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聖王羲之的書法為曆代愛好書法者稱贊,但他的傳記,你知道在哪部古書中嗎?
我來告訴你,這要看24史中的《晉書》。晉書由唐代的房玄齡、褚遂良等人撰寫,唐太宗也寫了其中的《宣帝紀》《武帝紀》《陸機傳》《王羲之傳》四篇的論,可知晉書實際上是由唐代的人們編纂而成的。
王羲之傳在晉書的卷八十,卷末有唐太宗寫的論,其中對王羲之的書法作了自己的評價。以下根據晉書的王羲之傳,把王羲之的人生情況進行簡要的介紹。
王羲之,字逸少,是晉朝廷高官司徒王導的堂侄。王羲之的爺爺與父親,都是晉代的官員。王羲之小時候,不愛說話,人們并沒有覺得他是奇才。十三歲時,他去拜訪晉朝有名的大臣周顗,周顗看出王羲之是不同凡響的人,當時他們正在聚餐,有一道菜,是烤牛心,周顗割了一塊先讓王羲之吃,人們看到周顗如此厚待王羲之,才知道王羲之不是一般人物。
等他長大後,卻變得擅長辯論,且為人正直而堅毅。他的書法以正楷為最佳。正楷當時稱為隸書,當時的人們就認為王羲之的正楷為古今之冠。當時的評論家認為王羲之的正楷以筆勢最佳,可稱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
王羲之的叔伯王敦、王導都是晉朝的高官,王敦就曾對王羲之說:你是我們王家最優秀的子弟。
當時的太尉郗鑒派一個門生找王導,要從王家找一個女婿,王導就讓此人到東廂遍觀王家的子弟。這個門生看了之後,回去向郗鑒報告:
王家的子弟都非常不錯,但他們聽說有人要來找女婿,就都變得非常矜持。隻有一個人在東廂房裡躺在床上露出肚皮吃東西,好像沒有人來家裡一樣。郗鑒就說:
這個就是最佳的女婿。
再去了解,就正是王羲之,于是郗鑒就把女兒嫁給了王羲之。
王羲之出名之後,朝廷讓他做官,他都推辭不就,揚州刺史殷浩于是寫信給他,說:
足下當為朝廷出力,并由此了解世界萬物之情。
王羲之回信說:
我一向不想到朝廷當官,以前王丞相想讓我到他手下,我發誓不當官,當時寫的信還在。我喜歡漢代的尚子平,當時朝廷大臣王邑極力推薦尚子平當官,他卻跑到山裡隐居起來。我的這個志向,多次給朋友們說過,不是今天才這樣說的。不過你如果有事要我去辦,我也不會猶豫。
于是他到殷浩那裡當了一個小官,但他仍想到一個小郡裡去,擺脫諸多的事務,殷浩不同意,就把王羲之任命為右軍将軍、會稽内史(後人尊稱王羲之為王右軍,就是這麼來的)。後來殷浩要出兵北伐,收複晉朝的失地,王羲之則認為出兵必會失敗,于是寫信勸阻,但殷浩不聽,結果戰敗。
王羲之當時還給皇家的會稽王司馬昱寫信,說不宜北伐,認為當時晉朝國外并不安甯,國内也有很嚴重的問題,輕率用兵出征,必緻失敗。事實也證明了王羲之的看法是正确的。但當時的大官們聽不進王羲之的意見,使得晉朝的北伐徹底失敗。
王羲之不愛做官,但也為國家大事出了主意,卻不能阻止錯誤的行動。這樣,他在平日就更為遠離政治,隻愛好養生,也不願意呆在京師,他覺得會稽有很好的山水,不少名士都住在那裡,于是他就到會稽住下,與名士們來往交遊。
一次,他與一些好朋友到會稽山陰的蘭亭聚會,王羲之乘着酒興,寫下了著名的蘭亭集序。
晉書把蘭亭集序的全文都記載下來了,這是人們所熟悉的,這裡就不全文照錄了。但其中說了什麼意思,人們的看法還不一樣。有的人就說蘭亭集序前後文的意思不一樣,自相矛盾,因此懷疑此文不是王羲之創作的。其實這是沒有根據的,隻是他們沒有把蘭亭集序真正讀懂。
以下我把蘭亭集序的基本意思說明一下,打消人們對蘭亭集序的懷疑。
此序中先說在陰曆三月的時候,邀集了一些好朋友,來到會稽山陰的蘭亭,舉行一次修禊之會,當時舉行這種聚會,是為了祓除不祥,人們到水邊沐浴,除去宿垢,再宴飲遊玩。在這種情景下,王羲之說大家能夠暢叙幽情。所謂幽情,就不是世俗的瑣碎之事,而是名士們暢談高雅志向及其情懷。
在聚會與暢叙幽情的時候,王羲之開始思考問題,他觀察世界,認為宇宙極大,萬物盛多,人們此時的聚會與暢叙幽愉,就可以使人遊目聘懷,極視聽之娛,實在是一種樂事。
但面對眼前的快樂,王羲之又産生了諸多感慨,認為這種快樂隻是暫時的,人生終會老去,到那時,再回首以往的樂事,就會使人覺得都是一些陳迹了,這讓人不能不有感觸,因為人生無論如何一時快樂,最終都會走到盡頭。所以古人感慨說:死與生才是人生中最大的事。這就是說,人無論怎樣快樂,都不能擺脫最後的死亡。一想到這裡,就不能不令人感到無比的痛苦。
