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首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首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8 18:26:07

首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北京時間10月10日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揭曉,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首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首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這3位經濟學家獲諾獎)1

首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北京時間10月10日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揭曉。

美聯儲前主席本·伯南克(Ben S. Bernanke)、道格拉斯·戴蒙德(Douglas W. Diamond)和菲利普·迪布維格(Philip H. Dybvig)獲得這一獎項,以表彰他們對銀行和金融危機的研究。

據悉,這3位獲獎者将平分1000萬瑞典克朗的獎金(約合人民币630餘萬元)。

諾貝爾委員會介紹,3位獲獎者在20世紀80年代初的學術工作“顯著提高了我們對銀行在經濟中作用的理解,特别是在金融危機期間”,并說明了為什麼避免銀行倒閉至關重要。這在2008年至2009年的金融危機和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間是無價的。

公開資料顯示,諾貝爾經濟學獎自1969年至2022年期間共頒發了54次,有92名獲獎者。

三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亮相

公開資料顯示,本·伯南克,1953年出生于美國佐治亞州,1979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本·伯南克于2006年至2014年擔任美聯儲主席,目前就職于華盛頓特區的布魯金斯研究所,他也是曆史上第一位獲諾獎的美聯儲主席。

道格拉斯·戴蒙德,1953年出生,1980年耶魯大學博士畢業,美國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金融學教授。

菲利普·迪布維格,生于1955年,1979年獲得耶魯大學博士學位,華盛頓大學奧林商學院銀行與金融教授。

據悉,三位獲獎者将平分1000萬瑞典克朗的獎金(約合人民币630餘萬元)。

諾貝爾委員會表示,他們在20世紀80年代初的工作“顯著提高了我們對銀行在經濟中作用的理解,特别是在金融危機期間”,并說明了為什麼避免銀行倒閉至關重要。他們補充說,在2008年至2009年金融危機和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間,這是“無價的”。

本·伯南克在1983年寫了一篇開創性的論文,解釋了銀行倒閉可能會傳播金融危機,而不僅僅是危機的結果。伯南克對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的分析發現,銀行擠兌是這場危機持續如此之久、如此嚴重的一個主要原因。

同樣在1983年,戴蒙德和迪布維格撰寫了一篇關于期限轉換(将短期借款轉化為長期貸款的過程)固有風險的論文——《銀行擠兌、存款保險及流動性(Bank runs, deposit insurance, and liquidity)》。戴蒙德還寫道,銀行是如何監控借款人的,他指出,一旦銀行倒閉,有關借款人的信息就會消失,從而擴大了動蕩的後果。

據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教授沈吉介紹,戴蒙德和迪布維格1983年的研究首次将博弈論應用到銀行擠兌等金融問題研究中,并提出了銀行擠兌(bank run)理論。“Diamond-Dybvig”銀行擠兌模型也随後成為金融學中常用的模型,它顯示了銀行是如何通過創造資産流動性來促進經濟運行,以及這種流動性在沒有任何存款保證或其他保障的情況下是如何依附于銀行運作的。

沈吉還表示,他們的研究發現非常重要,實際上在上世紀80年代到2000年左右,世界上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都沒有發生擠兌,學界對于該問題的研究一直停留在學術讨論範疇,并且對于風險的關注高于流動性。但是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實際上在當時的回購市場發生了擠兌,本質原因在于房地産價格下跌觸發了人們對于流動性的擔憂,信心被擊潰從而導緻協調博弈的失敗。

改善了世界應對金融危機的方式

在瑞典皇家科學院官方發布的新聞稿中,以“他們的發現改善了社會應對金融危機的方式”為标題,介紹了這3位諾獎得主的貢獻。

新聞稿中介紹,作為今年的經濟學獎得主,本·伯南克、道格拉斯·戴蒙德和菲利普·迪布維格在上世紀80年代的研究,極大地提高了我們對銀行在經濟中所扮演角色的理解,尤其是在金融危機期間。他們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發現是,為什麼避免銀行倒閉至關重要。

現代銀行研究闡明了為什麼要有銀行,如何使銀行在危機中不那麼脆弱,以及銀行倒閉如何加劇金融危機。這項研究的基礎是由本•伯南克、道格拉斯•戴蒙德和菲利普•迪布維格在上世紀80年代初奠定的。他們的分析對規範金融市場和應對金融危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要使經濟運轉,儲蓄必須用于投資。然而,這裡有一個矛盾:儲戶希望在意外支出的情況下立即提取他們的資金,而企業和房主需要知道他們不會被迫提前償還貸款。在他們的理論中,戴蒙德和迪布維格展示了銀行如何為這一問題提供最優解決方案。通過充當接受許多儲戶存款的中介機構,銀行可以允許儲戶在他們願意的時候提取他們的錢,同時也向借款人提供長期貸款。

