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泌陽縣方言

泌陽縣方言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3 10:01:49

作者:白林密

泌陽縣方言(泌陽常用方言初探)1

恁大繃子

繃子,繡繃。刺繡時候用于抻平布面的工具,多為圓形,用竹篾制成,一套兩個,一大一小,小繃子的外徑與大繃子的内徑相等。刺繡的時候,把素面的繡布平鋪在大繃子上,然後把小繃子按壓到大繃子的内徑裡,大小繃子合力,擠緊、抻平繡布,然後,繡女就可以聯絡五色彩絲,飛針走線了。

繡花是個細緻活兒,消耗時間,磨練耐性。性急、手腳笨拙的人幹不了。刺繡總體給人的感覺是短時間内出不了活兒,每一幅繡品都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完成。刺繡耗時,繃布是第一工序,也是比較關鍵的一步,因而繃子成了這項工作裡的關鍵工具。“繃子”“刺繡”“耗時”,三者有非常密切的内在聯系,人們有意無意的将三個概念置換,久而久之,“繃子”成了耗費時間的代名詞。人們又在繃子前面加上表程度的副詞“恁”和表誇張的形容詞“大”,更加重了“繃子”耗時長久的含義。

流傳至今的豫南泌陽方言“恁大繃子”,含義是“這麼長時間”。語言習慣裡,一種情況是行為人做某個動作所用的時間,超出了說話人的預期,帶有責怪和怨氣。如 “你咋走恁慢?!叫我等你恁大繃子!”“你忙啥哩?喊你恁大繃子你都不答應!”另一種是表“好長時間”的陳述句。比如“他走了,走恁大繃子了。”這句式裡的“恁”可以換成“好”。

随着民間刺繡女紅的消失,刺繡用的繃子也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在方言中,人們保留了用“繃子”表較長一段時間的說法。普通話的逐步推廣普及及城鎮化發展,并沒有影響包括“恁大繃子”在内的諸多方言的傳承,人們的代代薪火傳續中,泌陽人常用的口頭語,生機盎然,精神抖擻。

門兒上

“門兒上”,門旁邊兒,院門之外,村子以内的所有空間。“門兒”指的是院門,也就是大門。我們平常所說的看門兒,看的實際上就是院門。上,旁邊兒。在這裡,上讀為古韻shǎng 。上字“旁邊兒,邊”的含義最早是指水邊。《詩經·鄘風·桑中》:“送我乎淇之上矣。”意思就是送我到淇水邊。《史記·孔子世家》:“孔子葬魯城北泗上。”是說孔子死後葬在了泗水邊。現在上海的行業名人,仍被稱為“海上名家”。泌陽方言借用了上字的這一含義,用“門兒上”表示院門旁邊兒的所有空間,但這個空間限于村子之内。孩子們在屋裡呆久了,憋屈心煩,相互吆喝一聲:“上門兒上玩去!”呼啦啦都跑到院子外面去了。

城裡人說的“街上”跟“門兒上”一個意思。許慎《說文解字》:“街,四通道也。”也就是說,最初人類居住地附近,院落以外的道路區域都叫街。後來,農村保留了更遠古、人間煙火味兒濃郁、看得見摸得着的“門兒上”,把“街”讓給了城市。

漫墒地裡

在豫南泌陽,村子以外的所有空間都被稱為“漫墒地裡”。漫字的原義是水漲或落地的水四散流淌。後被引申為“無邊無際”“廣闊無邊”。明代辭書《字彙》:“墒,新耕地也。”泌陽方言“漫墒地裡”的墒,包括村子以外耕過和沒耕的所有土地,也就是現代漢語裡的“野外”。

打卯

某人到某地,短暫停留即離開,在泌陽方言裡就叫“打個卯”。

這說法源于古代署衙或行伍的考勤制度——點卯。即現在的點名簽到。古代簽到一般在卯時,就是早上五點到七點,因而公務人員點名簽到被稱為點卯。點卯完畢,衆人當即離開點卯地點,各自到各自的工作崗位,因此點卯有了短暫停留、打個照面就走的義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四回:“别位大人先生,就是發帖子請他光臨,來雖來,不過同點卯應名一般,一來就走。”豫南方言裡的“打個卯”取的就是點卯“一來就走”的這一義項。比如“沒啥當緊事兒,我到那兒打了個卯就回來了。”

嘎谷垃

嘎字的義項之一是指人調皮搗蛋,說話辦事兒不莊重,沒個正形,有點兒小壞。谷,五谷。嘎谷垃指五谷裡的癟谷、蟲咬或擠壓破裂後黴變的谷粒、草籽以及混雜在谷物裡的土塊石子等雜物。這些東西,完全沒用,又影響糧食的成色,是鄉親們收獲糧食時候必然要清理丢棄的東西。毫無用處又影響糧食成色的嘎谷垃,人們棄之猶恐不及,但嘎谷垃又是糧食收獲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附帶,因而很叫人頭疼鬧心。

遊手好閑,惹是生非為害社會的人,常被老輩人責罵:“這貨,真是個嘎谷垃!”嘎谷垃最早是洛陽、南陽一帶中原語系的方言,泌陽原屬南陽,風俗習慣、語言習慣都與洛陽、南陽接近,因而口語中有“嘎谷垃”的說法,泌陽的東鄰,楚語語系的确山縣,人們則不知道嘎谷垃是個什麼東西。

彌縫兒

彌縫是個建築工程術語,牆壁壘砌完成之後,建築工人們往往會用灰膏把磚與磚之間的縫隙再填充一下,以使其整齊美觀,這個工序就叫“彌縫”。當然,早期的建築土木結構為主,多是用泥來彌縫土坯。牆壁因為地基沉降等原因出現了輕微裂縫,建築工人用混凝土灰漿來灌充修複的工序也叫“彌縫”。人們在生活用語中,借用了這一術語,指代調和人們因沖突或誤會引起的關系不和。兩個人因矛盾或誤會關系變得緊張,甚至出現了裂痕,知情的第三方往往會勸喻比較活絡的一方:“多年的交情了,哪能因為這點兒事兒就不來往了?我把他一塊兒叫上,喝一杯,彌彌縫兒!”

