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任赫)1918年5月15日,《新青年》雜志刊發了署名“魯迅”的小說——《狂人日記》。這部作品,在日後普遍被認為是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篇巨作,同時,“魯迅”這一筆名第一次出現在世人面前。
2021年9月25日,是魯迅先生誕辰140周年。為紀念魯迅先生,中國教育報特别邀請北京魯迅博物館常務副館長黃喬生、人民教育出版社資深編輯王澗、北京市語文教研員連中國3位嘉賓暢談“語文課中的魯迅”。
北京魯迅博物館常務副館長黃喬生、人民教育出版社資深編輯王澗(左一)、北京市語文教研員連中國(右一)
語文課本中的魯迅
“100多年來,對中國文化有最深入理解的,魯迅是第一人。”統編版中小學語文教科書總主編溫儒敏曾在采訪中這樣評價魯迅。
編研教材是教材建設的關鍵環節,也是育人育才的前沿關口,教材是很多人對世界認知的最基本途徑。在統編版語文教科書中,魯迅的文章入選篇目之多也是無可争議的“第一人”。
從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到小說《社戲》《故鄉》《孔乙己》《祝福》《阿Q正傳》,到雜文《拿來主義》……語文教材中的魯迅作品曆久彌新。
“青少年時期是人成長最快的階段,我們需要用教材給學生的人生打下思想基礎。魯迅對中國文化的觀察和思考,不是書齋裡隔岸觀火的學問,而是痛切的感受,是從生命體驗中總結出來的人生智慧。”王澗深情地說。
“魯迅是中國人無法回避的作家。”連中國認為,在迅速成長的青少年時期如果錯過魯迅将是一大憾事。而不關注文學家的魯迅,學生無法步入思想家的魯迅。連中國認為,魯迅其實是一個有趣味、有童心的人,是骨子裡充滿幽默感的人。如果說魯迅的雜文展現的是其作為戰士批判性的一面,那麼初中語文指定必讀名著《朝花夕拾》讓學生們看到的就是一個真誠、質樸、柔軟的魯迅,是魯迅童心、好玩的一面。
“魯迅有太多的好文章,教材要選擇适合特定學段學生閱讀的篇目,這對孩子們理解是很重要的。”黃喬生表示,過去大衆熟悉的更多是魯迅“橫眉冷對”的鬥士形象,現在教材中選入多種風格的魯迅作品,讓魯迅的形象更為立體鮮活。
“教材編纂需要圍繞課标,魯迅的優秀作品很難做到一一收錄。”王澗介紹,為彌補遺憾,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輯出版了高中選修教材《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專題研讨》,其中為魯迅先生的作品單獨開設一章,選取了《狂人日記》《鑄劍》《過客》等篇目,拓展學生閱讀的廣度與深度,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與探究能力,為對現當代文學感興趣的學生提供向更深處探尋的機會。
青少年為什麼要讀魯迅
随着《覺醒年代》等影視作品面世,“魯迅熱”又在當代年輕人之間流行起來。魯迅的文字為何有着超越時間的魅力?百年後的今天,為何我們仍需閱讀魯迅?
“魯迅是舊時代文學的結束者,新時代文學的開創者。”黃喬生說。魯迅是中國古典文明向現代文明轉型時期出現的大文學家,一生在寫作和翻譯事業上都有突出貢獻。其文章中有着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學素養,同時也廣泛吸收了外來文化的成果。黃喬生認為,《拿來主義》等文章是魯迅留給社會的文化遺囑,是對後來人的教導。我們把魯迅的文章作為國民必讀,是希望一代代孩子認識到,中國在文化艱苦轉型的時代,像魯迅這樣的先賢們用他們的肉和血寫就的文字彌足珍貴,無比感人。
王澗表示,魯迅的作品始終關注着民族命運,這是其入選教材的首要原因,也是過去學魯迅、現在學魯迅、将來仍要學魯迅的重要原因。“魯迅先生是窮人和不幸者的代言人。”王澗說,從阿Q到祥林嫂,魯迅作品中的主人公多是最貧困、最痛苦的底層勞動人民。魯迅始終堅守着平民的立場,為中國尋找出路。1936年,魯迅逝世于上海,成千上萬的民衆自發為先生送行,靈柩上覆蓋着一面旗幟,上書“民族魂”3個字。一顆公心和為國為民的擔當,是魯迅作品永恒的意義所在。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魯迅的思考力是獨一無二的。如何突破自己的局困,如何揭開意識層面的遮蔽,如何将認識推向更高的境界,魯迅為我們做了很重要的表率,其深度和獨到之處是其他作家不好取代的。”連中國說。在民族偉大複興的時代命題下,當代青少年需要更加深刻地思考,魯迅的精神營養可以幫助學生磨砺認識社會現象的眼光,引導青少年不斷深入思考。
怎樣給青少年教魯迅
“魯迅不是優雅、平和、休閑的,而是真實、嚴峻、深邃的。閱讀魯迅是‘思想爬坡’,并不輕松,甚至費力、難受。”溫儒敏在《魯迅作品精選及講析》中寫道。“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雖是部分中學生的調侃,但卻提出了時代命題—— 今天我們應該怎樣教魯迅?
“魯迅走入孩子心中并不是容易的事,兩者之間會有一個客觀存在的隔膜。隔膜恰恰反映出了人的自然成長狀态。”連中國建議,教師講解魯迅的文章時,首先需要把自己内在生命體驗賦予其中,将自己理解的魯迅與學生進行溝通,這有助于學生更接近魯迅。
“魯迅是讀出來的,不能猜,不能套。”連中國認為,帶領學生找到自己和魯迅的内在機緣對理解魯迅至關重要。部分教師無法放下心中思想家的魯迅,而如何講出魯迅的童心、魯迅式的幽默是值得思考的。連中國建議教師應首先導入文學家的魯迅,再逐步引領學生深入探尋到魯迅思想家的一面,對文學家的魯迅關注不夠,就容易将魯迅空洞化。
“北京魯迅博物館不怕熱鬧,怕冷清。”黃喬生介紹,北京魯迅博物館在布展時也會考慮與中學語文課本的設計相配合,将教科書中的魯迅、博物館中的魯迅和學術研究中的魯迅有機結合起來。“如今我們館很重要的參觀群體就是中學生,很多學生跟着教師和家長來到北京魯迅博物館參觀。”黃喬生表示,博物館可以幫助中小學生盡早深入、全面、愉悅地步入魯迅的精神世界。
回顧語文教材編寫過程時,王澗提出:“我們不一定非要闆着臉才能學魯迅。”中小學教材編寫過程中也考慮引導學生們認識一個生活化的魯迅。例如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通過記錄魯迅的吃穿住行和生活習慣,拉近了魯迅和學生之間的距離。
連中國表示:“教科書是凝定的博物館,博物館是生動的教科書。”帶學生走進魯迅故居、走過魯迅的足迹,進入魯迅先生的生命信息場,更能發現閱讀魯迅的趣味。
9月25日上午10點,中國教育報、人民教育出版社聯合出品的視頻特别節目“語文課中的魯迅”将在“中國教育報好老師”等多個移動端平台播出,敬請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