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頤為患? 人到晚年如何安頓這身臭皮囊?這是一個細思極恐的問題,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養頤為患?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人到晚年如何安頓這身臭皮囊?這是一個細思極恐的問題。
“壽則多辱”是莊子說的,這裡的“壽”指高齡之人,活過了多數人的平均年齡,“辱”是“受辱”、“屈辱”的意思。小時不明這說的是什麼,有點莫名奇妙,”壽”是人人追求的好東西,是“五福”之一,怎麼會跟”辱”字沾邊?
後來,見到了好多壽者晚年的遭罪,尤其是身邊熟人悲涼的晚景,才明白這句哲理的深刻寓意。
一些動物老了會自行了斷,不緻給家族造成負擔,人類社會摒棄這一環,提倡“尊老愛幼”,祝辭都是“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對長壽的追求超過對财富的追求。但是,長壽就好嗎?自古以來,沒有人比莊子看的透。
肌體退化萎縮,齒落發白,滿臉溝壑,人見人厭,這是辱的開始。比如有些場合,老人若不自覺,還想去湊合,容易遭人嫌惡,年輕人看到你那副面孔,第一個反應就是離你遠點。
我舅父年輕時也是陽光燦爛的人,八十多歲時,要他出來外面走走,他不去,說羞于見人。當時有點不解,現在回想,他是很通透的,既然行将就木,何必讓熟人看到形容枯槁神情憔悴的樣子。
小區裡那個愛說”活過頭了”的老頭也是一個通透之人,我總是記起他說這句話時的羞澀樣子,像小孩做錯事,”活過頭”很不好意思,要走也走不了,你總不能活得好好的去上吊自盡吧,那樣做兒女們如何做人?連孔夫子都說過“老而不死是為賊”,若給兒女面上抹黑,那不就像做賊一樣麼?不就要遭來侮辱麼?不管有無做賊一樣的心理,隻有盡力争取不給别人增添負累,受辱也就少點。
有位鄰居帶着孫子去看癱瘓在床的老奶奶,孫子不進屋,說害怕,屋裡又臭哄哄的,隻能讓他在門外等。老奶奶九十多歲了,老年癡呆,大小便失禁,可是耳不聾眼不花,胃口尚佳,她不糊塗時總是叫兒女們不要喂她,讓她快點走,發糊塗時要求兒子”叫個鬼”來抓她走,她是活得很不耐煩,說實在話,這樣活着如同行屍走肉一樣,沒任何生活質量可言,可是她又死不了,不像她一個遠房侄女,身強體壯無病無災五十歲突發腦溢血倒下便走了。世上事就是這樣,該走的不走,不該走的卻走了,沒有什麼道理可言。她女兒說,看她媽那神氣,還不知要活到什麼時候。
想起小時候,村裡有個長壽老人叫“啪伯”,聽人講已經九十歲,他愛坐在家隔壁的民兵營房門口石階上曬太陽,像一尊雕像,一坐就是大半天。
在那個五十歲就是老人的年代,九十歲就像神一般的存在,小孩不敢從他前面走過,看着這麼老的人不由自主地害怕。我遠遠端詳他閉目養神或者用無齒嘴巴含弄煙團,心裡常納悶:人為什麼可以活到這麼老呢?
誇他比人多活了半輩子,這是一種廉價的恭維而已,多活了那麼久又怎麼樣呢?不一定誰都願意行屍走肉般活着,誰能明了他内心的無奈?生不由己,死也不由已的,隻能這樣一日日一年年熬着,什麼時候歸去,看各人造化。
周作人說過,人在五十歲後死掉最為得體,因為燦爛已過,枯敗未至,屈辱的日子也未到來,而他自已卻活了八十二歲,也算長壽,可能嘗到了屈辱的滋味,羨慕他兄長周樹人(魯迅)五十多歲死去,沒有受辱,盡是哀榮。
周作人的說法雖極端,卻也有合理成份,活五十歲是死,活一百歲也是死,何不早點死去,不但少受辱,還保留個美好的形象,按這個邏輯,鄧麗君、黛安娜、李小龍、喬布斯、于月仙等等,就死得恰到好處,百年千年之後,他們永葆青春。這是個悖論,生物性上合理,人性上不合理,人如果不遭遇意外,都是追求長壽的,沒有人為了“永葆青春”而斷送自己生命。
”壽者多辱”細品之下得出這二層意思:”長壽”是把雙韌劍,一方面因為活的久而受到祝福,一方面必須面對失去尊嚴的“屈辱”。體弱多病,喪失自理能力,衣食住行都需仰人鼻息,看人臉色,這無疑是一種屈辱,是一種悲哀,“辱”的深意是從這裡生發的。
什麼情況下能夠“壽者不辱”,活出最理想的晚年狀态?條件很簡單,唯一的前提是有自理能力,不添負累。
我見識一位老者,已活到九十歲耄耋之年,但他依然象小夥子那樣騎着摩托車到鎮上購物,老倆口開了一個小百貨店,自食其力,每日過的逍遙自在,衆人都投來羨慕的眼光,贊歎這才是幸福的晚年。
人生是個圓,從原點到終點轉了一圈,人生也像日出日落,兩端都是脆弱無助的,但出發時的無助有大人呵護,結束時的無助隻能自求多福。
“銀色社會”已經到來,老年人占的比例越來越大,如何度過後半生?老年人的共識是:除去種種因素,自己能夠打理自己是最重要條件。
關于老年人的“勸世文”汗牛充棟,其核心歸結為一點:健康地活着,其他皆為雲煙。問題在于,健康不是想要就有的,買不來求不來,完全由造化安排。保健,養生,都是商家賺錢做的梗,毫無半點用處,但老年人思想單純,容易洗腦,白花花的錢流入商人口袋,不過有一點好處,相信連篇鬼話,總比心疑生暗鬼要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