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儒學思想如何與時俱進

儒學思想如何與時俱進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18 21:10:40

我在年輕的時候,想要改變世界。後來我長大了一些,才明白這個目标實在太大了。于是我試圖改變我的國家。又經過了一些歲月,我認識到這個目标也太大了。于是我試圖改變自己居住的小鎮。當我意識到連這個目标都無法實現的時候,我想改變我的家庭。現在,我垂垂老矣,才知道一切應該從改變自己做起。如果一開始首先改變自己,也許我現在已經改變了我的家庭,我的小鎮,我的國家,也許甚至可以改變整個世界。

——一個哈西德派猶太牧師的臨終遺言

儒學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底核,不能理解儒學,那麼也就無法理解中國文化。

儒學思想如何與時俱進(由内而外建構的人生哲學)1

為什麼是儒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并主導了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社會呢?

而中國近代的艱難轉型也與儒學有關,甚至在五四運動要打倒“孔家店”和全面西化來完成思想的艱難轉型。那麼儒學過時了嗎?如何正确評價儒學?儒學對我們現代社會還有什麼價值與意義?

中國獨立學者王東嶽認為,儒學是用人類最底層最穩定的血緣紐帶來整頓超血緣失穩定的社會結構,以自我為起點,由内而外構成人生觀、世界觀乃至宇宙觀的統一的人生哲學。而以儒學為基底的中國文化,是下一階段人類文明穩定、安全生存的底層坐标系。

儒學:用人類最底層最穩定的血緣社會紐帶來整頓超血緣失穩定的社會結構

黃河流域是世界僅有的三大原始農耕平原之一,并且由于所處的東亞封閉地貌,使得中原地區構成了世界範圍上最典型、最集成、最純粹的農業文明體系。

因此中國是直接接續動物血緣、原始人類血緣,然後直接在血緣系統上建立自己的超血緣文明社會結構,它跟動物社會一脈發展之間沒有任何斷裂,是一脈延續。

人類的農業文明的特點是人口密集,大家必須協同起來精深細作方得溫飽,而血緣族群結構是構成這個穩定協作的最現成、最有利的方式。

王東嶽說,孔子用人類最底層最穩定的血緣社會紐帶來整頓超血緣失穩定社會的社會結構,因為越原始越低級的東西,越具有奠基性和穩定性,使得孔子的學說極具力度,從而構成中國社會兩千年穩定的思想基石。

例如孔子說“愛有差等”。 所有動物乃至所有生物,他們的情感都是跟着血緣關系出現等差的。比如父母對兒女的愛是最強烈的,兄弟姐妹之間其次,接着是親戚,再是外人。

孔子把愛有差等進一步化分,叫“禮有尊卑”。中國的禮制文化是動物血緣生存結構的理性秩序表達,這種“尊尊而親親”的血緣有序結構叫禮制。孔子把這個政治禮制安排成一個理論體系,這就是儒學。

孔子最終要把整個社會編排成一個血緣大家庭。

《論語》中有一段話,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知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從這一段可以看出,“忠”和“孝”是以血緣結構聯系在一起的,這就是忠孝文化的來源。

但“孝”比“忠”更重要,是因為隻有“孝”的血緣結構建立,“忠”這個問題才能夠有基礎讨論。

我們再來看,中國文化裡把一切東西泛血緣。

中國說“國家”,國隻不過是家的放大。

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贍養老人,也贍養其他人的老人,我撫養孩子,也關照其他人的孩子。因為所有的人都是血緣關系,這個血緣關系不斷擴大,不斷泛化,就構成整個社會關系和政治社會結構關系,這叫泛血緣。

例如大人帶自己的孩子出門,看見長輩跟你同齡的人,就讓孩子叫叔叔阿姨,見到年齡更長的就叫爺爺,雖然沒有血緣關系,常常說拜把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這些東西都是泛血緣的,就是在中國文化中把非血緣關系都要拉到血緣關系中。

再接着是拟血緣,把血緣關系推及宇宙萬物,我們人跟宇宙萬物都有血緣關系。

程颢說過一句話“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他說仁這個東西本來是事親的東西,實際上和天地萬物構成一體。“莫非己也”,不是隻有你一個人,他把血緣關系拟化到整個自然界中。

宋代學者張載說過一句千古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所謂為天地立心,就是人隻不過是天地萬物的心。然後“為生民立命”,隻有把血緣關系建構,人民在生存上才有了基礎安定的保障。“為往聖繼絕學”,也就是把血緣結構的往聖之學,一定要一脈傳下去,隻有這個結構最穩定,因此叫“為萬世開太平”。這就是儒家學說的分量所在。

