰恰是因為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右撇子,所以右手伸到左側收束衣服、左手作為輔助,要比左手伸到右側收束衣服更加方便一點。
因此,顯然"左衽"要更加符合我們的天性和習慣。那為什麼我們漢人還是青睐右衽呢?
我個人覺得,這是一個審美問題。如果是左衽,我們自己穿衣服的時候可能确實方便一些,但是,左衽給人的感覺就很不美觀。
左衽和右衽
大家對比一下上面的這兩張圖:左側的為左衽,右側的為右衽,是不是左衽看起來怪怪的,很不美觀?
相反,右側的右衽要美觀很多?
所以,左衽服飾是穿起來方便一點點,但外人在看的時候就會覺得很别扭,很醜;右衽,尤其是圓領右衽,雖然穿起來複雜一點,但看起來很美觀。
右衽觀賞性更高,看起來更好看,更符合我們的審美
比較有意思的是,很多古裝劇、繪畫甚至是"漢服"都搞錯了我在标題中說"漢服中的右衽和左衽",其實這種表述是錯誤的——漢服,隻有右衽;胡服,有左衽,也有右衽。但是因為标題字數有限,隻有這樣我才能表達我的寫作意圖,因此這是不得已而為之。
最近我看到我國的著名演員王繪春(雍正王朝八王爺扮演者)穿了一件交領的單衣,這件衣服其實就是左衽。
王繪春穿的是左衽
如果我們苛刻一點——那這件衣服其實就是錯誤的。
當然,錯的并不隻是他,或者說是這件衣服的生産廠商,錯誤的人——或者我們可以稱之為漢服常識和文化常識比較缺乏的人——其實有很多。
比如,我們小時候的教科書裡面一般都會有屈原和祖沖之的畫像。但許多版本的書(大多數是課外書)裡面的屈原和祖沖之畫像都是錯誤的:
部分課外書中的錯誤插圖
為什麼錯了呢?因為他們穿的是左衽。如果中小學生每天看到的都是錯誤的圖片,長此以往,很可能讓他們對我們的文化産生誤解。
正确的應該是這樣的:
正确的插圖
當然,錯誤的不止是教科書或課外書上的錯誤插圖,甚至很多古裝劇也都搞錯了。
最為經典的錯誤來自于新版的《三國演義》。大家請看,新版《三國》的諸葛亮穿的這件衣服,其實就是左衽。
《三國》中的諸葛亮
剛才表揚了曹操的那張構圖,現在是批評。曹操的這張劇照,其實也是錯誤的。
曹操的這件衣服也錯了
在謝霆鋒的《大人物》中,謝霆鋒所穿的這件衣服也是左衽,所以也是錯誤的:
《大人物》裡的謝霆鋒穿的是左衽
類似的錯誤在古裝劇中很多很多。以後大家在看古裝劇的時候可以注意一下服飾的右衽和左衽問題。如果漢人穿了左衽,基本上就是錯誤的。
我們為什麼要探讨右衽和左衽的問題?因為我們的曆史和文化情結清初文人呂留良曾經寫了一首詩,在詩中他寫道:
風俗暗相易,衣冠漸見疑。因思管仲父,是汝論功時。
意思是說:清軍入關之後,漢人的習俗漸漸地就改變了,甚至很多人連以前的衣冠也都不認識了。所以我很思念管仲,現在正是你建立功業的時候啊!
呂留良
後來呂留良又說:"君臣之義固重,而更有大于此者。所謂大于此者何耶?以其攘夷狄、救中國于披發左衽也。"
他的意思是,我反抗滿清,固然是因為我懷念明朝、講究君臣之義,但是還有比這個更重要的。比這更重要的是什麼呢?是打擊夷狄、把漢人從披發左衽的水深火熱之中拯救出來。披發左衽,在這裡就是"文化"的意思。
他的言下之意是,亡國可以,但不能亡文化。所以後來雍正對呂留良恨之入骨,不惜要剖棺戮屍,殺他全家。
右衽和左衽之間的區别很小,但是卻代表着漢人的禮儀和文化。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吧:我們的服飾,其實正是我們中華文化的主要精髓之一。服飾沒了,文化也就沒了。
當然不止這些,最近三十年來我們的文化也丢了不少
我們的古人甚至不惜以犧牲生命去捍衛我們的文化,而在此後我們卻自己将自己的文化給抛棄了,這其實是一種非常可惜的事情。
而對一部受衆面極廣的電視劇來說,右衽和左衽都分不清,更加十足可笑。甚至連某寶上面的漢服,錯誤的也非常多。
關鍵是,大多數人還不知道到底哪裡是錯的。分不清對錯,還是最大的悲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