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周刊》全媒體記者 張兵 □ 實習生 薛邦熠
“社會主義就是要讓人民群衆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一個家庭、一個人都不能少。”
2018年2月11日清晨,乘車前往大涼山。70多公裡的盤山公路,坡陡彎急,車行近兩個小時。
“我一直牽挂着彜族同胞,一直都想來大小涼山,身臨其境更有感觸。”在大涼山深處的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來到吉木子洛老阿媽家,和當地群衆展開了一場“火塘對話”,共商精準脫貧之策。
離開三河村後,又前往附近的火普村,身披彜族傳統服飾查爾瓦,同鄉親們握手話别。
“社會主義就是要讓人民群衆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一個家庭、一個人都不能少。”的話擲地有聲,讓彜村百姓倍感溫暖。
△幸福的彜族同胞
産業富民
“不錯,挺豐盛。”來到火普村吉地爾子家,看到鍋中熱氣騰騰的洋芋、荞馍馍、臘肉和香腸,高興地說道。
“要勤勞肯幹,才能緻富!”吉地爾子告訴記者,他現在不僅參與了村裡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繼續搞好種養業,還在學習種植草莓和羊肚菌的技術。
2018年6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印發《關于精準施策綜合幫扶涼山州全面打赢脫貧攻堅戰的意見》。《意見》指出,要進一步加大産業和就業扶持力度,為村民脫貧提供保障。
目前,火普村建了14.6畝大棚,種植羊肚菌等經濟作物,每畝能收入10000多元,村民可以獲得土地入股分紅和務工收益。
火普村還開展了廚藝、電焊等方面的培訓,很多村民掌握了一技之長,利用閑暇時間外出務工,大大增加了收入來源。
賣一頭牛收入10000多元;馬鈴薯每畝年收入2000元;每年各類補貼有1000多元;在村裡做保潔,每月有500元;在當地打零工,一天也能掙150元……2019年,吉地爾子家人均年收入超過8000元,是2018年初時的兩倍。
“現在的日子‘瓦吉瓦’(好得很)!多虧了好政策!”吉地爾子激動地說,“将來如果有機會,我一定要請嘗嘗我的拿手菜!”
2018年,李凱來到大涼山,在昭覺縣日哈鄉力史以等村參加扶貧工作。看到村子貧困的景象,他下決心要幫助村民摘掉“貧困帽”。
“要想讓老百姓的錢袋子鼓起來,就要激發他們謀求幸福生活的内在動力!”李凱将目光投向了當地的馬鈴薯種植,他争取到了當地的項目幫扶資金,在村裡建起标準化馬鈴薯種植基地,鼓勵78戶農戶加入。在他的不懈努力下,2018年底,馬鈴薯種植面積達800畝,産量280餘噸,年創收77萬餘元。
像李凱這樣的年輕人援助大涼山并非個例。洛古有格是一名大學生,畢業後,他回到了家鄉三河村,現任三河村黨支部副書記。面對這片生他養他的土地,他決定從産業發展入手,帶領村子緻富。
在洛古有格的帶領下,養殖業現已成為三河村村民緻富的主要渠道。其中,單是合作社集體養殖的260餘頭牛,年收益就可達500萬元以上。
截至目前,涼山累計新增“1 X”生态林業産業基地1683萬畝、馬鈴薯35萬畝、優質高原水果68萬畝、冬春早市夏秋高山錯季蔬菜42.1萬畝……2021年,涼山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達10633元,是2016年的3.5倍。
住新房
吉地爾子家裡,80多平方米的房子幹淨整潔,沙發、茶幾一塵不染,過去滿屋冒煙的火塘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燒柴的采暖爐,熱烘烘的。廚房裡,挂滿了香腸和煙熏臘肉。
“改造後确實大不一樣了。”欣慰地說,還用手背試了試采暖爐的溫度。
據了解,搬遷以前,火普村村民都住在土坯房,環境差不說,做飯、吃飯、睡覺也全都在一起,許多人家裡甚至人畜同住,髒亂不堪。
“新房子真的太棒了!”看到新房裡的水沖式廁所、太陽能熱水器等現代化設施,村民們樂得合不攏嘴,紛紛豎起了大拇指。
易地扶貧搬遷,旨在确保貧困戶“搬得出、穩得住、能緻富”,讓貧困戶“住進好房子,告别窮日子”,是大涼山脫貧攻堅的“頭号工程”。
阿土列爾村位于涼山州昭覺縣支爾莫鄉,地形以山地懸崖為主,出行極困難。村最高海拔2300米,最低628米,又被稱為“懸崖村”。
多年以來,村民靠由藤條和木頭編成的“天梯”進出村莊,上山一趟要耗費兩三個小時。藤梯不僅落腳處狹窄,因長期風吹雨淋,也極易腐朽,摔下去輕則斷手斷腳,重則一命嗚呼。
這一切都在2019年4月發生了改變。“懸崖村”的貧困戶得知,他們将遷入縣城的集中安置點,迎來嶄新的生活。
5月12日至14日,阿土列爾村8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共344人,陸續搬遷至位于昭覺縣易地扶貧搬遷縣城集中安置點的新家。
在集中安置點内,靜靜伫立着一排排六層高的嶄新樓房,四周是超市、學校、籃球場、活動室等生活設施。
“新家裡什麼都有,可以直接拎包入住!”村民某色達體興奮地搬入了他100平方米的新家,這隻花了他10000元,其餘全部由政府補貼。屋裡,鋼制衣櫃、鋼制碗櫃、一套鋼制桌椅,以及大小兩張床已經安置完畢,這些也都由政府免費提供。