中國儒家血緣世界觀的關系,它的中心是自我,然後就是血緣宗族,再外面一圈就是泛血緣國家,也就是國民都是我的血緣。再最外面一圈就是拟血緣萬物,也就是自然界都跟我是血緣同類。儒家這樣以自我為起點,由内而外構成人生觀、世界觀乃至宇宙觀的統一。

儒學:由内而外構建的人生哲學

當代社會,相比内在修身,更看重的是一個人的外在呈現,例如展示出來的社會形象、個人魅力、口才表達,以及所取得的事業成功。

現在宣揚快速成功的方法論,如打造個人人設、樹立個人品牌、經營朋友圈,都是強調社會形象。

然而這些方法或許會讓我們一時取得快速的成功,但長期來看往往無法維持。

例如吳亦凡、鄭爽,薇娅,都是行業首屈一指的人物,出事前呈現在公衆面前的是近乎完美的形象,但内在最基本道德的缺失,在最基本的原則上犯錯,一夜之間坍塌,過往成就化為雲煙。

并不是說外在不重要,而是當我們直接跳過内在修身的時候,即便取得成功往往也難以持久。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延續至今的古文明,而越原始的存在,越具有奠基性和穩定性,因此以儒學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保留了人類文明最底層的思緒。

隻有當我們從最基礎、最根本的地方出發,由内而外成長的時候,才能夠取得更為持久的成功。

前面提到,儒學是以自我為起點,由内而外構成人生觀、世界觀乃至宇宙觀統一的人生哲學,從而可以讓我們取得更為持久的成功。

下面我從向内自省,道德重于能力,以及由内而外改變三方面來談談儒學對我們當代個人的借鑒意義。

1、向内自省

儒家經典四書中,隻有《論語》是記錄孔子所說的話,最能體現孔子的原本思想。

我們來看《論語》中孔子言論的記錄:

子曰:君子求諸已,小人求諸人。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

子曰:嚴于律己,寬以待人。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人不願承擔對自己的責任,往往不自覺的把問題歸咎于别人。

然而從以上言論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一個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人,遇到困難時會先自我批評、向内自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想想是不是自身有什麼地方可以改變,此刻能夠做的事情是什麼。

2、道德重于能力

《論語》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孔子說:“如果一個人有周公那樣優秀的才能,但他驕傲而且吝啬,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一提了”

可見孔子認為一個人的品行比才能更重要。反觀當代社會,往往認為能力比品行重要,例如到公司面試,更看重的是其能力是否能夠勝任崗位。

3、由内而外改變

《大學》是儒家經典“四書”之一,是整個儒家思想體系的最高綱領。

我們來看《大學》裡表達的内容: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着,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緻其知;緻知在格物。

格物而後知緻;知緻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齊家;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儒家強調的是由内而外的提升自己,“修身”是本,齊家、治國、平天下等事業,都是在“修身”基礎上展開的。

以儒學為内核的中華文化,是下一階段人類文明穩定、安全生存的底層坐标系

人類現代文明發展程度已經很高了,人類成為萬物之靈,可大家并沒有比古時候更幸福,反而陷入空前的迷茫與焦慮;此外環境污染、氣候變化、核彈威脅、人工智能對人的取代,以至于人類面臨整體性的生存危機。

人類未來面臨的是這樣一個生存難題:如何在突進發展與穩重守持之間高難度抉擇。

從人類的生存發展來看,人類内部的協調,避免過度惡性的種内競争,要比能力的提升更為重要。也就是東方重德文化,就其維護生存的效益而言,它比古希臘愛智文化,人類今天調動大量的科學技術提升自己的能力重要得多。如果種類競争,内部合作不能協調,能力越高人類自我毀滅的可能就越大。現如今人類面臨的氣候變化,環境污染,核武器威脅,人工智能對人的挑戰,都是能力提升帶來的結果。

中國的重德文化,由于它幾乎就是動物社會的直接延伸,呈現為一個低智的文化。可恰恰是這個最低智最基層的文化狀态,卻最有效的處理和解釋了人類内部合作的重德要素,它是人類生存的底層規定,這是古老傳統文化的價值所在。而希臘愛智文化不斷地調動,其結果是人類内部競争越來越激烈。

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的重德文化穩定存在兩三千年,從來沒有中斷;而古希臘竟然在公元前四世紀驟然消滅。

孔子學說從根本上維護了種内平靜,抵制了或者約束了種内競争,從而導緻中華民族的整個文明生存相對安甯,中華文明得以穩定延續兩千餘年。

參照人類文明在發展進程中越來越暴烈化,中華文明作為世界上唯一延續至今的古文明,成為對人類文明進行終極檢讨的最好參考樣本。依照這個邏輯來說,以儒學為内核的中華文化,是下一階段人類文明穩定、安全生存的底層坐标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