再回想自古以來人們寫詩作文,都會對死與生的問題發出同樣的感慨,所以今天寫這篇序的時候,也不能排遣掉心中的痛苦。雖然莊子說過:在把死與生看成是一樣的,要把長壽與短命看成一樣的,不要隻想着生,而排斥死,隻想着長壽,而不想短命。對這種看法,大家也都知道不過是一種虛誕的妄作,而生與死的矛盾與痛苦,是人類無法排解的。所以曆代的文人墨客一旦想到這個問題,就會有無限的感慨,從而寫下無數的詩文,來發洩心中的苦悶。
因此,我們今天看古人,知道他們是痛苦的,同樣地,後人來看我們,也會是同樣的心情。所以,不管世道怎樣變,這種感慨是永遠不會消失的,任何時代的人們,對此都會發出同樣的感慨。後來的人看到這篇序文,應該也會有同樣的心情。
總之,此序先說當前的快樂,但轉念一想,快樂是暫時的,轉瞬即逝,人生最終要走到死亡,這樣的轉換之痛苦,是任何時代的人都無法排除的。所以不能不由樂轉悲,對着人生的這種無奈,發出心中的郁悶。
此傳還記載了王羲之的一些逸事,說他最喜歡鵝,會稽有一個孤居的老婦人養了一隻鵝,鳴叫聲非常好聽,王羲之想買下來,就和朋友一起前來觀看。老婦人聽說王羲之來了,就殺了鵝招待王羲之。王羲之見此,非常遺憾,歎惜了一整天。
另有一個道士,也養了一群好鵝,王羲之前去觀看,非常喜歡,想買下來。道士說:
你為我書寫一篇《道德經》,我就把全部的鵝都送給你。
王羲之非常高興,為道士寫了一通《道德經》,然後把鵝都帶回來了,以此為樂事。
還有一次,他到一個學生家去,看到他家中的榧木案子非常漂亮,就在案子上寫了一些字,有正楷,也有草書。沒料到,學生的父親不知道是王羲之寫的,就把案子上的字全都擦掉了。這個學生為此懊悔了好幾天。
王羲之又曾在蕺山遇到一位老婦人,拿着六角竹扇售賣。王羲之就在她的每把扇子上都寫了五個字。老婦人開始還為此生氣,王羲之就對她說:你隻要對來看扇子的人說,這是王右軍寫的,就可以一把扇子賣上一百錢。果然,人們知道了,都來競相購買。
後來,這個老婦人又拿來扇子找王羲之題字,這次,王羲之就隻是笑,而不答應她為扇子題字了。
王羲之認為自己的書法能與三國魏的鍾繇相比,而與漢代的張芝的草書相比,也可說是水平相當。他曾寫信對朋友說:
張芝臨池練字,池子裡水全都變黑了,因此使人們都非常喜愛他的字,但我的練字也下了很大工夫,水平不一定比他差。
王羲之最初的書法不如庾翼、郗愔寫得好,但他堅持練習,到了晚年,王羲之的書法才達到高妙的境界。
王羲之曾用草書給庾亮寫信,庾亮的弟弟庾翼看了,深為歎服。于是給王羲之寫回信說:
我原來有張芝的草書十張,但在西晉亡國時,渡長江到江南的路上,全都丢失了。為此經常感歎:精美的草書之妙迹已永遠失去而看不到了。現在突然看到足下寫給家兄的信,感到這樣的草書真是煥若神明,就像重新看到了張芝的草書一樣。
王羲之隻活到59歲就去世了,朝廷要給他追贈官号,他兒子遵照父親的遺旨,堅決不予接受。
在王羲之的傳後,唐太宗寫了一篇評論,其中說:
曆代都有書法高手,如漢代的張芝和師誼官,都有苦練書法的故事,但現在很難看到他們的書法遺迹了。魏晉以來,書法最有名的是鍾繇和王羲之。但鍾繇還達不到盡善盡美的地步,他的字在章法布局上,可稱為霞舒雲卷,沒有什麼不足,但他寫的字卻嫌疏瘦,就像隆冬的枯樹枝,筆法也顯得有些拘束,就像高官家裡沒吃飽的奴隸。後來又有南朝梁代的蕭子雲,但他的字隻能說剛剛寫成了字,沒有大丈夫的氣勢。寫出來的字,一行行像春天的蚯蚓,每個字像秋天的蛇。
這幾個人的書法,都是譽過其實,并沒有那麼好。要說古往今來的書法家,能達到盡善盡美的,隻有王羲之了。他的字可以說:
點曳之工,裁成之妙,如煙霏露結,狀若斷而又連,又如鳳翥龍蟠,勢似斜而又直。欣賞他的字不會覺得疲倦,仔細揣摩起來,又無法找到其中的頭緒。讓我最欣賞而最想學的,就隻有這一個人而已。其他的人,都不足評論了。
今天仍有不少人喜歡練書法,卻不能對古代以來的書法作品分出高下,盲目地跟着一些所謂老師練字,這都是不了解中國古代書法曆史的結果。真正的好書法,絕不是單純的寫字,是要做人與寫字都達到極高的境界才行。後人對于前人書法的長處,都能充分理解與吸收,對于書法寫字所要表達的意境,則要有極深極高的品味,才能說有了書法的韻味。簡單地說,書法絕不單純對于前人書法中的筆劃進行模仿,對古人寫出來的字形生搬硬套,更不是以創作為名而随意亂寫。讀了晉書王羲之的傳以及唐太宗的評論,應該對中國的書法有所理解才是。
張芝的字
鍾繇的字
王羲之寫的黃庭經
王羲之寫的道德經
王羲之寫的樂毅論
王羲之寫的蘭亭序
王羲之的草書十七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