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電視劇《覺醒年代》主創團隊包括總制片人劉國華、導演張永新、主演于和偉(飾陳獨秀)等來到複旦大學,與青年學子相聚在相輝堂,一起翻看《新青年》的創刊号原件,讀一讀一百年前陳望道寫的明信片……張永新與大家分享着創作的背後故事,笑着對同學們說:“我現在終于知道,你們00後的觀衆說我們這部劇YYDS究竟是什麼意思了……”
圖說:(左起)複旦大學教授張力奮、複旦大學教授陳振新、《覺醒年代》導演張永新和主演于和偉在台上談《覺醒年代》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相見珍貴的史料
活動的前一夜,天公不作美,電閃雷鳴,北京來上海的航班大面積取消。為了不負複旦同學的期待,《覺醒年代》這群主創天不亮就起床,迎着朝陽,趕上最早一班來上海的高鐵。
下午如約相聚在相輝堂,簡單的寒暄後直奔主題。活動主持人、複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張力奮直接向劇組和同學展示了一件“寶貝”——從複旦大學圖書館特展部借出的《新青年》創刊号原件。全場觀衆幾乎都站起來想一睹它的風采。在劇中扮演《新青年》第一任主編陳獨秀的于和偉坐在一邊也看得仔細,他和現場的同學一樣,也是第一次見到這珍貴的史料。
圖說:于和偉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這是蔡元培的題詞,這是胡适的題詞……”張力奮戴着手套一邊翻閱,一邊向劇組和同學們介紹,“後來陳獨秀把《新青年》編輯部搬到上海,他去廣州工作之前,就把編輯權交給了陳望道,陳望道也曾是複旦大學的校長。”青年學子與這本雜志的距離一下拉近了。
圖說:張力奮向劇組和同學展示《新青年》創刊号原件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除了這本珍貴的雜志之外,陳望道之子、複旦大學教授陳振新也從家裡帶來了一張100年前的明信片,那是陳望道寫給胡适的,告訴他作品已經刊登在《新青年》上了,上面還有胡适家當年在北京的住址。“我記下來了,鐘鼓寺胡同14号,下次去北京一定要去看看。”小劉同學用手機拍下了大屏幕上的這張明信片。
圖說:陳振新展示明信片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老老少少愛看
“當時拍《覺醒年代》這部劇前,我想可能主要的觀衆會是中老年觀衆。”張永新說,“後來平台方給我一份數據,上面顯示超過六成的觀衆都是90後、00後的年輕人。彈幕上,評論區中,他們對于這部劇的評價也是一次二度創作的過程。比如,我現在終于知道,00後的觀衆說我們這部劇YYDS究竟是什麼意思了,就是‘永遠的神’。這才叫同頻共振嘛!”一番話讓現場的00後笑了起來。
圖說:導演張永新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說來有趣,看着年輕的觀衆與劇組主創相談甚歡,80多歲的陳振新表示“不服”。“這部劇,不僅年輕人喜歡,我們中老年人也喜歡的。我是怎麼知道這部劇的呢?那天我在家裡,接到一個老朋友的電話,他是同濟大學的教授,90多歲了,他在電話裡叫我快看電視,《覺醒年代》裡正在演陳望道先生的故事,他說得很激動,講了這部劇拍得如何如何精彩……”挂了電話,陳振新立刻打開電視,“結果跟他通電話時間太長了,打開電視,那一集已經快結束了,我隻能第二天回看。”
第二天打開電視,看着父親陳望道在劇中的模樣,又看到他翻譯《共産黨宣言》時的柴房,陳振新有些感慨:“他年輕的時候,我還小,所以我能記得的都是父親中老年時候的樣子,這部劇讓我看到了他年輕時候的風采。”那個誕生真理的柴房故居陳振新也去過,他贊歎劇中的場景“非常真實”。
共唱青春誓言
能讓陳振新都覺得真實,是因為劇組的用心。“這部戲,我們大大小小置了340多個主要場景。”劉國華說。北京的前門大街、《新青年》編輯部所在的箭杆胡同、李大钊避難的韓文公祠……這些都按照真實場景1:1.2搭建,“之所以要比原景稍大一點,因為還要放拍攝的機器。不過,陳望道先生的柴房,我們是按照1:1複原的,就連柴禾堆放高度都去原址考證過,要知道現在的年輕觀衆是非常會求證的,所以一定要精益求精。”
圖說:複旦大學師生與鄧中夏的扮演者查文浩(右一)、高君曼的扮演者周顯欣(右二)一起朗誦《青春》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為了搭建“前門大街”,《覺醒年代》制作團隊在橫店近三百米的水泥地街面上,全部墊上沙土,整個工程,制作組用了幾百台車,每台車載着8噸的土;劇中老北京城裡飛揚的塵土,是制作團隊專門從河北運來的幹土,因為橫店多雨,土都是濕的,效果達不到;陳獨秀院子裡,有河北拉來的葡萄架子,山東運來的棗樹;橫店的景都是畫的磚縫,為了強調質感,劇組重新貼磚,打磨做效果……“這些點點滴滴,當他連成片的時候,變成一個大工程的時候,這個戲撲面而來……”張永新說。整個劇組窮盡力量去追逐曆史真實和藝術真實的統一,這樣的工作态度最終赢得了觀衆的掌聲。
在活動的尾聲,複旦大學師生還與劇中鄧中夏的扮演者查文浩、高君曼的扮演者周顯欣一起朗誦了《青春》:“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新民晚報記者 吳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