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堅持不懈地增強教科研能力

堅持不懈地增強教科研能力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2 13:17:31

堅持不懈地增強教科研能力?作者:曾峻(上海市委黨校副校長、教授),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堅持不懈地增強教科研能力?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堅持不懈地增強教科研能力(着力提升教學科研融合發展能力)1

堅持不懈地增強教科研能力

作者:曾峻(上海市委黨校副校長、教授)

黨校教育培訓、科學研究、決策咨詢融合發展的微觀載體是教師。教師業務能力不僅事關教師職業生涯,而且事關黨校辦學質量、黨的幹部教育培訓事業。教師業務能力的提升需從組織和個人兩方面着手,但起決定性作用的是教師個人。黨校教師必須具備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着力提升教學科研融合發展能力。

把握教學科研的内在統一

在黨校承載的各項功能中,教育培訓是中心。對此《中國共産黨黨校(行政學院)工作條例》等文件都有明确規定。聽好課,是幹部到黨校學習的第一期待。講好課,是黨校教師的第一責任,反之,就是最大的失職。

黨校絕大部分教師都有講課、講好課的追求,然而真正達到好課或精品課标準的卻不多。學員日益增長的對優質課程的需要與教師教學水平不高之間的矛盾,仍然不同程度存在。綜觀一些課程,比較突出的問題有三:一是選題和講題設計不當,簡單照搬文件表述或他人講題。比如關于馬列經典著作的題目,僅僅是泛用“導讀”“解讀”“時代價值”等概念,而缺乏特定主題或觀點取向。二是缺乏必要的理論建構。泛用“現象—成因—對策”三段論,反複引用舊事例,而對有價值的對策建議淺嘗辄止,忽略學員可能關心的問題。三是深度思考和分析不夠。許多時候是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流于表象表層,缺少必要的曆史縱深感和理論穿透力。

上述種種現象,看起來是教學能力不足,實則是科研能力不強。科研能力不強,就難以發現和提煉真問題、設計出好講題;科研能力不強,就難以辨别和運用新材料,隻能反複嚼别人嚼過的馍;就難以保持概念的準确性、推理的嚴密性和分析的深刻性,就難以具備較強的批判意識和創新意識,讓學員獲得新啟迪。缺乏對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敏感性和有針對性地思考,課堂講到“對策思考”時也難免浮光掠影。總之,科研基礎不牢,教學的内涵就會大打折扣。教學内涵不足,少數教師便把心思用在如何“取悅”聽課對象上,背離了教學宗旨和目标。

注意教學科研的外在差異

強調教學科研的統一性,不是說一個方面能力強,其他方面能力就自然強,或者可以把某個方面的成果簡單搬移到其他方面。例如,有的教師自認為科研能力強,完成了很多課題,發表了很多論著,然而課堂教學效果卻并不太好。這種情況說明,要麼那些課題和論著有水分,要麼沒有認真研究課堂教學規律,簡單搬用自己的科研成果,錯把“論文”當“講稿”,誤把“講稿”當“講授”。所以,教學強,一定科研強,但反過來卻不一定成立。這就提醒我們,教學、科研在表達方式、外部呈現形式上又是不同的,需要仔細辨别、區别對待。

與一般的教學對象不同,學員對黨校教師授課除内容方面的特殊要求外,在教學方式上也有特殊期待。其一,希望教師盡可能做到聯系實際、生動活潑,不照本宣科。其二,希望教師具備化繁為簡的能力,無論大小标題還是分析過程的呈現都簡潔明了,既有合邏輯的内容,又有體現美的形式。切忌将自己沒有弄明白的觀點丢給學員、把未加提煉提升的一大堆文字顯示在課件上。其三,希望教師講授代入感強、能引人入勝。教學要“抓住人”,就須反複琢磨。如何開頭、如何起承轉合、如何前後呼應、如何根據學員反應調節課堂氣氛、如何精彩收尾等,都需要反複推敲。這樣的推敲不是一次性的,每講一次都要像第一次課那樣認真對待,每次上台講課都應有“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嚴肅與慎重。

促進教學科研協同發展

教師的教學、科研活動在貫通理論、曆史與實踐,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路徑和方式上是一緻的。基于這一定位,教師必須把促進教研協同發展作為提升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基本要求。提高教學質量,夯實學術基礎,要正确看待和處理好若幹關系。

“專”與“主”的關系。近些年來,黨校引進的教師都具有較高學曆,經受過專門學術訓練。與此同時,黨校加強主業主課建設,黨的理論教育和黨性教育的比重不斷提高。于是,當前一些教師在對待原有專業和主業主課關系上,出現了兩種傾向:一種是“固守”原來的專業方向,不願融入主業主課,甚至認為專業發展空間越來越狹窄;另一種是放棄原來的專業積累,轉向上課機會多的領域。這兩種做法都存在偏頗,正确的做法應該是在原來專業和主業主課之間找到結合點。實際上,無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還是黨的曆史、黨性教育,都涉及理論和實踐中的大量命題,每個學科都可以找到發揮作用的地方,不能把主業主課理解為少數學科、少數教師的事情。

“點”與“面”的關系。不管是從事哪個領域的教學科研,都應有個立足點。這個點代表一定的學科學術背景及教師觀察問題的視角。但是,由于黨校學員來源的廣泛性,就要求教師具備更廣闊的視野,對所在學科前沿動态要心中有數,還要對相關學科有大緻的了解,對各個方面最新理論、最新政策、最新實踐也要及時跟蹤,能夠随着理論和實踐發展而持續提出新課題、新觀點。從創新角度看,大量創新基本屬于橫向創新,即不同學科、不同領域、不同視角碰撞交流的結果。教師應克服學科局限和“門戶之見”,更不能因一孔之見限制了自己吸納新知識的能力和平等對話的意識。

“深”與“淺”的關系。科研活動着眼于“深入”,教學活動則要求“淺出”,鑽研得很深,但不善于課堂表達,好東西難免曲高和寡,無法充分傳遞到學員那裡。如果學員聽得“很累”,那麼他們就會懷疑教師自己是否搞清楚或教師所講内容的科學性。另一方面,沒有“深入”的思考,“淺出”就可能變成“淺薄”“淺陋”,同樣無法赢得學員的尊重。缺乏内涵和深度,便可能出現本末倒置、舍本逐末現象,把主要精力花在口才訓練、課件制作上,放在所謂“方法創新”上。事實上,“技術”“技巧”無法彌補或掩蓋内容的蒼白。

全面提升教學科研水平、不斷産生高質量成果,是一項長期而艱辛的工作,但卻是值得為之付出的工作。越來越多的黨校教師做到政治過硬、學養深厚、善于施教、品行高尚,黨校事業就擁有了堅實的人才基礎,黨校所承載的光榮職責和神聖使命就能得到更好地實現。

來源: 學習時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