矛盾出現之後,彌縫勸喻的角色相當關鍵,必須心态平和,在人群中有威信,善于和事兒,不然的話,可能适得其反。被委派的彌縫人如果不善于和事兒,知道他底細的人則會說“别指望他!這貨說話不彌縫兒!”

彌縫作為“補救、調和”用于口語或詩文,最遲在春秋時期已經出現,而且已經成為熟語。《左傳·僖公二十六年》:“桓公是以糾合諸侯,而謀其不協,彌縫其阙。”随後人們寫詩作文的時候使用得更加頻繁。白居易《問劉十九》:“猶恐中有間,以酒彌縫之。”宋代陳鹄《耆舊續聞》:“已而不合,雖子華極力彌縫,亦不樂。”

撅奓(zhǎ)和鬼擺

鳥類宣誓領地,或者發情求偶,或者相互争鬥的時候,都會翹起翎毛,奓開翅膀“秀肌肉”,展示強壯。它們這樣做,多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實力,引起異性的注意,或者是要威吓警告競争者。是一種自我炫耀。泌陽方言裡的“撅奓”,就很形象的展現了鳥類翎毛翹起、翅膀奓開的姿态。這話用來形容某些樂于自我炫耀,樂于臭顯擺的人。

跟“撅奓”同一個意思的另一個泌陽方言是“鬼擺”。我們知道,鬼最早的含義不是妖魔鬼怪,是指先祖的亡靈或神靈。《詩經·小雅·何人斯》:“為鬼為蜮,則不可得。”《論語·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巫師主導祭祀,借與神靈溝通之名,常常化奇妝,穿異服,口中念念有詞或陰陽怪氣,為的就是營造一種神秘的氣氛,引人注意。泌陽人把巫師祭祀時候的誇張舉動,濃縮為“鬼擺”兩個字,語言習慣裡,鬼擺也就成了“高調炫耀”的代名詞。“撅奓”和“鬼擺”一道,在泌陽方言裡承擔起了“自我炫耀,吸人眼球”的責任。

打渣子

在泌陽方言裡,“打渣子”的意思是開玩笑,有時候是指過頭的玩笑。“打渣子”的說法存在于整個河南方言區,含義相同。這說法最早可能源于婚俗和新年習俗。結了婚的男子被嶽父母家稱為“客”,結婚第一年春節登門給嶽父母拜年的客,叫做“新客”。鄉下的風俗,新客會受到嶽父村子裡年輕人的戲耍調笑,稱為“鬧新客”。年輕人一鬧,必定引來鄉親們圍觀,新客也就在這戲耍調笑中被衆人認識了。

鬧新客的程序之一,也是最熱鬧的程序,那就是給新客打花臉。這時候,有人會用草木灰或鍋煙灰加水和成灰泥,塗抹到新客的臉上。如果碰巧這家同時有其他年份已經被鬧過的女婿在場,人們則會連他一起再戲耍一遍。

在鄉下,幹物質加水和成的糊兒,豫南人叫做“渣子”。就現在,建築工地上用水泥、石子、河沙加水攪拌混凝土,仍然被人們稱為“和渣子”。戲耍新客的灰糊兒,也是渣子的一種,很有可能,曆史中的某個時期,用鍋煙灰渣子給新客打花臉,就被人們說成了“打渣子”。

用鍋煙灰渣子給新客打花臉,是對新客的戲耍調笑,因而口語裡的“打渣子”也多指開玩笑。某人吊兒郎當,把本該莊重辦理的事情當成兒戲,也會被委托人責備:“你别給我打渣子啦!”

稱女婿為客,古已有之。宋代黃庭堅《次韻子瞻和王子立風雨敗書屋有感》:“婦翁不可撾,王郎非嬌客。”任淵《山谷詩集注》:“今俗間以婿為嬌客。”

《水浒傳》第五回,周通想強娶桃花村劉太公的女兒。迎親當晚,人馬到了桃花村,小喽啰們高叫“帽兒光光,今夜做個新郎。衣衫窄窄,今夜做個嬌客!”

由這兩句順口溜能看到三個信息:第一,客即女婿。第二,上句光、郎押韻,下句窄、客押韻,可見當時客讀為kǎi。現在河南人讀客為kǎi,顯然是漢語古韻。第三,從周通當晚的穿戴看,那時候民間新郎迎親可能已經被親朋戲耍。“帽兒光光”,周通沒戴帽子。莊重場合,古人必戴帽子。《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子路與石乞等人格鬥,“死而冠不免”;“衣衫窄窄”,衣服必然不合身。古人禮服崇尚寬袍廣袖。周通迎親當晚衣冠不整,很可能是衆人按風俗故意戲弄,“嬌客”周通被衆人戲耍玩笑,給“打渣子”了。

泌陽縣方言(泌陽常用方言初探)2

作者:白林密

簡介:河南泌陽人,農民,1972年10月生。1991年起在《中學生閱讀》《駐馬店日報》《中國鋼筆書法》《中國教育報》《咬文嚼字》《文學自由談》《東方散文》等報刊發表随筆散論及文字文化考證類文章二十餘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