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字大家都很熟悉了,它還是個多音字,一讀yāo,一讀yào。字意也有好幾種,不知道它是否也有什麼秘密呢?往下一起看就知道了~
不過在正式講字之前,小編有個特殊情況要給大家補充一下。就是在“西字家族”裡面,有另一個字形需要特别注意。
在漢字的偏旁部首裡,還有一個部首字:“襾”,這個字特别像西字,念“yà”,也念“fú”,就是包裹、覆蓋的意思。
漢字規範時,把它在字形中的樣子就規定成了“西”字形,例如覆蓋的“覆”、商賈的“賈”等,上面的“襾”都寫成了“西”字形。實際上它們是兩個字,這個要注意一下。
現在言歸正傳,先看要求的“要”。從它的字形演變過程,我們看到“要”的字形上面是一個“西”字,可以把它看成鳥窩的“西”講,也可以看成表示覆蓋的“襾”講,但事實上這是兩隻手的樣子。“要”字本就是今天腰部的“腰”字,它倆是一對古今字。
漢字發展史上,最早并沒有“腰”字,凡是人的腰部都寫做“要”。但為什麼下面用了一個“女”字,難道古時男人就沒有要(腰)嗎?
原來,這個字最早并沒有區分男女,人的腰部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古文字最早出現的時候,就畫了一個人兩手叉腰站立的樣子,表明手與身體相交叉的地方,即手扶着的地方就是腰部。
小篆時,便同時出現了下面是個“女”字的“要”字,并沿用至今。女性的腰部是孕育生命的地方,所以它的重要性就顯得非常大,于是古人突出女子的腰,表達重要的含義。
但随後的字形逐漸變為“雙手交于腰部”,成了“西”字形,也有一定的意義。西是鳥窩,是小鳥兒孕育生命的地方,與代表女性的“女”字合在一起,表達女性孕育生命的地方——腰部,這是非常重要的地方。
當原本表示腰部的“要”,逐漸表達“重要”的意思以後,人們就在“要”的基礎上加了表示肉體的“肉”字,也就是今天的“肉月旁”(見《雙法字理·文部》),就有了專指人體腰部的“腰”。所以,“要”和“腰”二字是一對古今字。
“要”字在方言中還有一些因連讀而合體的字,比較典型的就是“嫑”“嘦”二字。
“嫑”念“biáo”,是“不要”二字的連讀,“不”字的聲母“b”組合“要”字的韻“iao”,快讀連讀出的“biáo”音,文字也合并書寫了。“嫑去”就是“不要去”。
有句農諺:“天旱嫑望圪㙮雲,女窮嫑望娘家人。”說的可是很現實啊!
“嘦”念“jiào”,是“隻要”二字的連讀,“隻”字的聲母“j (古音)”組合“要”字的韻“iao”,快讀連讀出的“jiào”音,文字也合并書寫了。“嘦去”就是“隻要去”。
這兩個字是比較典型的,方言中因連讀而寫成的字,相似還有“甭(不用)”,這樣的字不多,我們知道其形成的原因就可以了。
漢字文化的學習進步,絕不僅僅是漢字本身,更是一種文化智慧的提升,是一種思維方式的構建。這裡是無師字通,專注分享漢字相關的故事與文化,歡迎轉發,感謝支持!
本文作者:白雙法老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