然而,他們的分析也表明,這兩種活動的結合如何使銀行容易受到有關它們即将倒閉的謠言的影響。如果大量儲戶同時跑到銀行取錢,謠言可能會成為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銀行發生擠兌,導緻銀行倒閉。通過政府提供存款保險和充當銀行的最後貸款人,可以防止這些危險的動态。

戴蒙德演示了銀行如何執行另一項重要的社會功能。作為許多存款者和借款者之間的中介,銀行更适合評估借款者的信用度,并确保貸款被用于良好的投資。

本·伯南克分析了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這是現代曆史上最嚴重的經濟危機。此外,他還指出,銀行擠兌是導緻危機變得如此嚴重和持久的一個決定性因素。當銀行倒閉時,有關借款人的寶貴信息丢失了,無法迅速恢複。社會将儲蓄用于生産性投資的能力因此嚴重削弱。

“獲獎者的見解提高了我們避免嚴重危機和昂貴救助的能力。”諾貝爾經濟學獎委員會主席Tore Ellingsen說。

斯德哥爾摩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經濟學家、諾貝爾獎委員會成員約翰·哈斯勒(John Hassler)表示:“這些獲獎者為我們現代理解銀行為何被需要、它們為何脆弱以及如何應對這些問題提供了基礎。”

與其他諾貝爾獎不同的是,諾貝爾經濟學獎是唯一一個并非根據創始人阿爾弗雷德•諾貝爾(Alfred Nobel)遺願設立的獎項。該獎正式名稱為“瑞典中央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由瑞典中央銀行于1968年設立,旨在表彰在經濟學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人。

1968年,瑞典中央銀行(Sveriges Riksbank)設立了紀念諾貝爾獎創始人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經濟學獎。該獎項是根據諾貝爾基金會在瑞典中央銀行成立300周年時收到的一筆捐款而設立的。官網顯示,諾貝爾經濟學獎自1969年至2022年期間共頒發了54次,有92名獲獎者。

戴蒙德:當下世界對金融動蕩做好了更充分的準備

據紐約時報報道,戴蒙德在宣布獲獎的新聞發布會上通過電話發表了講話。當被問及他今天是否對銀行和政府有任何警告時,戴蒙德說,當人們開始對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失去信心時,金融危機就會變得更糟。

他說:“在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的時期,比如,我認為許多人對世界各地名義利率上升的速度感到驚訝,這可能會在金融體系中引發恐慌。”“最好的建議是做好準備,确保你所在的銀行部門被認為是健康的,并保持健康,并以審慎和透明的方式對貨币政策的變化做出反應。”

但他補充說,與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相比,世界現在對任何金融動蕩都做好了更充分的準備,因為“對那場危機的近期記憶”和監管改進已使銀行體系不那麼脆弱。不過,他指出,他和迪布維格發現的漏洞不僅限于銀行,還可能出現在金融體系的其他領域,比如保險公司或共同基金。

2022年諾貝爾獎陸續出爐

前兩年受新冠疫情影響,諾貝爾獎頒獎流程取消了傳統的頒獎典禮和晚宴,改為網絡和電視直播。隻有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去年在挪威首都奧斯陸為和平獎舉行了小型頒獎儀式。

今年,傳統儀式将全面回歸。12月,2022年諾貝爾獎得主與2020年和2021年得主将一同受邀參加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頒獎典禮和晚宴。

2022年的諾貝爾獎已于2022年10月3日至10日陸續頒布。

10月3日,202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瑞典科學家斯萬特·佩博(Svante Pääbo )獲獎,以表彰他“ 在滅絕古人類基因組和人類進化方面的發現”。據悉,佩博被稱為古遺傳學的創始人之一,古遺傳學是一門利用遺傳學方法研究早期人類和其他古代種群的學科。評獎委員會說,佩博的開創性研究催生了一門全新科學學科——古基因組學,“通過揭示當今人類與已滅絕的古人類之間的基因差異,他的發現為探究是什麼使我們成為獨特的人類奠定了基礎 ”。

10月4日,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将2022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法國科學家阿蘭·阿斯佩(Alain Aspect)、美國科學家約翰·克勞澤(John F.Clauser)和奧地利科學家安東·蔡林格(Anton Zeilinger),以表彰他們“用糾纏光子進行的實驗,建立了貝爾不等式的違反,并開創了量子信息科學”。

10月5日,美國科學家卡羅琳·貝爾托齊( Carolyn R. Bertozzi)、卡爾·巴裡·沙普利斯(K. Barry Sharpless)和丹麥科學家莫滕·梅爾達爾(Morten Meldal)分享2022年諾貝爾化學獎,以表彰他們在發展點擊化學和生物正交化學方面的貢獻。其中,卡爾·巴裡·沙普利斯是第二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0月6日,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授予安妮·埃爾諾(Annie Ernaux),“以表彰她發現個人記憶的根源、隔閡和集體限制的勇氣和敏銳度”。埃爾諾是當代法國文壇最有影響力的女作家之一,已出版多部作品,代表作包括《悠悠歲月》《位置》《一個女人的故事》等。

責編:林根

校對:李淩鋒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