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三,經過了一番周折之後,趙匡胤終于平安地離開了京師汴梁,率領大軍北上抗敵。
不過,他此次出征的目标,并不是北方犯境的北漢與契丹聯軍,而是近在眼前的後周朝廷。大軍行至離汴梁四十餘裡的陳橋驿時,趙匡胤見天色已晚,且又下起了零星小雪,當即命令全軍就地安營紮寨,養足了精神明日再行。
當天夜裡,趙匡胤似乎顯得格外興奮,也許是為了慶祝劫後餘生,也許是為了慶祝即将上演的大戲。反正,他喝了很多酒,早早的丢下衆人獨自安寝去了。
在趙匡胤發出輕微的鼾聲之後,這出大戲的諸多角色開始閃亮登場。
首先上場的是軍校苗訓和趙匡胤的親信楚昭輔。
隻聽苗訓“悄悄的”對楚昭輔說:“前日天生異象,一輪新出的太陽壓過了舊日的太陽,此乃天命所歸之征兆!”楚昭輔故作驚訝,表示不懂其中的奧義,煩請先生不吝賜教。苗訓故意環顧了一番,神秘的說道:“反正你也不是外人,實話對你說了吧,那新出的太陽便是點檢大人,那沒落的太陽便是後周……”
楚昭輔恍然大悟,急忙追問:“既有此種異象,何時能夠應驗?”
苗訓略一思索,斬釘截鐵地說到:“就在當下。”
正所謂,從正規渠道發出的訊息無法引起人們的關注,道聽途說的小道消息,反而能夠激發人們刨根問底的興趣。
苗訓與楚昭輔這一段看似機密的竊竊私語,不消片刻便傳遍了整個軍營。
天生異象說,加上前日京師中出現的三寸木牌,整個晚上都成了軍營中讨論的話題。
其中,不少将領認為,先皇已逝,幼主又年幼無知,我等奮力在戰場厮殺,所立的功勞也未必能為人所知。點檢大人德高仁厚,又有逆天戰功傍身,立為天子有何不可?既然是天命所歸,不如趁勢擁立點檢為天子,北進殺敵立下戰功,日後享受榮華,光耀門楣。
将領當中既然有了這樣的聲音,自然也就有了領頭的人。
這也是武将與文臣最大的區别:文臣做事,都會前思後想,謀定而思動。大部分時候,都會先出現一位德高望重的領導人,其他人再跟随附和;而武将們則恰恰相反,雷厲風行、敢說敢幹,認準的事情從不拖泥帶水,遇事時隻需一個公認的決策即可。
第二日清晨,趙匡胤還在睡夢中時,帳外已經聚滿了大大小小的将領。他們的目标隻有一個:諸軍無主,願封點檢為天子。
劇情發展到這一步,看來似乎可以收場了。但是,為了能夠讓天下人信服,這麼輕松随意地達成目标,那是肯定不行的。
于是,第三位角色閃亮登場,他就是趙匡胤的心腹謀士趙普。
他的任務非常簡單,就是痛斥這一幫緻趙匡胤于不仁不義境地的無腦将領們。
趙普沖着衆人大喊:“點檢大人對朝廷忠心耿耿,匡扶後周之心日月可鑒,絕不允許你們幹出如此大逆不道的事情,還不快快散去。”
衆将士被呵散之後,回到帳中想想還是不行。
不管怎麼說,擁護新天子的口号已經喊出去了,這種“悖逆”的行為已經成了事實,無論成與不成,傳回京師都是死罪。為了保住腦袋,還是得狠命的賭一把,無論點檢大人願不願意,一定得把這個新天子給擁立起來。衆将士思定之後,再度聚在了一起,高喊口号,要擁立趙匡胤為帝。
趙普守在趙匡胤的大帳之外,與衆将士們展開了唇槍舌戰。總的來說,目标隻有一個,一定要“制止”将士們的沖動行為。
當趙普跟衆将士們僵持不下,陷入焦灼狀态時,最關鍵的一個人物出場了,他就是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
趙匡義在這關鍵時刻挺身而出,以未來王爺的身份平息争論,主持大局。
趙匡義高喊道:“擁立天子雖是天命所歸,但也要人心所向才行,僅僅我們這些人高呼擁立那是萬萬不行的。你們一定要管好自己的軍士,進入京師後不可濫殺無辜、肆意搶掠,隻要汴梁城中百姓皆服,大事定成。到那時,江山易主,趙氏一族與衆将士們共享富貴。”
得到了衆将士的允諾後,趙匡義撥開趙普沖入了大帳,将睡眼朦胧的趙匡胤強行拖出,在衆将士們的高呼聲中“黃袍加身”,成了天下的新天子。
趙匡胤面對衆人高呼急忙推辭,可是,寡不敵衆,最終隻得“無奈”的穿上了龍袍,成了大宋的開國之君。這一幕大戲,就是著名的“陳橋兵變”。
參考書籍:《宋史》、《資治通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