昭覺全縣92個邊遠山村的18000多人都已遷到集中安置點,開啟新的生活旅程。
離開懸崖是好事,可是就業怎麼辦?搬入新居後,吉木拉洛一家人遲遲找不到工作,急得愁眉苦臉。駐昭覺的督戰隊員們了解情況後,立即聯系到成都一家企業,幫吉木拉洛找到了裝修工人的工作。
“每月工資有4000多元,還包吃包住,真是太好了!”吉木拉洛激動地說。
據悉,昭覺縣城安置點附近将籌建大型農業企業、彜族服飾服裝廠等,為安置點群衆增加就業機會。安置點還開展培訓,幫助搬遷戶通過土地、林地等資源參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并同時發展馬鈴薯、苦荞、燕麥等特色産業。
目前,涼山安全住房問題已得到根本解決,累計建成搬遷安全住房7.44萬套,同步完善配套設施,35.32萬群衆搬入新居;建成彜家新寨安全住房1067個村6.66萬戶、藏家新居7204戶。
免費教育
“教育必須跟上,決不能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在三河村吉木子洛老阿媽家裡的火塘旁,語重心長地對村民說道。
2015年8月,四川省在涼山州率先實施“一村一幼”計劃,每個村設立一個幼兒教學點,免費提供雙語學前教育。
随着64根電線杆和37座輸電塔在懸崖“落地生根”,“懸崖村”擁有了穩定的電源與4G網絡,“懸崖村”幼教點開通了遠程教育平台,大城市幼兒園的教學課可以在“懸崖村”幼教點同步播放。
不過,很多村民并不理解幼兒教育,在他們的印象裡,一直到上小學前,父母去哪裡,孩子就去哪裡。在工作人員的反複勸說下,他們才點頭同意。
“在幼教點,孩子們可以學習普通話、唱歌、跳舞、算術,思維方式、待人接物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涼山州昭覺縣支爾莫鄉黨委書記阿吾木牛介紹說,他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主動把孩子送進幼教點。
2014年,大小涼山彜族聚居區實施“9 3”免費教育計劃,不僅為學生免費提供9年義務教育,還組織初中畢業生和未升學的高中畢業生到内地優質職業學校免費接受3年中等職業教育。2016年,涼山又施行15年免費教育,免除從幼兒園到高中,就讀于公辦學校的學生的保教費和學雜費。
2014年9月,來自喜德縣的彜族農村姑娘的呷莫走出大山,進入成都工程職業技術學校,攻讀幼教專業。3年後,的呷莫榮獲“優秀畢業生”稱号,在學校組織的用人單位現場招聘會上,她成功被一所學校錄用,并很快成為教務主管。
“學費全免,還有生活費補助,家人不用為我的開銷苦惱。”的呷莫感激地說道,“學校不僅教了我知識,還有做人做事的道理,非常感謝國家,感謝‘9 3’教育政策!”
的呷莫的經曆是涼山“9 3”免費職業教育計劃受惠者的縮影。據統計,彜區“9 3”首屆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98%。
如今,涼山教育事業穩步推進。數據資料顯示,涼山現擁有中小學(幼兒園)1837所,在校學生126.86萬人,基礎教育教職工6.7萬人;34萬名家庭困難寄宿學生和家庭困難非寄宿學生享受生活補助,10.6萬名高海拔地區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享受取暖補助。
為逐步實現“人人有學上,人人上好學”,推進涼山州教育事業持續、健康、科學發展,涼山州不斷配套完善義務教育學校教學用房、教學輔助用房、學生宿舍、食堂、浴室、廁所等設備設施,全面改善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2.2萬名貧困家庭失辍學子女全部被勸返複學,杜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因貧失學,“學前學普”行動惠及42萬名兒童。
“共産黨給老百姓的承諾,一定要兌現!”在“火塘對話”時,語重心長地對當地幹部說。
過去5年,涼山累計減貧105.2萬人、2072個貧困村全部退出、11個貧困縣全部摘帽,區域性整體貧困和絕對貧困問題全面消除,農村群衆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條件取得标志性成就,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效。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體部
原文刊載于2023年第2期《民生周刊》雜志
原标題:《四川涼山:每個彜族同胞都過上了好日子》
《民生周刊》全媒體記者 張兵 □ 實習生 薛邦熠
編輯:姜玉函
責任編輯:劉烨烨
主編:崔靖芳
“人民名品”
人民日報社《民生周刊》雜志社旗下融媒體平台
“民生周刊”
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 ,中國唯一專注民生的新聞周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