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消費的場景
我們講到過産品形态對于産品間導流關系的影響,這裡再更細得考慮用戶使用每個産品時所處的場景對于産品間導流關系的影響。用戶的消費場景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用戶的需求。相應的,根據用戶消費場景之間的轉換,用戶需求也會演化。一種策略就是提前在場景轉換前就把需求滿足掉,這樣也就把流量截住了。
用戶的場景随着用戶周圍環境的變化而不同上圖中是一個較為典型的例子:周末出門消費。我們把出門分為有目的的出門(比如,約在一起談事情;比如,送娃上課)和無目的的出門(比如,周末閑逛)。出 門之前通常解決了為啥去,怎麼去(依賴天氣等因素)這樣的問題,也有的在出門前就已經支付了。我們可以看到如下一些可能的場景切換:
考慮到這些場景切換的時候,我們也看到這些參與者的一些做法,比如:美團也有考慮做出行。如果使用美團的場景都是在外面消費過了,那麼有一半的出行已經完成了。美團做出行可能更多是防禦滴滴的需要。畢竟這二者在上下遊之間靠得太近了,估計後面可能還會有一戰。隻考慮到店消費的話,阿裡系口碑、高德、盒馬也在悄悄得布局。至于阿裡系是否能夠把上圖中這些塊串順了,也隻能拭目以待了。
用戶的大場景不變,但用戶的狀态在變化我們也可以再考慮一個場景:晚飯後打發時間。我們考慮可能的幾個形式:資訊流、短視頻、直播、電視劇電影。另外也有一些其他形式的内容消費,比如小說、漫畫 等。因為用戶以打發時間為主,可能做事情是漫無目的的。這幾種不同的内容也各有特點。我們先簡單得列舉下它們的特點再判斷可能的導流關系。娛樂性是否 強 所需時間長短 是否需要沉浸/對周圍環境要求 頻次短視頻 高 短 低 高直播 高 短 低 高資訊流 中 短 低 高電視劇電影 高 長 中 中文學 低 長 高 低
導流傾向性:這些不同類型的産品他們對應于一個大的場景,即用戶晚飯後殺時間。但它們對應于用戶在殺時間過程中場景的變化。1. 比如說,用戶在資訊消費的過程中會越來越疲倦,所以會更為傾向娛樂性更強的産品;人們有更強的娛樂性傾向,所以低娛樂的向高娛樂的導流:所以,視頻形态比文字形态有優勢; 短視頻比長視頻有優勢。2. 不同形态的産品類型對應用戶需要對環境做變化,所以同樣的形态内的産品更容易導流:視頻形态内更容易導流;文字形态内更容易導流;3. 用戶更容易接觸高頻産品,也對它們更為熟悉。高頻向低頻有一定的導流可能(這裡是否适用?):比如,頭條資訊流為文學導流;短視頻為長視頻導流。所以,簡單總結下,以 “-->> ”表示導流能力好,以“-->” 表示導流能力一般。上述幾個産品間大概有如下導流關系:
上述的例子可能不夠準确。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還會遇到更多類似的場景間切換和導流的場景。但不論怎樣,隻有充分考慮用戶使用産品時候所處的場景,以及這些場景間宏觀上的切換,以及微觀上的演化,我們才更有可能把握好用戶場景,并更好得利用它。
後面的文章中,我們再更多考慮這些場景的差異,以及全域營銷中該如何利用它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